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51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36篇
财政金融   384篇
工业经济   125篇
计划管理   855篇
经济学   1360篇
综合类   420篇
运输经济   94篇
旅游经济   9篇
贸易经济   867篇
农业经济   246篇
经济概况   1564篇
信息产业经济   14篇
邮电经济   17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180篇
  2022年   134篇
  2021年   222篇
  2020年   193篇
  2019年   171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123篇
  2016年   123篇
  2015年   199篇
  2014年   504篇
  2013年   334篇
  2012年   371篇
  2011年   439篇
  2010年   466篇
  2009年   467篇
  2008年   488篇
  2007年   348篇
  2006年   255篇
  2005年   226篇
  2004年   212篇
  2003年   184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绿色发展是推进京津冀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文章基于2006—2019年京津冀城市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实证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在正、负外部效应双重作用下,产业协同集聚对京津冀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倒U”型影响,同时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该影响效应存在产业异质性,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更强的作用效果以及更高的拐点值,且产业协同集聚能够通过绿色技术效率及绿色技术进步“双引擎”作用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结果可为如何依托产业协同集聚促进京津冀城市群绿色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聚和市场集中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本文考察了京津冀、长三角两大经济圈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市场集中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两大经济圈制造业集聚与市场集中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但由于两大区域体制机制条件、创新环境、产业组织形态等不同,制造业产业集聚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的程度、特征与路径也存在一定差别。两大经济圈应采取差异化集群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制造业集群升级,特别是应抢抓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机遇,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3.
城市群作为多个城市的一种功能性集合体区域,正成为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运行载体。从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中关于强化以合作共赢为基础和以整合机制为核心的城市群建设与跨域协调机制健全的要求可知,重视预防区域共性问题,通过府际合作以优化治理过程和提升治理结果,城市群府际协作已成为城市群治理的新趋势。文章通过文献研究和访谈,对城市群建设与管理的府际合作状况进行了研究,其合作模式已在东部取得相当成效,但我国西南地区城市群却仍存在布局不科学、府际协作率低、集群效率偏下,合作无序松散等障碍。通过深层剖析我国西南地区城市群府际合作模式存在的瓶颈,考虑东西部不同城市群所处不同地域特征和经济环境特征,借鉴东部做法甚至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探讨我国西南地区川渝城市群建设与管理的府际合作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府际合作可采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中国超过8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集聚在数十个城市群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与制造业增长息息相关。本文测度了2000~2015年中国22个城市群的一体化水平和制造业要素配置效率,并通过三重分解进一步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发现如下:(1)2000~2015年中国22个城市群的一体化水平和制造业要素配置效率总体呈上升态势,但不同城市群之间分化较为严重,东部沿海城市群的制造业要素配置效率稳定上升,而西北边远地区的配置效率几乎没有增长。(2)城市群一体化有助于提升制造业要素配置效率,稳健性检验以及使用方言距离和姓氏集中度作为工具变量的结果也支持此结论。(3)从空间分解来看,城市群一体化促进制造业要素配置效率提升的效果主要依赖于城市间配置效率的改进,是城市内配置效率的2.5倍;从要素分解来看,城市群一体化对资本配置效率改进的贡献大于劳动力配置效率改进;从结构分解来看,纠正不当配置在城市群一体化促进制造业要素配置效率提升过程中的作用更为突出。本研究有助于深刻把握中国城市群和制造业发展的关键矛盾,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深挖制造业...  相似文献   
5.
6.
本文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了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发展指标体系, 运用熵权法和变异系数法对京津冀13 个地级以上城市发展差距综合指数和分类指数进行测度, 结果显示, 京津冀各城市发展差距逐步缩小, 其中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协调发展、 创新发展和共享发展上的差距有所加大, 并提出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路径, 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郊区将成为上海新一轮发展的“主战场”和“发动机”。作为上海市“一城九镇”中的一城,作为上海郊区城市化的经典样板,松江新城的“造城运动”早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8.
刘艳 《珠江经济》2004,(9):18-21
实现泛珠三角经济圈内产业的合理、顺利转移,是优化泛珠三角经济圈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生产要素在区域大系统内优化配置的需要,更是促进泛珠三角经济圈内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的需要。而要实现产业的合理、顺利转移,就必须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行为的协调作用,充分发挥“9+2”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发挥企业在梯度转移中的主体作用,培育和发展生产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在泛珠三角经济区的流动。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的一天下午,阳光明媚,花香醉人。就城市化与城市群的发展专题,笔者对上海市计划学会理事、城市建设与管理博士郁鸿胜研究员,进行了访谈。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的第一个金秋十月,酝酿两载、凝聚百位学者心血智慧的“大北京”经济圈概念一亮相,就十分抢眼,吸引了众多政府官员、经济界人士、学者专家、媒体记者等社会各界人士的眼球。很快,经济学界有专家指出,中国经济80年代看广东,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的新亮点在“大北京”经济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