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太 《现代财经》2002,22(4):10-13
近十几年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周期性波动十分明显,为了保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稳定性,避免宏观经济运行周期性波的加剧,应该实行稳 货币政策,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关键是保持货币政策目标的稳定性和基础货币投放量的适度性。  相似文献   

2.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经济增长放慢,投资和消费增长趋缓,出口大幅回落,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物价连续负增长,出现了通货紧缩趋势。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货币供应存量偏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负债率过高,贷款有效需求不足,且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失衡,而不是货币供应不足,因此我国提出了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是收缩货币供应,而是适当增加货币供应。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包含: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  相似文献   

3.
货币政策的"升降息"制度特指央行针对银行间市场基础货币的均衡借贷价格进行调整,而非针对存、贷款基准利率进行调整。从2015年1~9月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加权平均利率的走势看,我国当前货币政策操作总体处于"无序"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广义货币M2和通胀指数CPI在统计量设计上均存在重大缺陷,前者将大量非货币属性的定期存款包含在内,而后者并不适合作为衡量我国通胀水平的价格指标,两者都在"误导"当前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建议央行对国内货币政策的调控框架尤其是"升降息"制度作出调整:放弃M2增速目标,转而采用上海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或隔夜回购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并把后者确立为我国的市场基准利率,将"升降息"操作由过去围绕存贷款基准利率进行调整转为围绕隔夜拆借利率或隔夜回购利率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4.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阻滞与疏通:一个分析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取决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是否畅通.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是通过银行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将货币供给转化为扩大投资、刺激消费和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近几年来我国"稳健"货币政策形成的货币供给增量在银行信贷传导渠道与资本市场传导渠道中发生了"吸附"与"沉淀",导致货币政策传导阻滞和实施效果远不尽如人意.要疏通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必须抑制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的货币"吸附"与"沉淀".  相似文献   

5.
谢罗奇 《生产力研究》2005,(5):22-23,26
货币供给的内、外生性的认识和判断决定着一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文章在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作了实证分析后,认为货币内生性直接影响了我国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提出要调整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最好直接钉住通货膨胀率。  相似文献   

6.
尹洪霞 《经济纵横》2003,(10):21-24
由于我国现阶段市场运作机制尚不健全 ,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比较突出 ,货币供应不足不是物价下跌的唯一因素。在这种经济背景下 ,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只能会进一步加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使经济生活中的矛盾进一步加深。未来三年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为经济运行提供相对稳定的货币环境是我国货币政策取向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7.
最优货币区理论与我国区域货币政策选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经济学家对最优货币区划分标准的讨论,促进了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发展。一国如忽视国内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而实行单一的货币政策,其结果可能加剧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我国一直实行单一的货币政策。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我国应考虑针对区域经济差异实施区域化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8.
李援 《现代经济信息》2012,(14):195-196
本文重点探讨了我国货币政策现行中介目标货币供给量存在的问题,指出货币供给量内生性的存在和金融市场迅速发展,正在对我国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地位提出严酷挑战。最后给出本文的政策建议。考虑到目前没有适合的经济变量可以完全取代货币供应量的中介目标地位,本文认为不能简单地否定货币供应量,应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层次、改善制度环境等手段,提高货币政策的效力。  相似文献   

9.
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虽仍具备合理性,却面临一系列困难和障碍;同时,由于利率形成机制并不完善,利率暂时不能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目前我国应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直接中介目标,而以利率作为辅助中介目标,发挥利率在货币政策体系中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货币当局无力同时控制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利率管制与货币供给量中介目标之间的矛盾;分析了利率管制条件下,以货币供给量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效果不佳,即实际货币供给量偏离中介目标货币供给量以及实际收入水平偏离最终目标收入水平的深层原因;指出了近年来我国货币供给量中介目标效果不佳,从根本上来说,是由我国客观存在的利率管制和货币供给量中介目标之间的矛盾造成的,是这种矛盾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是由货币数量政策和货币价格政策(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组成的、对宏观经济进行控制和调节的系统。本文以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属性及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目标构成的分析为基础,联系金融调控的实际,阐明了在利率和汇率未完全市场化前,动用货币政策工具的组合无法实现货币政策操作目标。最后建议加大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改革,货币数量政策和利率、汇率政策协调一致加以考虑,并改革货币政策操作目标。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尝试把人民币汇率波动纳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监控体系,采用1996年1季度至2008年2季度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我国货币政策是通过货币渠道来影响实际经济总量的,并且狭义货币供应量更能实现对实际产出目标的传导和调控;(2)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扩大会减少货币供应量;(3)不可能三角在我国是成立的;(4)将人民币汇率波动纳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监控体系能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货币政策有效性与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效果不甚理想、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以调控货币量为主的前提下,研究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关系具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笔者依据货币供给的一般模型,找出了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特性的因素,认为中国货币供给具内生性,在货币供给内生性条件下,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应从增加汇率弹性、增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力度、适时选择控制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锚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由于我国货币政策效果不佳,引发了货币供应量是否适合继续充当中介目标的争论.本文通过分析货币量目标低效率的原因认为,导致我国货币政策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地否定.当前宜不断完善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15.
刘宁 《经济师》2010,(4):8-10,14
文章在普尔基本模型和引入金融创新的扩展普尔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进行了实证分析。普尔基本模型实证结果表明1996-2009年中央银行应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引入金融创新的扩展普尔模型实证结果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认为1996-2009年我国应选择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特别是在2003年以后,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优势更趋明显。总之,在金融创新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下,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优势在逐渐下降,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应逐步由货币供应量向利率过渡。  相似文献   

16.
大量的文献研究认为,货币流通速度不稳定则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无效的。本文研究表明,影响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主要因素是流通速度的可预测性以及货币当局对货币流通速度的预测能力,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并不必然意味着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无效的。只要货币当局能够准确预测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方向和幅度,货币供给量就仍然可以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17.
测度货币政策效应:方法论假说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0.调节货币供给与信贷资金总量是我国货币政策的基本运作形式,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世界性趋势相一致,名义货币供应量事实上已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因此,本文在根据总供给函数构建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理论框架的支持下,通过考察我国1979—1990年间名义货币供应量及其与同期以国民收入为代表的实际变量间的互动关系,来事后(exante)测度该时期内名义货币供应量管理对经济稳定政策目标的实际作用。 由于可利用的统计资料在因果关系检验方面的局限,这里设立的测度货币政策效应的方法论假说也许较所给出的结论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与欧美国家盯住单一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不同,我国货币政策工具运用中,是同时盯住货币数量和货币价格双目标,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及体制转轨的特殊性有深刻的联系。从现阶段货币政策工具运用上看,虽然是同时盯住双目标,但更多地是运用数量工具,利率工具运用相对少些,因为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货币市  相似文献   

19.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是货币政策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货币供应量、利率及汇率等指标都不再适合做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通货膨胀率必然成为可行的选择.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框架短期内在我国不可行,而在长期内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基础货币管理的难点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础货币管理是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调控体系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货币政策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引进金融规划思想、增强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及货币政策工具的针对性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规范的基础货币规划,基础货币的管理还很不系统,因此,有必要建立并完善我国的基础货币规划框架,加强基础货币管理,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的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