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9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财政金融 | 6篇 |
工业经济 | 2篇 |
计划管理 | 31篇 |
经济学 | 43篇 |
综合类 | 8篇 |
贸易经济 | 6篇 |
经济概况 | 2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Krugman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最初做出将空间因素纳入主流经济研究的殿堂,从聚集和分散的角度,对空间格局演变进行探讨,并提出影响聚集和分散的各种因素,一起构成解释空间结构变动的依据.本文详细梳理从聚集到分散的演变机制以及从分散到聚集的演变规律,并构建区域发展总体格局的“敛8”演变路径,理顺聚集与分散两种区域发展形态的相互转化关系和分清区域发展阶段性特征是构建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格局演变路径的关键和重点. 相似文献
3.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与城乡融合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发展步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城乡融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2005—2011年中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城市病"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产业集聚虽然能够带动城市经济效率的提升,但人口过度集中带来的拥挤效应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显著为负,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病"成为制约城市经济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从城市规模等级来看,大城市集聚经济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带动作用有限,而中小城市依然能从集聚经济中获得较大收益;大城市"城市病"对城市经济效率带来的损失程度高于中小城市。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背景下,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对于丰富中国特色区域研究的理论体系,探索区域发展的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区域高质量发展可以被视为区域发展的一种高级状态,梳理区域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形成过程发现,我国区域增长或区域发展的理念经历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四个阶段。区域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着眼于区域发展中的顽症和新出现的问题,其理论内涵丰富,是在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进入新时代后,我国区域发展逐步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总结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在城镇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经济结构升级,生态环境优化,区域政策协调等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联系是衡量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重要标准。它既能反映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也能反映周边地区对中心城市辐射能力的接受程度。因此,研究首都圈建设,应当以北京与周边城市的经济联系作为基础。 相似文献
7.
8.
在推进京津冀资本市场一体化和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背景下,北京证券交易所设立为首都产业结构优化带来机遇。基于产业总体结构向科研创新驱动调整、内部结构向高端服务转移调整、关联结构向两业融合升级调整、空间结构向精准分布定位调整的基础路径,分析北京证券交易所赋能北京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升级的作用渠道,即保障“专精特新”企业的上市融资和管理,丰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结构和规模,完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向赋能的机制和途径,推进“中小服创”企业的新一轮集聚和分布等,并由此提出新时期依托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产业优化新动能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9.
10.
城乡差距、劳动力迁移与城镇化——基于县域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小城市尤其是县城为目的地的城镇化路径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本文建立了劳动力迁移的数理模型,使用有效消除内生性的系统GMM方法对2005-2011年中国县域面板数据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表明:城乡差距中,收入差距扩大阻碍了劳动力迁移,不利于城镇化;而金融支持对城镇发展的偏向性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而推动以就业为基础的城镇化进程,但是投资偏向对城镇化的推动并不明显。文章进一步使用非农就业人口数量为因变量的模型对以上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发现研究结论较为可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