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3篇
工业经济   1篇
计划管理   18篇
经济学   18篇
综合类   5篇
贸易经济   8篇
经济概况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创新要素配置在投入产出两个环节中生成大量不完全技术信息,投入产出效率随机变动更加明显。从投入产出数据集合中提炼共同因子,与不可观测变量构成预测器,建立因子增广向量自回归模型(FAVAR),分析随机变动方差构成,测度投入产出效率随机变动程度。随机变动效应包括水平效应、稳定性效应和规模效应。投入产出效率自回归扰动项表示随机变动程度,将其细分为共同因子,计算预测器方差及其与投入产出效率的协方差。基于669家上市公司月度、季度、半年度和年度技术研发数据,比较分析投入产出效率随机变动程度及形成原因,引入脉冲响应法分析变量方差构成与变动特征,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北京奥运经济投入产出与计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投入产出模型与计量模型结合起来研究北京奥运经济,重点编制北京市2002年30个部门的经济投入产出表、资源投入产出表和环境投入产出表,建立与投入产出表对应的C-D生产函数模型、居民消费需求函数模型、政府消费函数模型、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函数模型,利用计量模型起动投入产出模型,研究2008年奥运年经济的供需平衡乃至2010年的供需平衡,为北京奥运经济的决策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正在经历从出口成本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型的重要时期。外资对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及其差异性成为政府和学界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市场化水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三个方面检验了制度因素对外资质量溢出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1)市场化程度低确实抑制FDI质量溢出;(2)政府干预对外资质量溢出效应产生了负面影响。在低市场化程度或者高政府干预样本组中,FDI质量溢出效应不显著;(3)知识产权保护对FDI质量溢出的影响程度非常有限。本文的结论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决策参考依据。简政放权、降低企业面临的行政成本是促进我国本土企业改善其出口产品质量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标:研究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域间需求侧综合、分需求类型及部门的产出、增加值和劳动报酬溢出-反馈效应,供给侧综合及分部门的产出、消费、资本形成、出口和总需求溢出-反馈效应。研究方法:基于三大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建立供需双向溢出-反馈效应指标,编制相应投入产出表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各地区各类溢出和反馈效应在2002~2010年总体上升,但仍须提高。东部各类溢出乘数明显小于中部和西部。同一区域不同效应的主导部门往往差异很大。不同区域的同类需求侧主导部门通常明显不同,但同类供给侧主导部门却很相似。研究创新:测算和比较需求侧和供给侧多种区域间溢出-反馈效应。研究价值:深化同类研究并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标:中国区域间贸易成本测度及其分解。研究方法:选取1997年、2002年和200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测量和分解。研究发现:中国总体区域间贸易成本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中国的国内贸易成本始终小于国际贸易成本,东北区域和贸易程度相对较低的建筑业、服务业、农业等行业的贸易成本较高;区域间贸易成本分解发现距离较远的区域间贸易成本较高,“邻近偏好”明显;经济增长极则表现出显著的“腹地偏好”,即与其经济腹地间贸易成本较低;而东部沿海的“后来居上”主要来源于沿海之间存在的“区域分割”。研究创新:中国区域间贸易成本的演进及其双边特征。研究价值:为促进区域合作、产业升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运用投入产出模型,首先测算了2002年、2007年及2012年陕西省工业品隐含碳排放量情况。结果发现,3个年份陕西省隐含碳排放量不断增加且呈现出较高的行业集中度,排名前5位的部门由高到低分别为石油化工业、煤石油开采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制品业及计算机设备制造业。随后,分析了2002年、2007年及2012年陕西省工业品隐含碳排放失衡度。结果表明,在国际贸易方面,上述3个年份陕西省均为隐含碳排放净出口方,说明陕西省为其它国家承担了能源环境负荷;在国内贸易方面,陕西省2002年和2007年为隐含碳排放的净调入方,而2012年变为净调出方,这主要是因为陕西省调出产品增幅较大造成的;在总贸易方面,陕西省隐含碳流动方向与国内贸易相同,这是由于陕西内贸规模远远大于其外贸规模。目前来看,较大的隐含碳流出虽然有利于陕西省经济增长,但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却不容忽视。因此,陕西省需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贸易结构低碳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跨国的R&D活动日益朝着国际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稳定、经济飞速发展,成为跨国公司投资的好地方。选取了京沪粤三地作为研究我国建立研发枢纽地的目的地,通过对京沪粤三地研发投入产出的有效性、R&D效率、研发枢纽条件的比较分析,研究了三地建立研发枢纽的条件,并提出了进一步促进建立研发枢纽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投入产出分析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综合描述国民经济发展的概貌,而且还能反映国民经济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复杂关系。本文在构造天津市海洋经济投入产出表,建立天津市海洋经济投入产出模型的基础上,对天津市海洋经济进行投入产出实证分析,并选择出天津市海洋经济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9.
2002~2007年间,中国制造业的原材料、工资等成本出现大幅度上涨,但与此同时,制造业的利润总额与利润率仍然呈增长趋势。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方法对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上涨与利润增长并存”之谜给予解释。本文的研究表明,投入(特别是原材料)价格与工资上涨造成制造业利润的减少,但通过提高产出的价格以及调整投入的结构、提高投入的使用效率能够消化成本上涨的影响,从而保持利润的增长。对成本上涨做出调整的过程也是产业升级的过程,2002-2007年间,中国制造业绝大多数行业的资本劳动比、全员劳动生产率与全要素生产率都有了显著提高。由于应对成本上涨空间的有限性,应进一步加快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
The calculation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EF) on the basis of Input-Output model (I-O model) was advanced by Bicknell, and modified and improved hy Ferng who corrected the footprint's aggregation to each sectors. For the lack of sufficient teehnique to deal with the trade between the research areas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it it necessary to improve this method. And a dynamic analysis of the change of footprint based on I-O model, which could explore the factor impacting the footprint using the ,special advantage of I-O model, ought to be put into practice. After introducing the new method in detail, we calculate and compare the EF and the change of Gansu Province in the northwest of China in 1997 and 2002.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was an increase of EF in 2002 caused by final domestic demand. Further; the inerement in EF export was 2.0 × 10^5 ha and 1.6 × 10^6 ha in import. The out-of- region support dropped from 22.6% to 18. 6%. We introduce three factors causing the EF change based on the character of I-O model: the productivity of the resourve which is explained by the change of resource used to obtain one unit output in a sect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conomics and the final demand. Finally, we find that the effects of the three factors on the EF change are not identical except the industry sectors and the change of factors in the agriculture and the industry sectors works notab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