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计划管理   6篇
经济学   1篇
农业经济   2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和转让制度初探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针对村镇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应适时尝试建立完善的宅基地有偿使用和出让制度。这不仅可以加速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转移、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还对促进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庄规划管理、保护耕地、抑控制空心村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经济手段进行调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为合理和有效。  相似文献   
2.
以区域整体发展原则促进乡村建设的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之枫 《城市发展研究》2002,9(5):21-25,16
通过对城市化加速时期村庄建设的综合分析 ,提出在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下 ,要遵循区域整体发展原则 ,构筑合理高效的城乡体系 ,以实现乡村建设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乡村规划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路径,是实施乡村治理的主要技术手段。作为公共品供给主要投入形式的“项目制”,已成为乡村治理与乡村规划的联系纽带。然而既有乡村规划在统筹策划大量乡村项目落地实施中,忽视了“项目制”的运行规律,出现了治理主体间结构不兼容、需求响应滞后、乡村建设运行内外脱节等问题,导致规划实施乏力。因此需要基于“项目制”特点,研究构建与乡村治理有效协同的乡村规划体系与方法。[方法]文章从“项目制”为切入点,分析乡村规划与乡村治理体系、治理方式、治理逻辑三个方面的关系,研究乡村规划与乡村治理的相互关联。[结果]分析得出乡村规划优化路径,即优化融入项目治理的规划层级结构、应对治理需求的综合规划过程、匹配外部投入的规划运行逻辑。[结论]以“项目制”为纽带,从乡村治理视域出发,应着力完善与治理结构兼容协调的乡村规划体系、形成与治理方式综合联动的乡村规划机制、制定与治理逻辑相互匹配的乡村建设规则,激发乡村治理的活力,充分发挥乡村规划在乡村建设中的统领作用。  相似文献   
4.
关于小城镇发展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小城镇的建设发展是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不可分的 ,发展战略也应各不相同。中西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 ,不应盲目采用某种模式 ,而是必须遵循城市化发展进程和经济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 ,根据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制订适宜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构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农村地区出现的浪费土地,污染严重等问题,本文从城乡关系,人口和消费,生态环境,能源利用,社区建设和使用周期等方面探讨了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论文以北京郊区重点小城镇住宅建设的调研为基础,分析了北京不断加快的郊区城镇化进程和由于城市扩展引发的居住郊区化对小城镇住宅建设的影响,探讨了郊区小城镇住宅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在购买群体、功能定位、用地布局、公共设施配套等方面由于郊区化和城镇化的双重背景而表现出的两难选择,并针对此现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乡"和"镇"的概念以及功能进行辨析,分析《城乡规划法》对乡规划和镇规划的不同要求,并从职能要求、发展条件和水平等层面研究当前"乡"与"镇"不同的发展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建立针对农村地区生产和生活特点、围绕农业、农民与农村的发展的乡规划体系和技术规范,以完善城乡规划理论体系,促进城乡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9.
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遗产与城市中的个体文物相比,单体文物价值不突出、同质且分散,但因历史文化环境的综合呈现,而独具价值。以传统村落为基点,以山—水—林—田—村—镇—城的关联为视角,分析乡村遗产的内涵。揭示乡村遗产的三个突出特征,即联系城乡人地的区域关联性、跨越千年文明的时空层积性,以及整体大于个体的群体丰富性。提出乡村遗产具有的反映农耕文明连贯持续性的社会关系、城乡关系、人地关系价值体系,以推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遗产保护理论方法和话语体系,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乡村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