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4篇
经济学   2篇
贸易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当今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背景下,很多地方财政步履维艰而不得不采取各种手段来盘活财政。这些手段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财政上的"堰塞湖"越发危险,地方负债问题越来越突出,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中国分税制改革已经进行了快二十年,不足与弊端也逐渐显现。地方财政利用税收交易来提高地方财政业绩,加重了地方负债的"再障性贫血"程度。如今的形势需要分析清楚这一违法违规行为的前因后果,从而可以对地方债务高筑问题解决提供有力的、可持续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3.
李军林  许艺煊  韦天宇 《改革》2021,(2):128-145
借助我国2004—2016年24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系统GMM法和基于回归方程的分解法对我国城市间的科技创新差异展开综合分解,研究发现:财政科技投入、人才引进、信息化建设和营造整体创新环境这四类创新政策均能够有效提升城市创新水平;比较不同创新政策的重要性可发现,政府的科研资金支持是引导科技创新的主要政策,其后是人才和信息方面的政策,整体创新环境方面的政策影响力目前虽然最小,但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分析政府支持创新的资金投入方式发现,资助科研单位的原生创新,实现产学研合作,比直接补贴企业更有助于扩大城市科技创新建设的成果;此外,我国多数地级市政府的科学事业费支出仍然偏小。地方政府引导科技创新,应在打好不同创新政策“组合拳”的同时,重点加大对科研活动的资金支持,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切实提升地方科技治理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末,行为经济学家将参考点依赖偏好引入储蓄模型,尝试以参考点的变化解释不确定情景下的居民储蓄行为,然而该模型的预测力和解释力因缺少经验证据支持而仍然未知。为确定参考点依赖偏好能否解释中国居民的储蓄行为,本文以汶川地震为特殊情景,建立了两期的参考点储蓄决策模型,依据地震变化所造成的全部路径,对居民储蓄与幸福感变化展开理论预测,进一步借助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库,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验证预测路径的现实解释力。研究发现:地震灾难能够对不同人群的参考点产生"回归"影响——对原本高参考水平者,灾难会降低其参考点;对原本低参考水平者,灾难会提升其参考点。参考点的"回归"能够有效地解释无论是在长期还是短期内,汶川地震灾区城镇家庭储蓄率升高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就财政支出与银行信贷如何影响经济增长这一问题一直未能达成共识.本文将2008年汶川大地震作为研究窗口,在财政支出和银行信贷由于震后出台的行政命令与政策外生化的研究前提下,综合使用合成控制法(SCM)、系统广义矩估计(System GMM)、回归控制法(RCM)、交叉滞后模型(Cross-lagged Panel Model)等方法,检验了地震后财政支出、银行信贷和经济增长的具体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方向.研究发现:尽管汶川地震后财政支出和银行信贷显著增加,促进了经济增长,但由于震后四川省的直接经济损失较大,最终四川省在短期内GDP明显减少.这一发现明确了财政支出、银行信贷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与作用方向:首先,在中国,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符合“凯恩斯假设”,即财政支出的增加“因果性地”决定了GDP的增长.其次,增加银行信贷能够“因果性地”促进GDP增长.最后,财政支出增加促进了银行信贷的扩张,而非公共投资“挤出”了私人投资.  相似文献   
6.
以新冠肺炎疫情为研究窗口,基于汇率决定理论总结不确定性事件影响人民币汇率的传导机制,运用事件研究法实证分析发现:不确定性事件能在第一时间通过新闻报道中的危害性信息和结果未知性带来的负面情绪改变人们的心理预期,进而致使市场主体的风险偏好下降,影响其消费、投资等行为,使得生产、投资和出口下降;由于心理预期的形成需要时间,之后又需经生产、消费和投资的中介传导才能最终作用在汇率变动上,新冠肺炎疫情对人民币汇率的负面影响存在时滞效应;由于不确定性事件的类型和汇率制度背景等不同,新冠肺炎疫情与汶川大地震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也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7.
在外汇市场交易者预期异质性的假设条件下,以2005年7月至2015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沟通频数和人民币汇率数据为样本,采用异质预期汇率模型考察中央银行沟通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总体影响。研究发现:在异质预期条件下,中央银行沟通通过信息机制和协调机制影响外汇市场交易者的异质预期,从而对人民币汇率波动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但由于我国外汇交易者预期向基本面预期转换的发生概率小于技术分析交易者预期,中央银行沟通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平稳作用效力受到一定的局限。  相似文献   
8.
朱宁  许艺煊  邱光辉 《金融研究》2016,437(11):32-46
本文首先在开放经济环境下基于传统非套补利率平价理论,将中央银行沟通指示器引入理论模型进行研究。然后以2006年10月-2014年12月期间中国人民银行沟通频数和人民币汇率数据为样本,采用EGARCH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央银行沟通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总体影响、不同沟通渠道以及口头沟通的不同主体、不同内容和不同货币政策取向沟通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程度。实证结果显示:(1)中央银行沟通对人民币汇率波动有较为显著的影响;(2)书面沟通的作用效果优于口头沟通;(3)口头沟通中行长沟通与他人沟通相比更有效;(4)口头沟通中关于货币政策取向沟通的效果优于宏观经济展望;(5)宽松意图沟通的效果优于紧缩意图。本文的研究表明,中央银行沟通可在汇率的预期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汇率平稳波动;在沟通策略上,应注重发展口头沟通,并重视宽松意图沟通的运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