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铁托 《现代金融》2006,(7):14-15
随着农村信用社绩效考核基数的逐年增加、不良贷款板结程度的逐年提高, 压缩不良贷款的空间也逐渐缩小。在指标任务和绩效挂钩的压力下,部分信用社以贷还贷、以贷还息、以息转本,转据换据  相似文献   

2.
目前,正值农村信用社收贷的旺季,然而贷款换据现象在基层信用社却相当普遍,问题十分突出。通过贷款换据或展期,一些具有潜在风险的贷款变成“正常”,更有一些贷款经过多次换据或展期形成“双呆”。加强信用社贷款换据管理已成为摆在各级信用合作管理部门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农村信用社加大了支持“三农”的力度.投放农贷数额和比重逐年增加。但从部分信用社财务上看,农户贷款以贷还贷即倒约换据现象比较普遍。由此造成信用社贷款形态占用不真实和农户信用意识的下降,给信用社的经营发展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个别信用社为了完成“双降”任务,采取消极的“换据”现象,这种行为的实质就是弄虚作假,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风险性和扩散性,其产生的根源复杂多样。一“、换据”的主要原因:(一)脱离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盲目追求利润。目前信用社为了追求快速发展,制定了较高的贷款利率,而  相似文献   

5.
“借新还旧”贷款类似于传统的“转本收息”或“换据”贷款。就是指贷款到期后未能及时归还,银行又从新贷款中发放给借款人用于归还部分或全部原借款的贷款。贷款的“借新还旧”与贷款的展期没有本质的差别,皆是因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而对贷款期限的延长,使可能出现的风险后移不能及时暴露。更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近期,人行行唐县支行在调查中发现,农村信用社以贷还贷、以贷还息、以息转本、转据展期等形式的"倒贷"现象较为普遍,一些贷款甚至"倒"了6年之久,已形成事实上的沉淀,但仍归属为正常贷款,潜在着较大的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7.
“实收限贷”做法是指农村信用社在收贷旺季期间,在规定的贷款条件下从严控制信贷投放,在回收贷款时必须收回实钱。这一做法是针对历史上农村信用社以贷收贷、以贷收息的错误做法实施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前,个别信用社在经营过程中对收回有难度的逾期贷款,通过倒约换据的方式将其转化成正常贷款(简称“倒据“),此举后果严重,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9.
当前,一些金融机构贷款利息收入水平低,收息工作难度大,应收未收利息呈上升趋势,严重制约金融业务的发展。如何提高贷款收息水平是金融工作者研究的新课题。本文从金融机构自身角度来谈点看法,以供参考。一、学习利率政策是提高贷款收息水平的前提条件贷款收息取决于贷款利率,国家利率政策中规定利率有法定利率、浮动利率及罚息利率。随着金融法律法规逐步完  相似文献   

10.
担保贷款是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的重要形式,但如果把关不严,将为信用社的健康发展造成诸多隐患。当前个别信用社在担保贷款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以保证人作担保时,对保证人的主体资格审查不严,担保流于形式。农村信用社往往只对借款人自身主体资格、资信状况和偿还能力进行审查,忽视了对保证人主体资格的审查,个别信用社的担保贷款中,出现乡政府、事业单位、未经授权的企业分支机构充当贷款保证人的现象,因保证人主体资格不合法,形成无效担保。二是以抵押物作担保时,对其法定要求不严,致使农村信用社的债权难以实现。如在抵押贷款发放中,对不动产抵押只就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单一设定抵押,造成借款人以同一不动产进行重复抵押。三是以存单等质押物担保时,由于贷款“三查”制度不落实和管理的松懈,造成信用社贷款被诈骗,形成资金损失。四是对抵押物评估不规范。当前农村的评估市场尚不规范,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使抵押物的实际价值不足,造成信用社的债权难以追偿。  相似文献   

11.
农民对农村金融有"六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盼扩大小额信用贷款面.据对某县级市农村信用社的调查显示,该信用社对全市农民发放信用证占总户数的18%,这个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在农村,多数农民还是诚实守信的,能获得信用证的农户应不少于50%.据一农户讲,其村民小组共有32户人,主要生产项目是放蚕、种烟、养羊,每户都有需用钱的项目,多少年来,该组在信用社的贷款从来没有逾期的,家家以讲信用为本,而现在才评上10户信用户,太少了.  相似文献   

12.
王锋  李芃 《西安金融》2005,(11):60-61
逐步放开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上限将是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关键一步.本文通过对陕西省城乡信用社贷款定价现状的调查和研究,提出放开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上限应具备的条件,对放开城乡信用社贷款定价上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一些地方城乡信用社异地贷款不断增加,异地贷款的占比越来越高。为加强对异地贷款的管理,有效地防范异地贷款风险,最近我们对延边州龙井市城乡信用社异地贷款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4.
金修敏 《理财》2003,(5):35-35
近年来,通过对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的借据、合同及收贷收息票据与借款单位的还贷还息单据核对发现,农村信用社存在以各种名义且方法隐蔽,违反国家规定利率,多收贷款利息现象。其主要有以下几种手法:一、按挤占、挪用、逾期贷款处理。为了达到收取贷款高息又不显露出违反国家规定利率的目的,不管贷款单位的借款是否挤占、挪用、逾期,都以这些名义按上浮利率收取贷款利息。二、多开贷款期限。在向贷款单位高利率收取贷款利息时,按正常利率填写利息单,通过多开贷款期限,从而达到了高息收贷的目的。三、给贷款单位开具两个收息单。在向贷款单位收…  相似文献   

15.
目前,有些信用社不顾上级主管部门三令五申,对收回有难度的逾期贷款不是积极想办法催收,而是仍旧通过“倒约”换据方式躲避一时,这种方式虽然从表面减少了逾期贷款,但其弊端很多。主要表现在:一、增加贷款风险。“倒约”换据放松了贷款户履行贷款合同的要求,淡化了贷户的信用观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当前农民贷款的需求情况,最近,我们对岑溪市部分乡镇的农民和信用社进行了调查,发现农民"难贷款",信用社"贷款难"的问题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相似文献   

17.
基本状况 在衢州,房产抵押贷款业务并非是一项新业务,据有关贷款史料记载,早在八十年代就有信用社涉足这一领域,但真正得到快速发展则在近几年,它对农村信用社拓展业务发展空间,缓解农民"贷款难"与信用社"放贷难"矛盾,促进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双赢"目标实现等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郭月红 《时代金融》2014,(7Z):119-119
本文以信用社冒名贷款治理为探索对象,重点阐述了冒名贷款的产生根源及危害、成因,以及对防范冒名贷款的主要措施进行了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信用社冒名贷款治理为探索对象,重点阐述了冒名贷款的产生根源及危害、成因,以及对防范冒名贷款的主要措施进行了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一、信用社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之利 据澄城县信用联社最新统计,自1998年开办商业助学贷款以来,7年间累计发放助学贷款4047万元,资助学生9246人次,且至2004年末无一笔沉淀贷款,收息率达100%。这种做法对推动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发放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解决了农民的燃眉之急,我们总结其利,主要有三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