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经济学   1篇
贸易经济   1篇
农业经济   1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文章以马铃薯关键生长期——结薯期为测量时点,以马铃薯和玉米、大豆、水稻为研究对象,开展高光谱曲线特征差异性研究。[方法]为更好地描述马铃薯与其他作物的光谱差异,创建高光谱反射率差异性指数、高光谱一阶导数差异性指数、高光谱红边幅值差异性指数、高光谱曲率差异性指数及高光谱植被指数差异性指数。[结果](1)马铃薯与玉米、大豆、水稻3种作物光谱曲线具有明显差异,马铃薯与玉米的反射率值在480nm附近蓝色波段位置差异最显著,差异性指数值为67.866%,与大豆、水稻的最大差异性指数值分别为49.068%、57.559%,均位于550nm附近绿色波峰位置;(2)作物光谱曲线经一阶导数变换运算,马铃薯与其他作物间的光谱差异被显著放大,在近红外波段放大程度最显著;(3)马铃薯与玉米、大豆、水稻高光谱曲率差异性指数最大值均位于波长750nm附近,差异性指数值分别为78.365%、63.471%、80.882%;(4)常用植被指数中,比值植被指数、增强型植被指数可显著区分马铃薯与玉米、大豆、水稻。[结论]差异性分析结果为农作物空间分布遥感识别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水稻冷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及时准确地监测水稻冷害及预报冷害造成水稻减产数量,对于粮食安全预警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文回顾了水稻冷害领域内的研究成果,在冷害如何影响水稻生理特性,水稻耐冷性,水稻冷害监测,冷害造成水稻产量损失评估等四个方面总结了水稻冷害国内外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中的尺度问题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陈佑启  何英彬 《经济地理》2005,25(2):152-155
尺度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详尽地阐述了尺度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各个方面的复杂关系,讨论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尺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为了解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中的尺度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该文将综合区划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两方面指标相结合,采用现代GIS技术,以内部特征相似性为依据,对研究区域黄土高原延河流域进行综合区划和评述,旨在探索现代区划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为黄土高原延河流域生态重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尺度推绎是环境科学中的焦点问题,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该文着重探讨了尺度推绎(上推)的理论和方法,阐述了以确定尺度域为基础,应用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综合区划的方法寻找中尺度同质区域,再应用相似性研究确定小尺度信息推广区域的尺度推绎模型,并依托黄土高原小流域成功治理经验向大区域推广的研究背景,以延河流域为实证对象,进行尺度推绎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简要介绍APEC背景的基础上,阐述了APEC对于中国在经济发展、地缘政治以及其他领域方面的重要性,并论述了中国对于APEC的作用与贡献。最后分析了中国与APEC的合作前景及其对全球经济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回顾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历史;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组织与项目;对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发展方向进行了的论述。文章为系统地了解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领域的主要成果和发展态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合理利用吉林省气候资源、优化吉林省马铃薯种植布局,基于气候和马铃薯生长周期开展吉林省马铃薯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以1981—2010年吉林省及周边51个气象监测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为基础,根据吉林省的气候特征、马铃薯的块茎增长速度、生育周期等特点,确定以生育期平均气温、生育期降水量、生育期日照时数、生育期≥10℃有效积温及7月份平均气温作为气候区划指标。采用GIS技术提取坡度和坡向等空间信息,将0.01°×0.01°网格作为可推算的最小空间单元,建立基于地理关系的马铃薯种植气候因子空间分析模型推算各气候要素,并对气候区划指标进行残差订正,最后依据马铃薯气候适宜指数等级指标进行气候区划。[结果]吉林省马铃薯种植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平原及丘陵地区,占总面积的49.4%;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中东部丘陵及低山地区,占总面积的36.9%;次适宜区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寒冷地区,占总面积的13.7%。将区划结果与吉林省马铃薯种植状况进行对比,验证了以上区划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吉林省各区县马铃薯种植生产布局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马铃薯生产区域比较优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基于我国马铃薯总产高、单产低的现状,在推进马铃薯主粮化的战略背景下,优化马铃薯生产布局和马铃薯生产资源配置,提高马铃薯生产效率。[方法]文章对全国范围内马铃薯生产区域的比较优势进行研究。在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2006~2015年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分析的方法,从效率优势、规模优势和综合优势3个方面对我国各主产省份的马铃薯进行生产优势差异分析。[结果]效率比较优势方面:相比全国平均水平,甘肃、黑龙江、辽宁、青海、新疆、云南、四川、重庆、西藏、江西、福建和广东有明显优势;规模比较优势方面:相比全国平均水平,甘肃、内蒙古、陕西、山西、宁夏、青海、云南、四川、贵州、重庆、福建有明显优势;综合比较优势方面:相比全国平均水平,甘肃、内蒙古、陕西、宁夏、青海、云南、四川、贵州、重庆、福建有明显优势。最后,从自然因素、科技因素、市场因素、政策因素等方面分析了我国马铃薯生产区域比较优势差异的原因。[结论]提出通过调整马铃薯种植区域分布、完善马铃薯市场体制、加大新品种和技术推广力度等建议来提高马铃薯生产区域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0.
该文建立了一套涵盖自然和经济影响因子的大豆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东北为例进行了适宜性的研究;指标体系中不但考虑了温度、降水和日照气候3个要素在不同生长期对于大豆种植适宜性的影响,还应用了基础设施、科技进步及农民意愿等社会经济因子评价大豆生长适宜性。在获取东北三省大豆适宜性等级图的基础上,将其与东北三省实际大豆种植区域进行对比,结果发现:(1)东北三省大豆种植适宜性属于中上水平,适宜区、中间等级区及非适宜区的面积分别为9.09万km2,11.45万kkm2和7.99万km2,约占东北全境面积的11.5%,14.49%和10.11%;(2)松嫩平原是最适合于大豆生长的区域,而三江平原由于日照等因素并非大豆种植的绝佳地带;(3)通过对比计算,适宜区、中间等级区及非适宜区与大豆实际种植区符合面积分别占大豆实际种植面积的24.78%,46.30%和28.92%,而黑龙江省为15.39%,51.70%,32.91%,说明黑龙江省大豆种植结构略欠合理。在研究结果基础上,建议农业及相关部门在保护农民切身利益的情况下适当调整大豆种植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