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3篇
经济学   3篇
贸易经济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对居民住房征收房地产税要考虑家庭最基本的居住需要,有必要设计合理的免税扣除方案。本文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比较分析了"按人均面积扣除"、"按人均价值扣除"和"按套数扣除"三种免税扣除方式的公平效应、财政收入效应和供求效应。研究发现,在改善收入分配、筹集财政收入和调节房地产市场供求方面,"按套数扣除"方式最不可取,"按人均面积扣除"和"按人均价值扣除"方式各有利弊。本文建议将人均面积扣除和人均价值扣除方式相结合,采取"面积+价值"的复合扣除方式,并提出了相应的配套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采用个税递延方法促进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是国际通行惯例。本文基于2013年河北省行业数据,构建了个税递延税式支出模型和替代率模型,对政府的财政成本和投保人的个人收益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满足个税递延养老保险条件的人数占比达15%,按照动态增长视角考察,5年后会覆盖至96%人群;按照个人缴费工资10%且缴费限额为12 000元能够满足替代率10%的要求,充分发挥商业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作用;新常态下,财政收入增长率略高于税式支出增长率,经济发展中等省份财力虽有一定压力但可仍支撑个税递延养老保险的开展。提出了尽快开展个税递延养老保险、先行试点要发达省份和中等发展省份兼顾、增加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设计要有前瞻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采用个税递延方法促进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是国际通行惯例。本文基于2013年河北省行业数据,构建了个税递延税式支出模型和替代率模型,对政府的财政成本和投保人的个人收益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满足个税递延养老保险条件的人数占比达15%,按照动态增长视角考察,5年后会覆盖至96%人群;按照个人缴费工资10%且缴费限额为12 000元能够满足替代率10%的要求,充分发挥商业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作用;新常态下,财政收入增长率略高于税式支出增长率,经济发展中等省份财力虽有一定压力但可仍支撑个税递延养老保险的开展。提出了尽快开展个税递延养老保险、先行试点要发达省份和中等发展省份兼顾、增加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设计要有前瞻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 强化专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增强自我调控能力,是当前的重要课题。本文试从产权制度、信用制度、企业制度,及银行核算制度等方面,分析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一、从产权制度对专业银行信用调节的影响来看:由产权让渡信用化,到信用化产权公有化,出现负债的硬约束与资产的软约束的不对称性,形成强烈的反差,使专业银行自我调控出现信用上的“剪刀差”,一方面负债制约不了资产,另一方面资产倒逼着负债增长。1.两次信用转化与资产负债的形成。众所周知,专业银行依赖性较强的负债来源:一是存款;二是货币发行(中央银行供给,下同)。其中存款是专业银行与公民、企业之间发生  相似文献   
5.
杨鹏展 《经济师》1993,(9):24-25
<正>银企关系市场化的设想 银企关系市场化是由商品与货币内在关系的规律性决定的。按照市场改革取向,今后专业银行必须在实现市场化改革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银行应把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分开,建立政策性业务的金融机构,目前可暂由中央银行代理政策性金融业务。 总体设想如下: 1、按照商品与货币的关系,界定银行与企业共同进入市场的政策范围。在理论上讲商品与货币发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利率政策在执行中的难点杨鹏展现时利率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不利于中央银行检查监督,也给治理整顿金融秩序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近年来,随着金融业务不断创新,银行利率种类也不断增加;同时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增多,执行主体多元化。因此,客观上已大大地增加了...  相似文献   
7.
《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以来,围绕着第76条规定的交强险的赔付原则以及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理论和实务中进行了广泛地讨论。但是从目前的审判实务以及主流观点来看,现行中国的交强险的赔付原则无论从侵权行为法还是从保险法的角度来看都有其缺陷和问题。现行解释在给理论和实务带来混乱的同时,也增加了保险公司的赔偿负担。在借鉴其他国家现行强制责任保险的赔偿体系与模式的基础之上,有必要对中国现行的交强险赔付原则作出调整。从而实现“有效救济受害者”与“避免使加害人承担过重负担”两者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