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36篇
计划管理   34篇
经济学   31篇
综合类   47篇
贸易经济   55篇
农业经济   3篇
经济概况   3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海峰 《辽宁经济》2003,(11):85-86
劳动合同制是一种不稳定的就业模式,它是指雇员和企业之间的劳动关系是双向选择的契约关系。双方采用签订劳动合同的形式,社会和企业不再设立人员流动的屏障,人员可以自由进出企业。企业也可以根据发展的需要,决定招聘或者解雇员工,而员工也能够根据自己职业生涯的设计,自由地选择职业。  相似文献   
2.
张孟民 《商业研究》2002,(22):119-121
缔约过失责任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在我国合同法中已得到正式确立 ,这对于促成交易和维护交易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缔约过失责任既不同于违约责任 ,也有别于侵权责任 ,是一种独立的责任。所以有必要将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适用范围、构成要件及其与其他民事责任的关系诸方面对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和了解  相似文献   
3.
关于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理论基础,学说和判例曾经有过许多主张,其中诚信原则说更为充分与贴切。我国确立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具有促进交易安全和效率、完善债法体系、维护受害人的利益等方面意义  相似文献   
4.
缔约过失责任系缔约阶段因缔约人过失地违反依诚实信用原则而依法应承担的先合同义务而产生的民事责任。我国《合同法》确立了此项制度 ,但有其不完善之处 ,有待于立法上的完善。  相似文献   
5.
缔约过失责任作为广义合同责任的有机环节是民事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实证研究的缺失,学界的探讨有流于空洞化的趋向,本以价值定位为先导,经济分析为工具,经济分析为工具,利益衡平和效率优化为要义与归缩,同时兼顾经济正义下的伦理正义,从实证角度完成对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阐释,通过价值定位分析,法理基础探讨,经济实证分析以形成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6.
关于合同法中缔约过失责任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俊文 《经济师》2005,(7):61-61,63
文章对缔约过失责任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认为此研究对保护缔约方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缔约过失责任自耶林确立并理论化以后,在世界各国得到了认可并相互制定在各国的法律中。缔约过失责任在我国的正式确立经历了三个阶段,并最终于1999年在《合同法》中确立。缔约过失责任是基于信赖利益而产生的弥补性的损害赔偿责任,所以,其适用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四个要件。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有利于维护非过错方的利益;建立我国完备的债法体系;有利于弘扬商业道德,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交易秩序。  相似文献   
8.
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当事人因为自己的过错违背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生的义务,导致合同不成立、无效或撤销,而致另一方信赖利益的损失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它是民法责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合同法》中规定已比较成熟,但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9.
缔约过失责任是不同于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一种独立民事责任形式,各国对法律对缔约过失责任的规定也不尽相同,其中以德国和意大利两国民法的规定比较典型,特别是作为缔约过失责任理论发源地的德国。  相似文献   
10.
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是民法债权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它的提出使缔约阶段也纳入法律调整的范畴,进一步完善了债法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对缔约失责制度作了较全面的规定,但这些规定却不适用于劳动合同,从而造成我国劳动立法与实践的严重脱节.为了弥补劳动权利救济的缺陷,确立劳动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是必要和可行的.但劳动合同属于兼具有公私法性质的社会法调整,劳动缔约过失责任制度与民法中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相比在适用主体、归责原则、适用范围和赔偿范围等方面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