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经济   8篇
计划管理   2篇
经济学   5篇
贸易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7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济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专业实施“卓越计划”是一项创新性工作。本文对淮海工学院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专业实施“卓越计划”的内涵、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淮海工学院经管类专业实施“卓越计划”的有效模式,最后对经管类专业实施“卓越计划”模式应把握的要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利用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升级是我国当前各方关注的热门话题。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探讨商科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商科教育实际,就未来普通高等学校商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全新的发展模式,认为基于“大商科”理念下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将成为这类高校商科发展的主流方向,并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思路和方案。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灵魂.区域创新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内条件和区外环境下.区域政府为实现本区域“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一系列探索区域全新的发展途径和发展模式的创新活动过程。本文结合连云港市实际.就如何提升地方政府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系统论的观点,应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等统计方法对连云港在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十年间的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并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苏北旅游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新的问题。针对苏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实行苏北地区区域旅游经济合作的意义和可行性,阐述了苏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主要障碍,探讨了有助于加快苏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社会空前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众多鲜为人知的社会问题。谋求人类社会共同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在这一大的背景下,人类社会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陆桥经济时代。 考虑新亚欧大陆桥沿桥地区特有的地理区位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对建设、开发、利用新亚欧大陆桥并通过它推进亚欧经济合作、带动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政府一贯持积极态度。因此,要规划好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开发建设,特作如下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8.
加快连云港市工业化进程的对策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力强 《经济师》2002,(1):139-140
改革开放以来 ,江苏省连云港市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 ,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对外影响不断扩大。但是 ,和发达地区比较 ,差距还很大。文章指出对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连云港市 ,应如何发展工业 ,加快连云港市的工业化进程 ,并就连云港市建设成为实力较强的新兴工业城市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9.
对连云港市发展战略定位的回顾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力强 《经济师》2002,(9):246-246,248
文章对江苏省连云港市城市定位进行了回顾 ,提出了“桥头堡中心”定位概念 ,分析了“桥头堡中心”的功能特点 ,提出了实现连云港市发展战略定位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一、充分认识连云港市目前就业和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据统计,2002年底连云港市职工总数比1995年减少约16万人,减少了33.9%;连云港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000年为9013人,2001年为13322人,截至2002年11月底为17474人,不到两年时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增加了8461人;失业率从1999年的2.12%上升到2001年的3.14%,2002年为4.3%,逐年呈上升趋势。实际上,由于我国现行失业统计口径偏窄,统计数据也不够准确,使失业统计数值偏低。据有关部门调查,在实际处于失业状态的城镇劳动力中,去劳动部门登记的人员不到一半,虽然也有一些登记失业的劳动力实际上已经自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