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篇
经济学   1篇
综合类   2篇
农业经济   4篇
经济概况   4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的典型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是决定居民消费的最主要因素,城镇居民的消费性支出与其收入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本文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法,借助SAS软件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性支出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性分析判断。结论认为:工薪收入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有决定性影响,财产性收入促进消费高级化。建议多渠道增加城镇居民工薪收入.开拓多元化收入渠道,稳定居民消费预期。  相似文献   
2.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整备统筹入市的农户意愿与行为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整备统筹入市的农户意愿影响因素与行为响应路径,为高效推进整备统筹入市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基于改进计划行为理论,运用SEM对佛山市南海区395个样本定量分析。研究结果:(1)影响农户意愿的显著效应相对较大因素是:土地规模经济效益与居住环境改善;政府部门与经(联)社主张;入市目标认知与资金成本;资金投入瓶颈与完善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等。影响其意愿的潜变量效应排序:主观规范行为态度行为控制知觉政府治理。(2)农户行动遵循"认知3维度→意愿→行为"、"政府治理→意愿→行为"与"政府治理→行为"5条路径,同时,意愿传递的中介效应显著,尊重农户意愿是顺利推进整备统筹入市的重要保障。(3)整备统筹入市推进的艰难、复杂与不确定性很大程度限制了农户行动响应的内在"自发性"驱动力效应(0.122),政府治理的外在"诱发性"驱动力效应(0.405)对农户行为响应发挥着主导作用。研究结论:影响农户意愿与行为转化路径的驱动力作用显著差异,制定针对性对策提升内外部双重驱动力,助推农户意愿与行为转化。  相似文献   
3.
翟艳  刘鹏凌 《乡镇经济》2007,(10):19-21
安徽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从历史演变的角度看,虽然粮食生产保持了稳定上升的总态势,但是稳定性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现阶段的安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体系还很脆弱,对于政策变动、自然灾害的调节能力比较差。只有不断加强对于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建立严格的耕地与水资源保护机制,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对农业科技开发和推广的投入力度,安徽省的粮食生产水平才可以保持在稳定中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我国经济正经历高速增长,同时也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学术界对此已从通货膨胀的衡量、通货膨胀的成因以及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三个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发现亟需建立一套精确的通货膨胀衡量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测度方法,为政府准确把握政策实施的强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农民增收事关全局。在过去七年,农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不到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2004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8%,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7%,综合分析这是“政策好、市场旺、人努力、天帮忙”的结果。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根本之策在于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安徽省当前乘全面取消农业税的东风,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相似文献   
6.
刘鹏凌  栾敬东 《乡镇经济》2005,(10):14-16,28
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农村劳动力在从农业向非农业、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过程中形成了以“民工潮”为典型特征的跨地区流动就业的现象。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基本流向是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农村流入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是已外出农村劳动力主要的就业部门,跨地区流动的农村劳动力在实现就业地域改变的同时绝大部分人也实现了工作性质的转变。经济计量分析结果显示,跨地区流入人口的数量受到各地区农民人均收入、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数量和劳均耕地面积的影响十分显著。正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现实,实现管理制度创新,消除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障碍和限制,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管理的基本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7.
本用就业的结构偏离度公式估算了安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消除制度和政策障碍,提高农民素质,抓住机遇,多向分流,多方利用农业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安徽省农户抽样调查资料,对农民关于现行土地承包制度、未来农地制度改革方案以及失地农民保障措施的认知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本文认为,农地制度改革应强化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民主权利;改革过程应努力避免农户之间利益分配出现剧烈的变动;农地制度改革的侧重点应集中于农地的征用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9.
本文使用2008年在安徽进行的两项调查的微观数据,分析过去25年间农地调整的状况。通过聚焦村民小组这一重要但被以往研究所忽略的层面,关注近600个村民小组在不同历史时期土地调整的特点及其与村民小组特质之间的相关性,进而探讨1995年以后的变化状况。研究发现,在国家有关政策明确规定土地在承包期内不得调整的背景下,多数村民小组在1984—2008年都实行过至少一次的土地调整以解决人地矛盾、实现土地分配的再均等。然而,调整的发生、规模和频率等与村民小组对农业收入的依赖程度、主要作物的生产率以及所处地势和土地划分情况等有显著的相关性。1995年之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的增长而土地调整大幅度减少。  相似文献   
10.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文章以安徽省973个样本村的调研资料为基础,梳理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脉络,剖析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实矛盾,并基于SCP分析范式,探讨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重新赋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组织和管理职能,引入村两委、村民代表大会和上级政府,完善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有效制约和监督,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生产制度、交易制度、监督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的创新,进而实现盘活农村集体经济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