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篇
工业经济   1篇
计划管理   2篇
经济学   1篇
贸易经济   6篇
经济概况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寻资助育人的动力可突破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推行瓶颈,实现"实践—总结—思考—改进"的良性循环。隐性激励的声誉效应、内部竞争、成就需求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三大激励要素。高校应利用隐性激励原理对学生设置合适的期望和目标,制定公开透明的竞争规则,加快资助育人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2.
农业“用工荒”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但近来不断出现的农业"用工荒"现象,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发展。因此,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视角入手探索农业"用工荒"产生的原因,并对农业"用工荒"引起的变革提出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3.
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是今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发展方向。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构建高校教师推动、学生团队带动、学生个体能动的贫困生立体化资助模式。全员育人与资助相结合,有助于实现"助困、励志、强能"的育人目标。西南科技大学运用三级网络机制和助推"励志2+4"工程,调动学院和学生团体的积极性,激发贫困生的主观能动性,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成效。  相似文献   
4.
高校教师的绩效管理既需要科学评价体系的结果控制,也需要不断激励的过程管理。本文分析高校集群环境中声誉效应的事后结算机制、内部竞争的锦标制度、成就动机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对教师绩效提升的隐性激励作用;提出了激发高校教师内在动力、实现绩效持续提升和循环改进的对策:期望议定、声誉建档、竞争规则设计。  相似文献   
5.
知识型员工的需求具有特殊性,国内外学者通过调查掌握了其主要激励因素。作为显性激励的不完备替代,隐性激励是知识型员工的另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充分发挥外部人才市场推动、内部劳动力市场拉动、员工个体能动作用,构建隐性激励机制并实证研究激励效果将成为知识型员工激励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钻井液处理剂是钻井液技术的关键,是核心组成部分,没有质量合格的处理剂就没有满足钻井要求的钻井液体系。因此,对处理剂的质量进行评价就显得非常重要;将钻井液处理剂分为4类:各项检测指标均达到相关标准要求的产品判别为合格品,对于不合格产品,根据产品质量特性的重要度(极重要、重要、一般)以及产品质量特性不符合规定的程度(极严重、严重和轻微),并依据建立的产品质量分等原则将不合格产品划分为A、B、C类不合格品;针对钻井液处理剂,建立了产品质量评定原则,具有较强的现场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导下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婧  唐继平  王峰 《金卡工程》2010,14(4):29-30
环境影响评价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对开发活动可能给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评估,并提出相应对策的过程。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法律制度之一,对预防污染源、预警环境破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自确立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经历了三十余年的实践检验和制度完善。但是,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与我国发展中国家国情相适应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与制度预期仍然有较大差距。本文在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引导意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了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阐述中学工程项目成本控制重要性,然后从各个阶段分析和研究了中学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余辉  唐继平  邓巧玉 《中国市场》2011,(48):207-209
高校资助工作需要发挥其对学生的教育功能。我国高校新资助体系呈现投入大、以无偿资助为主、经济的一元资助为主的特征。基于高校贫困生生存及心理状态的调查结果,本文分析了应从诚信、自立自强、竞争能力、感恩意识等方面开展贫困生的教育和培养,提出了以"励志成才2+4"为载体的高校助困育人HCAT模式。  相似文献   
10.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运用已由心理学、教育学扩展到社会学和管理学等领域,在企业员工激励中正确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能弥补显性激励的不足。本文通过迁移布罗菲和古德的"五步模型",分析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循环模型,探讨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传导机制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建立员工隐性激励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