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网络的普及,公众的政治诉求越来越多地呈现在网络上,公众参与公共政策面临全新环境。公众参与往往与宪政制度、政治文化、经济条件、社会分层等密不可分。网络创造了公众利益表达的全新途径。对待网络公众参与,要注意其诉求的甄别和引导,加强公众媒介素养教育,加强传统政策沟通机制的网络化建设,建立科学化的舆情研判机制,疏通公众利益表达渠道。  相似文献   

2.
鼓励公众参与是赋能银行监管的重要途径。本文将银行监管领域中的公众参与区分为公众监督监管行为(公众监督)和公众举报违法行为(公众投诉),并使用2SLS-IV回归法,探讨了两类公众参与在银行监管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两类公众参与均有助于降低银行风险,但其发挥作用的渠道机制存在差异。具体而言,公众监督通过提升监管执法规范来降低银行风险,而公众投诉则通过加强监管执法力度来降低银行风险。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反腐败强度越大,公众监督的影响效应越强;银行资产规模越小,公众投诉的影响效应越强。根据以上结论,本文建议银行监管改革在注重监管机构“从上而下”治理思路的同时,还应重视公众参与“自下而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及背景支持,而且对弥补政府失灵,提高公共政策的品质,增强政策的合法性等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国当前公民社会发育尚不完善,公众参与意识薄弱,参与机制短缺以及官僚制的影响,使得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陷入困境。为此,必须对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制度与参与方式进行创新,以形成一种实质性而非形式上的公民参与。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公众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热情也随之高涨,公众已经越来越关注公共政策;同时,公民参与政策执行过程的影响和意义也越来越重大.本文立足于社会现实,结合假羊肉事件,来探讨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公众参与的困境与对策.并立足于这些困境提出了具体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5.
世界各国的环境法中都确立了自己的公众参与原则,我国的也是如此.但是我国公众的环保参与意识及参与程度很不理想,这有多方面的原因,在现有的情况下,政府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从提高公众意识到建立健全的执法体系等方面来完善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6.
公共服务外包中委托代理关系链〖〗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实行公共服务的安排与直接生产的分离,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包括我国政府改革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公共服务外包委托代理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利益不对称、契约不完全、委托代理链长、公众委托人身份不明确和政府双重身份等缺陷,导致公共服务外包过程中的三个参与主体:政府、公众和企业(或第三部门)各自都存在一系列委托代理风险。对此,可以通过完善相关的代理人选择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来来解决公共服务外包中的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7.
周卉 《金卡工程》2010,14(3):163-163
地方立法是立法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地方立法相对国家立法有其特点。同时,公众参与已经越来越被广大公民所重视,公众不仅仅要参与政府管理,立法工作也需要公众的参与。地方立法作为更加细致,与公民联系更紧密的立法活动,公众参与在其中更有着深刻的意义。而我国地方立法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尚存在着不少缺陷,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8.
财政预算专业化制衡、绩效预算与防治腐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管理体制创新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关键。当前,涉财涉税腐败在各类腐败案件中居多数,财政管理体制的疏漏是腐败发生的制度性根源,加之财政预算透明度不高,导致财政资金脱离公众监督,成为财政资金被挤占挪用、甚至贪污腐败的温床。因此,利用财政预算制度内在的防治腐败的"基因",建立财政预算编制、执行、决算、评估环节专业化内部制衡机制,形成防治腐败、实现财政预算硬约束的内在循环机制;以绩效预算管理为重点,提高财政透明度,建立公众参与财政监督的长效机制,有效实现政府-人大-公众在预算过程中的互动,形成内外双重制衡财政监督机制,夯实制度防腐基石。  相似文献   

9.
依据2011-2017年中国35个重点城市面板数据,考量公众参与、监管信息公开对城市环境治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公众参与度提高能形成对政府环境规制和企业污染排放的监督,降低城市污染物的排放强度;监管信息公开能缓解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公众环境认知能力,强化对公众参与城市环境治理的行为激励.畅通公众环境利益诉求的反馈渠道,构建基于环境监管信息公开沟通平台,有助于提高公众和政府共同推进城市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认知心理学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审计结果公开对公众反腐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审计结果公开既会提高公众的自我反腐效能感从而增强公众反腐意愿,也会提高公众反腐风险感从而降低公众反腐意愿。由于公众反腐效能感提高的反腐意愿小于公众反腐风险感降低的反腐意愿,审计结果公开整体上会降低公众参与腐败治理的意愿。因此政府在加大审计结果公开力度、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要适当关注审计结果公开对公众参与腐败治理的消极作用,妥善处理重大和敏感审计结果的公开问题。本文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了审计结果公开对公众反腐意愿的作用及其路径,深化和拓展了审计结果公开作用理论。  相似文献   

11.
在公司的内外部治理机制中,银行始终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兴起,银行作为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观念深入人心。尤其在全球经济已然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现今,无论旨在维护自身利益抑或为保障公众利益,银行参与公司治理均深具必要性。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法制模式主要包括美国的择机治理机制、德国的全能银行治理机制以及日本的主银行机制,它们各有优势和缺陷。影响上述机制产生的因素有许多,它们共同的发展趋势是支持银行参与治理并深化治理程度。借鉴此次金融危机的教训,我国目前有必要继受大陆法系相关制度,构建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参与公司治理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12.
戚驰杰 《中国外资》2011,(18):133-133
新形势下公众参与对于提高和保持公共政策制定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在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公民参与意识薄弱、参与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公众参与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所应该发挥的积极作用。从公民自身、政府主体和社会环境等几方面着手加强社会公众的参与程度将会是今后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政府行政模式逐渐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出发点是倾听公民诉求,满足公众需求,工作绩效最终由服务对象来评判.在该理念的指导下,基于“顾客导向”的政府绩效评估在西方盛行,各国政府纷纷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在这股热潮的推动下,我国也进行了公民参与的政府绩效评估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和困境.分析其原因,根本上是因为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缺乏公民的积极参与,忽视了公众满意度.现阶段,我国政府绩效改革应在立足本国国情,大胆借鉴英美等国的政府绩效评估经验,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构建一个“公民导向”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而该体系的核心是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充分体系公民意志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本文在指标制定主体多元化和绩效评估主体多元化的理念指导下,立足于社会调查,在政府绩效评估全程嵌入公民满意度指标,建立了一个“公民导向”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公众参政意识增强,加之政府在制定决策时的能力和视角是有限的,往往造成一些决策失误,制定求,也成为公共决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公的公共政策有可能导致损害公共利益的情况,公众参与公共决策被社会各阶层民众的广泛要众参与公共决策是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然要求,更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我国公众参与决策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作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对着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稳评应该建立项目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机制,重视与其他前置性审查相衔接,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方法标准和信息系统,健全风险责任追究制度  相似文献   

16.
现代组织应以公众为核心提供超值服务,以赢得公众满意、提升组织形象,最终获得核心竞争优势,否则将面临发展及生存危机.有效的公众满意度管理策略可以提升公众对组织的满意度,进而科学地构建组织与公众的沟通交流机制.  相似文献   

17.
听证会制度是当今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公众参与制度。当前我国的听证会制度仍存在代表遴选不科学、公众参与程度不高、结果不公开等问题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高俊山  哈晨路 《金卡工程》2009,13(6):121-121
立法权在国家权利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公众参与立法不但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谐社会,更能满足公民的立法参与权,有利于法律的贯彻实施。本文在界定了公众范围和立法宽泛程度的基础上,分析了公众参与立法在法律规范和制度建设等层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我国人代制度,加强听证制度建设、实施立法信息公开等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政府环保力度和政府环保效果两个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建立Probit模型回归分析公众对环境质量的满意程度,发现噪声污染对公众的满意度影响最大,公众对环境质量现状不满意。因此,需要强化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职能定位,继续加大环境规制力度;建立政府、企业和公众"三位一体"的环境治理体系;发挥公众参与的激励相容约束。  相似文献   

20.
个人养老金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顶层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制度安排,是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末制度落地以来,公众参保意愿不强,市场观望情绪浓厚。基于对全国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城市开展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系统分析个人养老金制度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和相关影响机制,发现该制度的参与意愿与居民的年龄段、居住城市、工作状况及家庭金融资产规模紧密相关;认知水平和制度信任对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进而影响参与意愿,而机制建设并非影响参与意愿的显著因素。建议个人养老金制度针对特定人群进行重点宣传,放宽提取要求,建立产品准入和退出制度并促进信息披露标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