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6篇
工业经济   2篇
计划管理   31篇
经济学   43篇
综合类   8篇
贸易经济   6篇
经济概况   27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孙久文  朱传耿  林勇 《经济地理》2005,25(1):143-144
为了推动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建设,加强学术交流,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于2004年6月25日-27日在徐州市召开了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暨第八届学术年会,会议由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主办,徐州师范大学承办。有国内外66所大学或科研单位110余人参加。  相似文献   
2.
Krugman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最初做出将空间因素纳入主流经济研究的殿堂,从聚集和分散的角度,对空间格局演变进行探讨,并提出影响聚集和分散的各种因素,一起构成解释空间结构变动的依据.本文详细梳理从聚集到分散的演变机制以及从分散到聚集的演变规律,并构建区域发展总体格局的“敛8”演变路径,理顺聚集与分散两种区域发展形态的相互转化关系和分清区域发展阶段性特征是构建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格局演变路径的关键和重点.  相似文献   
3.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与城乡融合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发展步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城乡融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2005—2011年中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城市病"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产业集聚虽然能够带动城市经济效率的提升,但人口过度集中带来的拥挤效应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显著为负,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病"成为制约城市经济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从城市规模等级来看,大城市集聚经济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带动作用有限,而中小城市依然能从集聚经济中获得较大收益;大城市"城市病"对城市经济效率带来的损失程度高于中小城市。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背景下,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对于丰富中国特色区域研究的理论体系,探索区域发展的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区域高质量发展可以被视为区域发展的一种高级状态,梳理区域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形成过程发现,我国区域增长或区域发展的理念经历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四个阶段。区域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着眼于区域发展中的顽症和新出现的问题,其理论内涵丰富,是在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进入新时代后,我国区域发展逐步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总结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在城镇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经济结构升级,生态环境优化,区域政策协调等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联系是衡量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重要标准。它既能反映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也能反映周边地区对中心城市辐射能力的接受程度。因此,研究首都圈建设,应当以北京与周边城市的经济联系作为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关键发展时期,城市规模迅速扩张,但与此同时也衍生出很多城市问题,中国是否应该限制大城市的发展成为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针对该问题,本文在包含异质性个体的城市内生性理论框架下,重点分析中国城市的最优城市规模和均衡城市规模的差异,并衡量差异带来的经济效率损失.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的均衡规模均超过其最优规模,但规模差异所带来的经济效率损失较小.从经济效率的角度考虑,在当前的发展阶段,中国应该继续鼓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推进京津冀资本市场一体化和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背景下,北京证券交易所设立为首都产业结构优化带来机遇。基于产业总体结构向科研创新驱动调整、内部结构向高端服务转移调整、关联结构向两业融合升级调整、空间结构向精准分布定位调整的基础路径,分析北京证券交易所赋能北京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升级的作用渠道,即保障“专精特新”企业的上市融资和管理,丰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结构和规模,完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向赋能的机制和途径,推进“中小服创”企业的新一轮集聚和分布等,并由此提出新时期依托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产业优化新动能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9.
10.
孙久文  周玉龙 《经济评论》2015,(2):29-40,77
以中小城市尤其是县城为目的地的城镇化路径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本文建立了劳动力迁移的数理模型,使用有效消除内生性的系统GMM方法对2005-2011年中国县域面板数据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表明:城乡差距中,收入差距扩大阻碍了劳动力迁移,不利于城镇化;而金融支持对城镇发展的偏向性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而推动以就业为基础的城镇化进程,但是投资偏向对城镇化的推动并不明显。文章进一步使用非农就业人口数量为因变量的模型对以上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发现研究结论较为可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