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我国收入分配理论中出现的收入分配多元论是所有制决定分配的集中表现,但这种理论既不能解释真实世界里的收入分配现象又不能解决实际中的收入分配问题。分配理论上的重大缺陷导致了分配上的混乱。因此,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统一的分配制度即收入分配一元论。  相似文献   

2.
在混合所有制经济内部,由于所有制形式是混合的,所以由所有制形式所决定的分配形式也必然是混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必然存在多种分配形式,即公有资本占支配地位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必然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反之则是以按要素分配为主体。即使是同一劳动者,其收入来源也可能是多种渠道,如部分是按劳分配所得,部分是投资收益,关键看劳动者收入中各收入来源的比重。劳动者按劳动力价值获得收入体现的是私人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既不可能成为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也不能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统一的分配方式。  相似文献   

3.
劳动者按劳动力价值所得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获得收入的重要途径,体现私人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既不能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统一的分配方式,也不可能成为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既然所有制形式是混合的,由所有制形式所决定的分配形式也必然是混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内部必然存在多种分配形式,公有资本占支配地位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反之则是按要素分配为主体。即使是同一劳动者,他的收入来源也可能是多种渠道,一部分是按劳分配所得,一部分是投资收益,关键看劳动者收入中各收入来源的比重,如果劳动收入是主要收入来源,那么劳动者个人收入就应该是以按劳分配为主的。  相似文献   

4.
分配方式     
《经济师》2002,(1)
分配方式是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一个社会的分配方式 ,指的是以什么作为依据的各阶段、各阶层之间进行国民收入的分配。这个依据是各阶段、各阶层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分配方式与收入形式不同 ,分配方式是生产关系的一个侧面 ,任何一种分配方式都反映特定的分配关系 ,是某种阶级、阶层之间分配关系的概括。在我国 ,为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必须不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调整和完善分配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混合所有制经济和新的分配方式。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把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5.
闻潜 《经济经纬》2002,(1):10-13
现实经济生活中,既实行按劳分配,又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是两种不同的分配方式,其差异表现在理论、所有制和经济体制上。共同点是:以劳动为获得收入的手段;复杂劳动可获得更多的收入;承认劳动者对劳动力的所有权。  相似文献   

6.
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关于分配问题的基本原理.生产决定分配,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分配关系是具体的、历史的,不能脱离生产方式抽象地研究分配问题.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公平分配.不同生产关系有不同的公平标准.围绕着分配问题兜圈子,是庸俗社会主义.毛泽东批评了分配决定论,强调研究分配问题必须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出发.交换不能决定分配方式,只能影响分配方式的具体实现形式.不能夸大市场经济的作用,仿佛我国实行市场经济这种运行机制就使得分配领域从按劳分配变为按要素贡献进行分配.我国分配制度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我国分配制度的演变是由所有制结构演变引起的,不能把分配制度的演变概括为"从按劳分配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7.
在回顾西方收入分配理论及其最新发展的基础上,本文结合我国目前二元经济结构及收入分配格局的现状,深入分析了西方收入分配理论对改善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启示,主要有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及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促进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化;加快城市化进程、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营养、...  相似文献   

8.
崔向阳认为,马克思的生产决定分配理论中的生产包括两个方面,即生产要素的所有制结构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前者决定分配的性质,后者决定分配的方式。生产要素的分配,一是指生产要素的分配方式,即资源配置方式;二是指生产要素所有权的分配。这两者共同决定了产品分配的关系,对马克思的生产决定分配理论的这种理解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9.
经济学史上,价值理论与分配理论从来都是并行于经济学的研究主题。然而,在两者的关系中,价值理论是分配理论的基础,分配理论最终要依赖于价值理论的发展。因此,要解决企业剩余收入分配量的比例关系问题,必须从价值理论中寻找理论依据。 价值理论是经济史和现代经济学中争执不休的问题。传统的价值理论大体上可分为: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与均衡价值论三类。由于它们各自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因而经济学家们试图探讨新的价值理论,以克服传统价值理论的缺陷。在各类价值理论中,要素价值论、均衡价值论和广义价值论被许多学者运用于…  相似文献   

10.
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是价值理论的逻辑延伸,一定的价值理论必然伴生相应的收入分配理论。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的研究范式,经历从斯密、李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价值论到萨伊的劳动、资本和土地三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效用价值论的演变。与之相适应,收入分配的研究范式也从劳动剩余分配研究向要素分配研究转变。  相似文献   

11.

In contrast to Neoclassical 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 the Classical theory of value is open with respect to both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and the composition of output. For this reason, a Sen-inspired theory of capabilities, insofar as it can be used to explain or determine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output composition, finds a natural home within the Classical theory of value.  相似文献   

12.
王韧 《财经研究》2006,32(2):67-77
居民收入分配的变动趋势要受到城乡转换和经济开放的双重约束,而已有研究局限在发展经济学和国际贸易学两个不同的分析框架中,由此影响到其现实解释能力。文章结合二元经济和国际贸易价值增值理论,提出了两个理论假说,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含三条劳动力转移路线的四部门、双二元动态分析框架,新分析框架将可以更全面地解释双重约束下居民收入分配的实际变动趋势,并具有更强的现实兼容性,从而丰富和发展了Kuznets“倒U”假说。  相似文献   

13.
古典经济学家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并认为劳动是商品,他们的认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实际,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但是,在"资本集中和土地私有"以后他们的认识就与现实相矛盾了,主流经济学家们因为没能解决当时提出的问题而陷入了危机.马克思证明了劳动二重性理论,发展了劳动价值论,他提出了劳动力商品范畴,证明了剩余价值理论,引发了经济学的革命,从而解决了那个时代提出的问题,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主流经济学家因为无法说明劳动者的工资和利息收入问题而再次陷入了危机,这可能预示了经济学革命的再次来临.作者认为,只有通过理论革命,证明劳动本身具有价值,证明资本收入具有劳动收入的性质才能解决现实社会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Malthus began publishing in economics two centuries ago. His thoughts on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poverty are profound. Recently, more original findings on these issues have appeared, but can be viewed as rediscovering Malthus. His thought remains germane to the present debate on poverty and his foresight deserves respect.  相似文献   

15.
收入差距“倒U”曲线迷失与中国经济运行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的经济模式下,中国收入差距的"倒U"曲线并不存在。要素分配说和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中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历史,而解释的视角就在于2003年以来中国独特的经济运行模式。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倒U"曲线迷失问题,关键在于推进市场化改革,顺应要素相对稀缺性的历史条件,改变政府充当经济发展主体的经济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theoretical connection between John R. Commons, régulation theory, and convention theory. In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Commons 1934), by applying the idea of “multiple causation,” Commons approached macro-dynamics based on the expansion of some key concepts and studies on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demand growth. It is a prototype of the growth analysis based on the cumulative causation model, with the various forms of coordination later formulated by régulation theory. The two-layered coordination in convention theory attempted to explicitly explain the individuals’ reflexive capacities to change preference endogenously and to evaluate collective and social value, which were implicitly assumed in Commons’s term “intellect.”  相似文献   

17.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新城 《经济学家》2003,3(6):56-6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由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公有制决定按劳分配,按劳分配与劳动创造价值无关。私有制决定按要素分配,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可能实行按劳分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不是指分配方式,而是属于分配方式的具体实现形式的问题,要正确对待剥削和两极分化现象。公平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历史范畴。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对于分配制度原则的选择,我国经历了从单纯的按劳分配,到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形式为辅,再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这样一个较长的过程。按劳分配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依据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们必须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两种不同的分配方式结合起来。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两种分配方式的结合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provides evidence of the changing attitudes to inequality during transition to the market in Poland. Using repeated cross-sections of the population, it identifies a structural break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inequality and satisfaction. Whereas in the first stage of the transition process, an increase in income inequality was interpreted by the population as a positive signal of wider opportunities, later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increased inequality became a factor in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country's economic situation. This was accompanied by increasing public sentiment that the process of income distribution is flawed and corrupt.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Recently,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the evidence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corruption. Research conducted on another predatory activity, tax evasion, similarly shows strong differences between women's and men's behaviors. This paper tests this finding in a transition country using a unique data set collected from a field survey of households in Tirana, Albania in 2000. Acknowledging that scholars generally explain gender differences in economic behavior either as biological or by social/psychological role theory, this paper examines a broader range of explanations for gender differences in tax evasion. Taking new institutional theory as a starting point to explain the differences in men's and women's tax behavior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income, age, and number of children, among other factors. Finally, it explores the explanations provided by feminist theory and to what extent these can be integrated into the new institutional theoretical framewor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