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3篇
计划管理   1篇
农业经济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研究目的:厘清土地退化平衡(LDN)框架下矿山土地生态恢复的整体逻辑,审视动态机制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基本脉络,为矿山全面、系统性生态修复提供科技支撑。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逻辑推理法。研究结果:(1)LDN是以"净零增长"为目标,以"平衡"为核心的土地退化动态防治过程,旨在保障土地退化速度不超过其恢复速度。囿于国内外的自然社会背景迥异,LDN框架不可照搬套用,应依据矿山恢复对象的特殊性予以修正。(2)LDN可为矿山土地生态恢复的提供新思路,包括同步安排、统筹治理、保障重点、动态恢复、兼顾未来,其评判标准为"避免优先于减少,减少优先于恢复"。(3)细化保护需求、系统修复治理、循环优化调控是矿山土地生态恢复的基石与关键。要明确"整体退化平衡"与"允许局部可控退化"的辩证关系,确保煤炭资源的规划有序、开发有度、利用有节;要审慎权衡土地退化的增量与存量关系,突出环境要素平衡配置、提质增效、格局优化。研究结论:将LDN理论融入矿山土地生态恢复,动态把控矿山生态恢复机制,为绿色矿山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耕地非粮化空间格局分异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摸清耕地非粮化的总体态势,揭示非粮化空间分异及驱动机制,为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政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多重共线性诊断与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2018年耕地非粮化面积约为54.47×106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2.29%;(2)非粮化面积主要集中于中南部和北部,但高非粮化率主要集中于新疆、贵州和东南沿海。非粮化面积与非粮化率呈现显著不同的空间集聚特征;(3)农业实际利用外资额、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农业机械总动力、乡村劳动力、土地流转面积与非粮化面积对数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共同驱动了全国非粮化的空间格局。但不同尺度、不同区域耕地非粮化驱动因子的空间异质性显著。研究结论:受经济、社会、政策和资源配置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不同尺度下非粮化时空格局差异悬殊、驱动因子空间异质性显著。今后应科学设定非粮化底线、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推进农业差别化补贴,严控非粮化无序增长、稳固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的不断融合,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稳定性产生了冲击,主要表现在:一、互联网金融产品高流动性、高收益型引起的货币需求的不稳定;二、货币层次界限模糊,货币供给量难以控制;三、货币传导机制有效性下降。本文对这三个表现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冲击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国土空间治理的新要求及理论逻辑,为助推中国式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提供路径支撑。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归纳演绎法和逻辑推理法。研究结果:(1)依据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国土空间治理有必要在人地协调、公平均衡、特色鲜明、绿色高效、稳定安全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2)归纳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土空间治理之间所存在的系统协调、协同共生、演绎交互、调适匹配、包容共区5大理论逻辑。(3)由于区域间和城乡间差距(宏观)、产业间和地类间竞争(中观)、部门间和主体间博弈(微观),国土空间治理落实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仍有较大差距。(4)从规划引导、用途管制和实践行动出发,提出区域协调与城乡融合、调适匹配与差别管控、精细治理与共治共享的中国式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路径。研究结论:国土空间治理将始终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特征和整体逻辑去反思治理路径,可为拓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土空间治理内涵外延和理论实践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阐释大食物观与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的交互逻辑,重塑大食物观统领下的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新格局。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大食物观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全新理念、“人民至上”价值取向的具体实践、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拓展延续、适应全球复杂格局的现实需求;(2)大食物观与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关联密切,凸显人地协调的系统逻辑、统筹兼顾的整体逻辑、人与自然和谐的共生逻辑和供需匹配的实践逻辑;(3)当前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实践存在偏差,耕地用途管制政策与实践需求不匹配,生态保护红线与农业生产矛盾,生态产品价值缺失导致多方弱参与,“大食物观”边界模糊加大了制度粘度与跨界操作难度;(4)未来应从精细化管控耕地用途、重构大农业生产空间、统筹山水田林湖草海沙开发与保护和创新食品全产业链空间利用模式等方面重塑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格局。研究结论:大食物观根植于地、兴旺于业、服务于人,重塑高质量国土空间格局适应大食物观的新时代需求。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探究多情景休耕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为耕地保护、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因子评价、意愿调查和情景模拟分析。研究结果:(1)休耕迫切性、规模和空间分布受耕地资源环境本底硬约束控制,重度污染、中度污染、一级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地下水重度超采和质量劣等耕地分别占1.23%、2.31%、3.57%、0.68%和3.69%,应全部纳入休耕。(2)当前农户休耕意愿偏低,全国仅2.17%农户参与意愿高,84.92%的农户休耕意愿低或不愿意。不同情景下休耕需求差异显著,表现为生态安全优先情景(PES,20.57%)>农户意愿优先情景(PFW,18.98%)>食品安全优先情景(PFS,15.30%)。(3)不同情景下休耕导致的产能损失显著差异,全面执行休耕潜在的粮食产能损失率为PES(17.32%)>PFW(14.36%)>PFS(13.66%),对粮食安全有负面影响。遵循农户意愿合理安排时序,可确保近期、中期、远期休耕造成的粮食产能损失完全不影响中国2025年、2030年和2035年实现粮食高度自给。研究结论:实施休耕既要考虑耕地资源环境本底状况和农户意愿,...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归纳阐释土地退化平衡(LDN)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理论意蕴,回答LDN导向下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路径选择。研究方法:逻辑推理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LDN具有鲜明的时空特征和明确的响应层次,并遵循“同类平衡(Like for Like)”与“一票否决(One out-All out)”原则。(2)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的空间载体、生态本底、安全保障、服务双碳目标等功能得到拓展,客观上要求生态保护修复协调好尺度与格局、要素与系统、食物与生态、减排与增汇之间的关系。(3)LDN对生态保护修复的理论意蕴包括多尺度嵌套的动态平衡、多目标权衡的系统治理、多手段协同的实现路径。(4)基于LDN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策略包括:构建“功能—尺度”与“要素—系统”相耦合的LDN目标函数,引导生态保护修复目标量化;制定螺旋递进式“分区管控—分级治理—分类施策”的管理策略,促进自然与行政区划在空间上的有效衔接;建立“干预管制—激励竞争—强制倒逼—差别治理”协同的保障机制,协调“自然—社会—政府—市场”等多部门关系。研究结论:LDN在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实践中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