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收入再分配,也称社会转移分配,指在市场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实物转移或改变公共服务可及性(价格、地理、机会)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也是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分配的过程。收入再分配的主体有个人(如朋友间的赠与)、家庭(如亲戚间的接济)、民间组织(如慈善捐赠)和政府(如财政税收或补贴)。在传统社会中,收入再分配的主体主要是前三类;在现代社会中,政府是收入再分配最重要的主体。政府实施收入再分配的主要工具有三种:税收、收入保障计划(社会保险与福利)、提供低于成本的物品与劳务(主要是教育、卫生…  相似文献   

2.
《21世纪资本论》是对收入再分配之后所形成财富数据综合状况的考察,本文综合利用UNSD、BEA、RIETI和NBS的国民核算资料,从收入初次分配视角给出世界各经济体2003-2014年国民收入分行业初次分配结构概貌.研究发现,世界各经济体初次分配结构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俱乐部趋同",在时间上一般满足"不变收入份额"假定;"收入份额具有长期稳定性"的经验规律在中国几乎无从考证,可能是由于我国要素价格体系严重扭曲,无法有效反映其实际贡献;此外,世界各经济体对政府介入初次分配的深度有别.  相似文献   

3.
国外关于收入分配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国内研究不同,国外关于收入分配的研究往往是笼统的,不区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但从国外研究的具体内容来看,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有所涉及,相对来说,再分配的研究要远远多于初次分配。鉴于对国外再分配研究的介绍相对较多,本文侧重于对国外初次分配研究的关注。梳理国外最新收入分配方面的研究,可以发现,他们的研究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国民收入的分配,在初次分配环节,包括私人部门内资本报酬和劳动报酬的分配以及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分配;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分配的基础是通过私人部门生产的一部分价值即净流出的生产税对政府部门生产公共服务的耗费进行补偿。在再分配环节,在初次分配基础上形成的分配格局完全取决于所得税在部门之间的净转移。从1992年至2007年,我国分配格局变化的基本特征是:住户部门在初次分配中收入占比大幅度下降,在再分配中则进一步下降。提高住户部门的收入占比,需要限制资本要素的非生产性强势地位并弱化政府部门的投资职能。  相似文献   

5.
测算了改革以来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并利用收入来源分解基尼系数法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收入差距的来源及其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持续扩大的初次分配收入差距是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再分配收入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逆向调节,其中二次分配收入没有起到有效缓解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三次分配收入扩大了居民收入差距。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机制还有较大改革空间。  相似文献   

6.
韩中 《金融评论》2011,(4):61-72
非农业住户部门经济核算是构建中国住户部门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SNA1993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本文界定了非农业住户部门生产核算的主体与范围,界定出非农业住户部门在不同国民经济活动阶段与其他机构部门间所发生的所有经济交易。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非农业住户部门的生产账户、收入初次分配账户、收入再次分配账户和收入使用账户,并在循环账户的基础上构建出非农业住户部门的综合经济账户。  相似文献   

7.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大幅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得到了提高.但同时随之出现了收入分配不公平、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过大以及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处理好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与结合;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深化现有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收入分配体制,缩小过大收入差距,实现分配公平.  相似文献   

8.
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资金流量表数据为基础,对政府、企业、居民三大部门在我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的收入比例变动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发现在初次分配环节:居民部门的劳动报酬、财产性收入、经营性留存占GDP的比重均有所下降,其中劳动报酬占比下降6.66个百分点。而企业部门的经营性留存占比有显著上升,政府部门的收入增加主要体现在生产税净额和社会保险收入方面。在再分配过程中,由于缴纳收入税,企业部门的可支配收入份额有所降低,政府部门的收入比重则继续上升。居民部门的收入占比与初次分配相比有所提高,但随着时间推移,提高的幅度趋小,也就是说,再分配环节对于改善居民部门在国民收入格局中相对地位的作用越来越弱。  相似文献   

9.
构建包含初次分配效率、初次分配公平和其他分配公平等三个评价维度及20项评价指标的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逐级等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发现2007—2016年我国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状态指数值稳步上升,但到2017年指数值又出现下降。比较三个评价维度的贡献显示,效率与公平的作用已经发生变化:一是从效率为重向公平为重转变;二是从初次分配公平为重向初次与其他分配公平并重转变。据此,从应用指标体系、发挥其对收入分配工作评价和指导作用的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收入分配差距急剧拉大,收入分配不公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和谐稳定以及经济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面对我国日趋严峻的收入分配不公现象,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分析和思考。收入差据拉大不能简单等同于收入分配不公,导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原因比差距拉大本身更值得关注;我国的收入分配不公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在初次分配环节和再分配环节,初次分配环节的严重不公制约了再分配的公平。制约税收调节收入差距不力的因素不仅仅限于税收的立法与执法,而是有更深刻的根源。行政垄断、腐败等原因形成的收入差距税收杠杆是无效或低效的,政府收入不规范导致税收的公平分配力度偏弱。  相似文献   

11.
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论述,从初次分配、再次分配两个层次上,提出了具体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思路和政策,其根本是重在缩小收入差距、改善民生。报告中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既是可贵的理论创新,又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12.
政府在初次分配中的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六大报告在谈到效率与公平关系时指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生产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这句话可以简单总结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或称“两个注重”原则。有的学者认为,就初次分配而言,就是要注重效率,发挥市场机制的  相似文献   

13.
财政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不仅限于再分配更在于初次分配环节。文章借助数理模型分析了我国不同阶段财政对收入分配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财政制度安排影响要素分配和分配基本格局。初次分配格局确定后,再分配调节作用有限。长期中,财政将通过居民要素结构影响收入分配;(2)我国不同阶段的分配状况是财政体制和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结果;(3)构建和谐社会条件下,财政支出结构将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提高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回顾了最近二十多年来收入不均影响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本市场不完美模型和政治经济模型是分析该问题的两大主要途径。理论研究的基本结论逐渐趋向一致,诸多学者通过更深入地考察了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农场主与资本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制度、性别、人口出生率等多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收入不均不利于经济增长,而收入再分配、公共教育政策等会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经济发展;但从实证研究来看,其结果与理论预测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5.
转型期的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公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世宏 《生产力研究》2005,(1):115-116,203
收入分配不公平会影响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应是保证同一社会中的所有成员都有平等地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权利与机遇 ,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恰恰有些不是在经济发展的初次分配过程中产生的 ,造成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转型期应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公平的关系 ,保证分配机会、过程和结果的相对公平。解决收入分配悬殊问题 ,应把初次和再次收入分配的公平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收入分配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分配不公、分配秩序比较混乱、分配格局不合理,造成这种状况的深层原因取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选择的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模式.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需要关注初次分配的公平,更应该把着力点放在对再分配政策的调整上.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财政性制度安排作用于要素配置、初次分配两个环节,是财政再分配失灵的制度根源。文章计量分析表明:(1)初次分配及要素资源配置环节存在的制度性扭曲是收入差距扩大和财政再分配失灵的根源;(2)再分配性财政政策调节力度有限,未来财政调节收入差距应着力消除初次分配及要素资源配置环节的制度性扭曲;(3)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支出能改善居民人力资本积累和要素结构、缩小收入差距,但其前提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也是财政制度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初次分配改革是实现公平分配的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邓路  李水蓝 《经济论坛》2006,(23):41-4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转型的深化,分配领域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在分配领域要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但伴随着经济水平的进一步发展,这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产生了许多阻碍和矛盾。本文认为,改革我国当前体制条件下的初次分配制度才是实现公平分配的基础。一、初次分配是实现公平分配的基础1.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在本质上是“源”与“流”的关系。初次分配是指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当中,按照各种要素对产出直接做出贡献的大小给予的货币补偿,是基础性的分配。参与初次收入分…  相似文献   

19.
《经济师》2000,(2)
(第一套)一、单项选择题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 )。a、居民 b、国家c、国家、企业和个人 d、企业2、社会产品的总枢纽是( )a、工资 b、国民收入初次分配c、财政 d、国民收入再分配3、财政的收入分配的职能体现在( )。a、财政只参加社会产品的初次分配b、财政只参加社会产品的再分配c、财政既参加社会产品的初次分配,又参加再分配d、财政既不参加社会产品的初次分配,又不参加再分配4、对医疗保健、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财政应履行集中分配的职责,通过( )形式进行分配。a、购买支出 b、财政拨款c、财政投资 d、转移支付5、( )是对全…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激奋人心的"七一"讲话.讲话中提到,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前者是后者的路径和必要条件,后者则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2021年8月7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进一步强调:"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人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可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三次分配紧密相关.初次分配是指利用市场提供的生产要素取得收入.初次分配强调的是"效率"和"发展".通过完善、健康、有效的市场机制,将经济的"蛋糕"做大,完成初次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再分配是指政府直接运用财税手段对收入进行调节.第三次分配则指在初次和再分配之外,依靠"精神力量"和奉行"道德原则",人们自愿的相互之间进行的金钱或财产上的捐赠和转移,是对初次和再分配的有益补充.而要切实做到保障和改善民生,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还需依赖于二、三次分配.这其中,完善有效的现代财税制度是实现好二、三次分配的重要基石,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手段.如何能更好地发挥财税制度在二、三次分配当中的作用呢?笔者认为还有以下几点可做进一步地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