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1篇
经济学   6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秦巴山区保护与发展生态型经济区政策制订依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巴山区发挥着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维系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和作用。文章探讨建立秦巴山区保护和发展生态型经济区政策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逐步建立秦巴山区生态区域功能规划政策体系、补偿出资主体责任政策体系、绿色产品标识认证政策体系和产业置换政策体系,使秦巴山区生态型经济区建设因政策支持而产生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局部改善,整体恶化”是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真实概括。为了治理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党中央于1999年6月确定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将能源开发同生态环境治理并举。6年来,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投向西部地区4600亿元,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5000多亿元。国家计划在10年间退耕还林2.2亿亩,投资3600亿元。由于生态环境建设的绩效是一个漫长的量变累积过程,通过确定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四大特征,建立“常态、一般、差”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绩效做出客观评价,有利于坚定人们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信心。  相似文献   
3.
以我国4个主体功能开发区划分为依据,在"生态主导,科学开发"的理念指导下,对秦巴山区进行板块规划,构建秦巴山区保护和发展生态型经济区三大政策体系:《秦巴山区功能性区域板块规划》(自然保护区—南水北调调水区—粮食生产区);《秦巴山区区域产业定位》(药—水—茶—桑—游);《秦巴山区生态型经济区保障机制》(产业置换和生态补偿)。用绿色GDP替换现行GDP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变环境经济价值补偿为环境生态价值补偿。建立全员参与,以生态环境税为实现形式的生态环境补偿复合机制。  相似文献   
4.
5.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三个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生态环境影响经济评价问题,二是生态环境建设的补偿机制问题.三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具体实施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6.
何家理 《价值工程》2011,30(24):10-11
以我国四个主体功能区划分为参考依据,探讨湿润山区(以秦巴山区为例)经济生态发展目标模式。即在生态平衡目标和经济平衡目标矛盾统一的过程中,抉择最优化的经济生态良性互动发展模式。从区域特色出发,将秦巴山区按坡度划分为高山区、浅山区、河流区等三个区域单元,参照国家在该区域功能划分上的现有扶持政策(自然区保护政策、退耕还林政策、南水北调政策),在区域特色与扶持政策相结合的基础上探寻经济发展途径(野生动植物保护与旅游业—茶、桑与富硒食品加工业—水电与水产业),凝练秦巴山区生态经济发展方向(特色产业—传统产业—优势产业)。最终建立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圈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7.
到2007年底,全国退耕还林面积3.64亿亩,惠及农民1.24亿人.中央已累计投入1300亿元。秦巴山区退耕还林3810.68万亩(约占全国退耕还林面积的10%)。在退耕还林效益方面.政府乐观而学者意见分歧的现状常常动摇人们对退耕还林政策的信心。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对秦巴山区退耕还林效益进行量化评价,可以看出退耕还林效益正在初步显现,坚定了人们对退耕还林政策的信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