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旅游经济   6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摩梭母系家庭是一种有别于当今世界上普遍盛行的男性中心主义的父系或父权制家庭的文化模式。本文以云南泸沽湖地区发展旅游多年的落水下村和尚未开发旅游的开基村为案例地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旅游发展对摩梭女性的家庭权力影响。研究发现:摩梭母系家庭权力由老年女性向有文化、有能力的年轻女性转移;摩梭女性的家庭权力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特点。旅游发展后摩梭女性家庭权力的变迁是资源理论和文化规范理论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父权制社会普遍适用的社会交换理论则不能为本案例提供基本解释。  相似文献   
2.
万蕙  唐雪琼 《旅游学刊》2017,(7):99-107
文章以傣族泼水节的网络游记文字为分析对象,从巴赫金"狂欢"理论出发,利用内容分析方法,研究游客在傣族新年泼水节活动中的旅游体验特征.研究发现,傣族泼水节作为一种鼓励全民参与的节庆活动,传统被蔑视,等级被抹平,身份被消解.游客将日常生活中的严格规范抛诸脑后,享受当下,纵情欢乐,可以认为傣族泼水节在一定程度符合巴赫金对狂欢文化的概括.然而,游客在傣族泼水节上的狂欢体验还有巴赫金理论中未提及的两个独特表现,即狂欢体验的战争化和狂欢中的性骚扰.泼水节中类似于"战争"的体验成功地调动游客的激情,使之成为一种集体癫狂性的力量.并且,女游客更容易成为"战争"攻击的对象,这种攻击包含在性意味的体验中,并发展出比日常更为显著的形态.文章认为,傣族泼水狂欢体验区别于巴赫金理论的原因在于游客狂欢感受的去魅性与泼水节的商业化取向.  相似文献   
3.
旅游研究中的性别话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唐雪琼  朱竑 《旅游学刊》2007,22(2):43-48
社会性别研究已成为国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热点话题.旅游研究中的性别话题在国外始于20世纪70年代,从最初对女性的单一研究发展到今天从社会性别视角对男女两性的全面对比,研究内容多样,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并已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案例.国内旅游研究中对性别的关注则多集中于对女性旅游市场、女性旅游者行为、旅游与少数民族妇女发展等几方面,且大多是在统计年鉴分析和文献归纳基础上的简单描述和总结.本文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评述了国内外旅游中的性别研究,并对相关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关注点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4.
我国中小型湖泊旅游度假区开发现状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我国130多个省级以上的旅游度假区,其中1/3为湖泊型的。经过11年的发展,大部分湖泊旅游度假区现已处于停滞阶段,少部分仍处于良性发展阶段。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现状?为什么我国湖泊的度假旅游难于发展呢?本文结合国内外的4个案例对此进行分析,指出了我国湖泊观光旅游的7个影响因素以及度假旅游发展的一些制约条件。  相似文献   
5.
6.
民族认同感是族群意识的基本组成部分。在旅游影响下,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认同呈现出多维度和不同方向的发展轨迹。文章通过对一位土家族青年女性个人生活史的记录,分析了在旅游发展进程中族群个体的民族认同感的演化过程,发现旅游对民族认同的影响在于:旅游引致的经济增长提高了民族文化的"势位";旅游产品创造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文化景观;文化旅游的发展使民族认同的层次不断深化;民族旅游的盲目开发和过度开发将误导民族认同的方向。研究将为民族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