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邹宏璐 《消费导刊》2009,(19):46-47
自组织理论主要包括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耗散结构理论是自组织系统的创造条件方法论,协同论是自组织系统的动力学方法论。本文认为,房地产业系统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具有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等耗散结构特性;竞争与协同是房地产业系统演化的动力,而"涨落放大"使房地产业系统由非稳定平衡态逐步演化到稳定平衡态。  相似文献   

2.
现行的流程再造理论局限于就"流程"研究"流程",并不能真正实现流程和组织业务绩效的改善.把管理的系统方法引进流程管理研究,从组织系统的角度,识别、理解和管理流程,建立流程管理体系,不仅有助于改善流程和组织系统运行,而且为有效整合企业内部存在的双重或多重管理体系问题提供了基准体系框架,较之推行困难的组织变革也更具有现实可行性.本文最后提出了关于深入开展流程管理体系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企业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如何进行信息化开发。通过对结构化开发方法的生命周期进行分析,运用过程分解的方法,得出业务流程再造思想应该体现在系统分析阶段,关键在于如何建立系统的逻辑模型。并提出了两种逻辑模型建立的方法:根据业务建立再造模型和根据数据流建立再造模型。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梳理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解析了组织管理理论不断创新的思维逻辑与路径。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组织管理理论的思维逻辑经历着从变量操作到人为掌控的过程,组织管理的路径正从规范设置到模糊权变的演进。伴随"现代性"与"后现代"的推进和组织管理理论潜在思维逻辑的转变,组织管理显得越来越"个性化"和"人为化",这种理论与现实的困境直接导致了组织管理面临诸多不确定的风险。目前,尽管制度存在着"惰性"与"外化"的缺失,但是,在解决这一困境时,重构后的制度越来越体现了其在组织管理中形塑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作为现代营销学的基石,市场导向在过去的十几年间一直是战略营销的主要研究流派之一,其中市场导向与绩效间的关系受到了最为广泛的关注。鉴于以往研究普遍缺乏一种理论基础,无法为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提供一种解释机制,基于资源基础观(RBV)的视角,同时引入"组织创新"作为调节变量,诠释了市场导向、创新影响组织绩效的基本逻辑,并在理论推演的基础上提出可用于实证分析的概念模型,以及相应的若干研究假设,结论部分同时指出了将这一概念模型拓展至非营利组织领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企业流程再造的系统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金萍  周游 《商业研究》2004,(20):44-45
许多企业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施了流程再造工程,但由于缺乏整体观,忽略了相关部门、人员的协调与配合,失败率相当高,流程再造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至少包括企业的组织系统、企业的人员系统、流程再造工程本身的过程系统。在具体实施前必须对企业流程再造工作进行整体的规划。  相似文献   

7.
模块化研究的出现和发展是处理组织系统复杂性的迫切需求,在一种新型的问题空间视角下,组织系统的模块化可以看作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一些相对独立的子问题的过程.关于采用一体化和模块化及二者的性能比较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从模块化设计的"探索性一开发性"搜索和学习的平衡出发,找到了一种合理的模块化搜索和组织问题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8.
自组织理论是信用市场分析的有力工具。信用市场是自组织系统的原因在于信用市场运行和演化具有自组织过程。实现信用市场稳定或有序的途径是通过外界给信用市场输入物质、能量和信息流,使信用市场系统的熵减小。正确处理政府和信用市场的关系应以信用市场自组织作用为主,以政府从外部对信用市场系统的作用为辅。  相似文献   

9.
复杂性领导理论是复杂系统动力学研究在大型组织系统的延伸,为研究领导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同时也对传统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挑战.在科层结构组织中,复杂性领导包含三种不同的领导角色:行政领导、适应性领导以及使能领导.使能领导调节行政领导和适应性领导各自的水平,创设有利的条件,充分发挥组织正式结构和非正式动力系统的积极作用.复杂性领导理论的内容框架目前还比较单薄,大部分都是基于逻辑分析获得,缺乏实证研究结论的支持,因此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企业本质新认识:基于资本裂变的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仲兵 《财贸研究》2004,15(5):41-48
本文将现代西方企业理论的主流观点归纳为四种 ,对它们进行了总结性评论并指出其存在的逻辑悖论。在系统比较马克思企业制度理论与现代西方企业理论的基础上 ,以企业的契约性为逻辑起点 ,利用资本概念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来研究企业本质问题 ,并将其界定为不完备要素使用权资本化交易合约履行的过程。不仅如此 ,本文基于现代企业资本范畴的演进逻辑 ,将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与社会资本整合到一个逻辑一致的企业理论体系中 ,是对企业本质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在学习型组织与核心竞争力提升之间建立了一种价值链关系 ,进而对学习型组织进行了界定 ;其次 ,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结构应从扁平化向水平化发展的观点 ,并认为具有水型特征的组织适宜学习型组织成长 ;再次 ,提出了二段全通道、完全覆盖式学习型组织的信息交流模式、“学习型领袖”的成长及组织创新机制 ;最后 ,提出了传统组织结构向学习型组织结构发展中组织功能的转换模式。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学习型组织理论出现以后,人性假设的理论有了新的突破。学习型组织理论完整地提出了对人新的理解的问题,其全新的管理理念是以新的“学习人”的假设为中心。“学习人”假设认为,在现代组织中人应该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自我超越、完善心智模式、系统思考、共同愿景、团队学习都是新人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季晓云 《商业研究》2012,(7):98-102
随着组织理论的发展与组织变革的发生,内部控制必须突破其传统的科层控制与审计为主导的局限,将内部控制纳入社会系统的研究范畴,重新认识"人"在内部控制中担当的角色与作用,并构建以知识要素为载体,以持续学习能力提高为导向的控制模式,提升内部控制对环境反应的灵敏度。因此,对内部控制的核心内涵、目标导向、控制机制、体系结构进行重新审视并予以准确定位,是实现内部控制理论创新的前提与基础。  相似文献   

14.
组织模块化及其挑战:组织形态演进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基于现有研究,分析了组织形态从家庭作坊到工厂组织,再到公司制组织,并最终进化为模块化组织的演进历程,认为资本增值性、技术进步、市场因素(需求、贸易、竞争)、交易费用和新经济元素(信息技术、互联网络、知识资本)等因素影响并推进着组织形态变迁,并最终催生了模块化组织。其中,技术进步是组织形态向模块化组织演进的关键动因。技术模块化引起的价值链解构、竞合机制的形成、顾客直接参与价值分配是模块化组织价值释放效应的表现,这将使以交易费用为理论基石的传统企业组织理论受到挑战。  相似文献   

15.
在新的生态利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产业组织模式下,本文运用了波特的价值链理论,通过多主体建模的方法分析了产业共生的价值体系并给出了仿真实例,经过模型的演化运行和环境变量的微调,研究生态产业共生在价值上建立稳定机制的方法和理论框架,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理论迅速风靡世界,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被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吸收和运用。按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的要求改造社会系统正成为许多国家的行动,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创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的热潮。目前党和政府倡导创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已成为我国进入21世纪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paper, we apply a model derived from dynamic capability theory to analyse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uawei as an emerging MNC that is also a dynamic learning organization. We show how this firm has evolved through four distinct eras, characterized in succession by imitation, improvement, integration and cross-disciplinary engagement. Each era has involved a sequence of steps, beginning with opportunities, and followed by path, position, processes and transformation. Through much of its history, Huawei drew heavily on outside expertise. By contrast, the contemporary Huawei has become self-sufficient, as progressive transformations have enabled the firm to acquire dynamic capability for developing unique client-driven solutions by combining knowledge from diverse internal expert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18.
组织理论与组织创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组织理论对组织创新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对组织理论与组织创新的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对组织创新研究的改进。  相似文献   

19.
李勇军 《商业研究》2012,(3):114-120
目前,在我国展会领域存在以政府为中心,和以展会与组办方为中心两种典型的组织网络。这两种组织网络在结构性嵌入、关系与知识治理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同,后一种组织网络更符合网络治理的发展趋势,并在关系与知识治理等方面具有优势。但是,前者与中国渐进式改革进程相对应,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逻辑,转变自身也应符合这一历史逻辑逐步进行。  相似文献   

20.
Purpose: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dea that different types of interaction among supply chain partners entail different value-creation logics (interdependence, objective, focus of coordination, and value-creation initiatives) and that they must, therefore, be managed in different ways.

Approach: The article reviews and synthesise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presents a summary of the findings.

Findings: Four types of value-creation logic are explored: (1) Logistics integration is best managed by undertaking efforts to achieve mutual transparency, adaptations, and appropriate logistical planning; (2) in unilateral learning, management's task is to ensure the efficient flow and processing of information from one party to another; (3) in unilateral development, one party must have good knowledge of the partner's organization and provide the relevant expertise for coaching the latter's problem-solving efforts—management's task is primarily to define relevant projects and facilitate coaching; and (4) in bilateral learning, management's task is to obtain a mutual understanding of the partner's organisations and establish appropriate joint problem-solving arrangements.

Research implications: The article calls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otivations, effects, and strategic implications of different ways of collaborating with partners in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s.

Contribution: The article presents a case for the strategic value of collaboration, rather than merely addressing the tactical aspects of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