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1篇
计划管理   2篇
综合类   2篇
贸易经济   2篇
经济概况   5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探讨了分税制改革以来确立的财政分权模式对我国地方政府财政赤字规模日益膨胀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地方政府日益膨胀的财政赤字规模是现行财政体制下财权和事权割裂、公共泳池问题、横向策略互动以及政治锦标赛引发的激励扭曲和为增长而过度竞争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基于全国1998-2006年省际面板数据,本文的实证研究支持了我们的理论预期,即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财政赤字规模的膨胀具有显著的正面激励作用。本文的发现是稳健的,能够为强化财政制度安排、增强宏观经济稳定性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基于CEPII-BACI-HS1992微观贸易数据库并运用修正的H-K分解方法,对1995年~2015年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出口二元边际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无论是从“一带一路”地区整体还是分产品、区域、国家来看,考察期内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出口增长均主要依靠集约边际的带动实现.产品层面,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出口扩展边际绝对水平基本处于高位且增幅非常有限;区域层面,除东南亚地区外,中国与其他子区域的出口扩展边际均存在一定的增长空间;国家层面,中国对“一带一路”地区绝大多数国家的出口二元边际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对半数国家的出口增长仍来自集约边际的带动.经济规模、固定贸易成本、可变贸易成本、多边阻力和生产率等是影响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出口二元边际的重要因素.我国应改变现行高度依赖集约边际带动的贸易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升扩展边际在出口增长中的贡献率,推动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出口贸易的持续、健康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探讨了分税制改革以来确立的财政分权模式对我国地方政府财政赤字规模日益膨胀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地方政府日益膨胀的财政赤字规模是现行财政体制下财权和事权割裂、公共泳池问题、横向策略互动以及"政治锦标赛"引发的激励扭曲和为增长而过度竞争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基于全国1998-2006年省际面板数据,本文的实证研究支持了我们的理论预期,即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财政赤字规模的膨胀具有显著的正面激励作用。本文的发现是稳健的,能够为强化财政制度安排、增强宏观经济稳定性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探讨了分税制改革以来确立的财政分权模式对我国地方政府财政赤字规模日益膨胀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地方政府日益膨胀的财政赤字规模是现行财政体制下财权和事权割裂、公共池问题、横向策略互动以及政治锦标赛引发的激励扭曲和为增长而过度竞争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基于全国1998~2006年省际面板数据,本文的实证研究支持了我们的理论预期,即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财政赤字规模的膨胀具有显著的正面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首先在"成本发现"分析框架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探讨了一国在全球供应链上的嵌入位置对该国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含量的作用机制。继而利用跨国面板数据计算得到全球37个国家的服务贸易部门在2000-2011年的出口技术复杂度指数,同时结合世界投入产出表和行业上游度测算方法,分别从投入、产出两个纬度构造了样本国家的全球供应链分工地位测度指标。实证研究结果稳健地支持了本文理论模型的预期,即一国在全球供应链上分工地位的攀升有助于提升该国的技术吸收再创新效率进而促进其服务贸易部门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升级。上述发现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为思考如何通过提升全球供应链分工地位这一方式来促进一国服务贸易部门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升级提供了相应的经验证据,对步入经济新常态后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这一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基于Novy(2006)提出的具备微观基础的引力模型,本文综合测度了中国与亚洲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成本。结果表明,中国与这些国家(地区)的贸易成本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与此同时,我们还考察了贸易成本的下降对中国与亚洲国家(地区)双边贸易的增长效应,对我们样本中的大多数国家(地区)而言,贸易成本下降对双边贸易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要大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通过实证研究我们进一步探讨了双边贸易成本的决定因素和条件趋同性,最后揭示了本文研究的政策性涵义。  相似文献   
7.
8.
利用2001—2004年中国海关月度贸易数据,本文对中美进出口贸易统计的"偏年度误差"进行测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美贸易企业的进出口动态在跨月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从事进出口活动的新企业数量的各月平均占比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体呈下降态势;采用日历年统计方式计算中国企业的年均进出口增长率以及按月统计的年均进出口增长率,前者会出现大幅高估的现象,且以首个贸易时间段最为明显,而后者则会产生低估前8、9个月的进出口增长率以及高估后3、4个月的进出口增长率的统计误差;采用日历年统计方式来计算中国企业的相对进出口水平,会引发相对进出口额的低估以及相对进出口增长率的高估问题;剔除"偏年度效应"后,扩展边际在进出口增长分解中的贡献率显著上升,这说明传统的日历年统计方式低估了扩展边际的作用。综上,忽视"偏年度效应"容易引致贸易统计指标出现失真失实等统计幻象,针对此引入相应的修正方法并评估其政策效应,应成为未来完善外贸统计标准与强化外贸统计分析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9.
刘洪铎  陈和 《南方经济》2016,34(5):115-130
基于行业上游度测算理论并结合我国的地区投入产出表,文章系统考察了2002年、2007年广东省在全球生产链上分工地位的演变特征并与江浙地区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在文章考察的起止时间内,广东省表现出由全球生产链的相对下游环节向相对上游环节加速转移的趋向,期间其行业生产链长度进一步延伸,相对江浙地区更加趋近于全球专业化生产分工网络的中间投入端,上述现象一方面揭示了广东省参与国际生产分割的程度日益加深,但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其逐步远离价值链的终端。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分解结果显示,有别于江浙地区,推动广东省向全球生产链的上游环节转移的主导因素为行业内效应而非行业间效应。立足于上述发现,文章进一步探析了导致广东省与江浙地区在全球生产链上分工地位差异的成因,并就如何推动广东省分工地位的攀升并抢占价值链的据高点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刘洪铎 《亚太经济》2011,(4):102-107
基于Novy(2006)提出的具备微观基础的引力模型,本文综合测度了中国与亚洲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成本。结果表明,中国与这些国家(地区)的贸易成本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与此同时,我们还考察了贸易成本的下降对中国与亚洲国家(地区)双边贸易的增长效应,对我们样本中的大多数国家(地区)而言,贸易成本下降对双边贸易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要大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通过实证研究我们进一步探讨了双边贸易成本的决定因素和条件趋同性,最后揭示了本文研究的政策性涵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