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2篇
计划管理   9篇
经济学   3篇
农业经济   2篇
经济概况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上海作为国际特大城市,特种设备数量多、占比高,安全形势严峻。近年来,上海就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开展试点,构建起工作标准体系。以制定规范性指导文件为纲,从风险管控、隐患排查和使用单位安全管理评价三个方向延伸,制定相应的具体工作标准,并将试点中采集到的隐患、风险案例,以信息化的手段集成为数据库,用以指导督查工作的标准化,实现隐患与风险的识别,对形成特大型城市特种设备隐患排查、风险管控的标准体系进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2003~2013年城市金融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非参数估计方法实证考察了中国五大国家级城市群金融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分布动态。研究结论如下,五大城市群总体、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城市群金融发展水平呈总体上升趋势,珠三角、长中游城市群金融发展水平呈总体下降趋势。城市群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其中京津冀城市群区域内差异最大,长三角与长中游城市群的区域间差异最大,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各城市群金融发展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的演变趋势不一致,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的演变趋势也不一致。城市群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梯度效应,呈现两极分化或多极分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我国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地区功能组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分工合作体系构建尚未优化和到位的障碍。为此,本文介绍了东京城市经济圈的发展经验、措施,并阐述了其对推动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重点从语词使用、概念属性、范围界定三个方面对"大城市连绵区"及相关概念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基于国家战略考虑,建议规范两类通用概念,即国际视野的"大城市连绵区"和国家视野的"城镇密集区".大城市连绵区的范围界定宜采用周一星教授关于都市连绵区的界定标准,城镇密集区的范围界定应结合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修订.  相似文献   
6.
经研究发现,成渝城市圈的辐射效应显著,在对成渝城市圈内所有城市进行经济辐射效应测算的基础上做了经济辐射等级划分,针对成渝城市圈存在的问题给出对策建议,力求能促进成渝城市圈及周边地区经济的优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打造长株潭城市群旅游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株潭城市群被批准为"两型社会"建设的"试验田",为湖南省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契机;借鉴城市群旅游圈理论成果与主要城市群旅游圈实践经验,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旅游现状后,提出打造长株潭城市群旅游圈的整体构想、定位,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旅游圈可行性,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城市群相关概念的研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现今研究中城市群相关概念运用较为混乱的现象,对各类城市群相关概念进行辨析,通过分析主要概念的区别,研究其相互关系,给出研究城市群问题时使用相关概念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进程中的要素集聚、产业集群和城市群发展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即要素集聚,聚集经济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产业集群有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从而促进城市化,城市群的发展是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不同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上,要素集聚、产业集群和城市群分别起主要作用.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加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需要同时发挥城市聚集经济、产业集群和城市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谢侃侃 《技术经济》2023,42(2):100-108
随着我国实施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战略,数字共治成为提升国内区域协同发展能级、降低交易沟通成本、扩大产业辐射力的重要支撑。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协同发展基础最好的地区,近年来,在依托大数据平台和数字共治手段,助力区域协同方面,开展了广泛和丰富的探索实践。本文拟从城市群协同发展和数字共治理论视角出发,对长三角城市群数字共治创新实践作了梳理,提炼了包括长三角在内我国城市群数字共治的主要特征,并从进一步畅通城市群数字共治体制机制、构建丰富数字共治生态和工具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