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经济学   2篇
经济概况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1.
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和住房市场中的制度变革,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开放的城市体系逐渐形成,城市间劳动力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土地租金和住房成本向其长期均衡水平收敛,这一均衡水平是城市生产力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函数。本文首次利用中国84个城市的上万个微观家庭样本,研究了住房成本如何通过上述收敛过程使得城市间的劳动力市场和住房市场趋向均衡。我们的研究发现,在控制城市间工资水平的差异后,住房成本的均衡水平与城市的正向宜居性特征(如适宜的气候、绿化面积、道路容量、医护服务的可得性,以及平均教育年限等)正相关,而与城市的负向宜居性特征(如SO2排放和交通拥堵)负相关;对于不同劳动力群体而言,高技能劳动力愿意为居住在有更高人力资本素质、更多绿化面积、道路容量和更少拥堵的城市支付更高的住房成本;随着劳动力市场整合程度的提高,当前住房成本正逐步向其均衡水平收敛。上述发现表明,城市居民对生活质量越来越重视,中国城市间劳动力市场的整合程度也在提高。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了识别经济集聚中马歇尔外部性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中国制造业数据。通过考察制造业集聚水平和产业间专业化分工的协同演进过程,本文一方面发现两者具有替代关系,验证了马歇尔外部性是经济活动空间集聚后果的理论假说;另一方面证实了马歇尔外部性是推动中国制造业空间不断集聚的基本因素。本文还发现市场化改革是实现马歇尔外部性的积极力量。本文的结论为我国企业选址、产业布局和城市发展政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城市居民对居住区位的偏好及其区位选择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详实的社会调查数据,考察了我国城市居民对居住区位的偏好和支付意愿,以及居民实际的区位选择。首先对影响居民对居住区位支付意愿高低(即支付意愿梯度)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分析了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探讨了研究支付意愿与区位选择差异性的方法。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建立了支付意愿梯度模型和区位选择模型,利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和重庆五城市的调研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了估计。结果显示,高收入群体仍倾向于居住在距离市中心偏近的位置,工作地点、对环境的偏好、城市规模和郊区基础设施完善程度都会从各种方面影响支付意愿的梯度值。市场力量已经在居住区位资源的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存量住房流动性低和一部分居民的融资能力不足仍阻碍了其自由的区位选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