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遵循劳动价值论,名誉、道德和心理也是劳动力的构成要素;劳动力是劳动产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既要具备商品经济的一般条件,又要具备自己的特殊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活资料的价值和生产劳动力商品所耗费的抽象劳动创造的价值共同构成。  相似文献   

2.
关于教师劳动创造价值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时代里 ,财富的含义正在从诸如黄金、货币和土地向知识转移。在知识的传授和应用带来大量社会财富的过程中 ,教师的劳动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通过教师的劳动 ,其劳动凝结为专业技术人才和劳动者的劳动能力 ,成为劳动力价值的重要构成部分 ,再通过这些人的各种各样的辛勤劳动 ,为社会创造出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大量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 ,劳动者的劳动力具有与一般商品一样的作为商品的两个属性 ,同时也具备其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 ,这充分表明在现阶段的条件下 ,劳动力同样也是商品。既然在社会主义现阶段条件下 ,劳动力也是商品 ,那么也就应该承认教师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  相似文献   

3.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可以成为商品,因而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而劳动不可能成为商品。对这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不宜否定。  相似文献   

4.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可以成为商品,因而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而劳动不可能成为商品。对这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不宜否定。  相似文献   

5.
教育对劳动力价值形成作用新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永正 《经济学家》2003,23(4):13-18
教育现代化产生了“与时俱进”的劳动力价值形成方式;劳动力价值并不完全由生活资料价值决定,受教育者支出的隐含劳动形成劳动力的新价值。这就使得商品的新价值的形成过程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知识化劳动力的培养过程中“隐含劳动”的支出先期凝结成劳动力价值,另一部分是这种知识化劳动力的使用过程中活劳动的支出当期凝结成商品的价值,这两部分活劳动的支出统一形成商品的全部新价值。商品价值形成的趋势是,商品价值的越来越大的部分在教育过程中形成。人力资本的实质就是这种隐含劳动的累积。人力资本增长就是劳动力价值增长。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私企业中的劳动力还是商品并具有价值: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表现形式;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不等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按要素分配并不是说所有要素都参与价值的创造,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相似文献   

7.
劳动力是一种特殊商品,主要体现为它的价值内涵规定特殊,其实质表现为历史生成的生产关系。然而,对于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劳动力到底有无价值,学界仍有争议。对此,文章按照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首先从劳动非对象化的视角探讨劳动力的一般哲学根基,进而阐释资本主义制度赋予劳动力的商品形式,这种商品的特殊性表现为所有权与使用权的两相分离。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劳动力商品名实背离的价值规定分析,厘清了劳动力价值消失的场域。非对象化视阈下资本主义劳动力价值问题的厘清,可从本源上揭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再生产方式,深化对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一同普通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其使用价值即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它是劳动者在长期的理论学习、专门训练和实践中生产出来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之和。寓于劳动力裁体(即人体器官)之中;其价值即劳动者生产劳动能力时所花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它凝结在劳动者的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之中。劳动者花费的学习劳动越多,劳动技能越强其价值量也越大。但是,在劳动技能与劳动力价值不断增加的过程中,有一股相反的社会力量在不断地削弱和衰减着它。这股相反的社会力量就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9.
劳动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关柏春 《经济经纬》2006,1(2):6-8,1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劳动具有价值,这是从现实出发得出的结论,是政治经济学研究方面的根本性创新。从这一认识出发就能够使工资反映劳动的价值,实现按劳分配方面的原则,使劳动者成为市场的主体,使尊重劳动成为普遍的现实。  相似文献   

10.
生产劳动力的劳动时间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传统经济学的劳动力价值理论只有生产劳动力的生产费用(物化劳动),没有生产劳动力的劳动时间(活劳动)的耗费。劳动力的生产也有劳动时间的耗费。劳动力的自然再生产时间不形成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的社会再生产时间、即学习劳动的时间形成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价值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生产劳动力的物化劳动,如生活费用和学习费用等;二是生产劳动力的活劳动即学习劳动。  相似文献   

11.
传统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力商品的价值需要在生产中被重新创造出来,而不是像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上。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生产资料的价值同样是投入生产中的旧价值,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我国理论界的一般说法都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与劳动价值论的内在逻辑相矛盾的。在这一问题上,希法亭和罗松等人的观点具有启发性。文章的结论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生产资料的价值一样也是通过转移的方式凝结到新产品上的。  相似文献   

12.
苏树厚 《生产力研究》1995,(6):15-17,14
雇佣劳动制是社会生产的人力因素,通过劳动力商品交换实现与生产的物质要素相结合的劳动组织形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力商品属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劳动组织形式仍然是雇佣劳动制。在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条件下的杜会生产主体不充分占有生产要素,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广义条件。雇佣劳动制条件下的劳动力商品交换不是劳动力买卖,而是劳动力租赁。雇佣劳动制本身并非天然具有剥削性。剩余劳动的剥削性占有根源于该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而不是雇佣劳动形式本身。  相似文献   

13.
何以穷国与富国同工而不同酬,单从社会经济效率中找原因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根据《资本论》劳动力价值理论及工资本质理论,不同国家生产力水平不同,劳动力价值也不同。尽管从事相同工作的工作效率基本相同,所拿到的体现劳动力价值的工资则不同。根据《资本论》商品交换理论和价值规律理论。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劳动生产率没有提高或劳动生产率与穷国差别不大的发达国家的那部分服务业,其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同行的高工资或劳动力价值,并非来自全社会创造价值的无偿分配,而是来自通过市场交换实现的本部门商品总价值量,归根到底是根源于本部门劳动者自身劳动的创造。  相似文献   

14.
斯密认为,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商品价值,其等于当时该商品所能购买的劳动量,所以,价值决定交换价值,劳动量是衡量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唯一正确的尺度;在资本主义社会,斯密坚持耗费劳动决定价值的正确规定,把价格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斯密从来没有混淆过交换价值和价值,也没有放弃过耗费劳动决定价值理论,转而说三种收入决定价值。斯密理论的缺陷是没有劳动力和生产价格范畴,由此发生了一系列混淆。  相似文献   

15.
刘小怡 《开放时代》2001,1(10):84-88
正如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一样,商品的生产也是使用价值生产和价值生产的统一。既然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都参与了商品的生产,也就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都具有稀缺性,因而都是某些人的所有物。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者要想获得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就必须以某种方式向其所有者购买,为此支付的代价就是要素所有者的报酬。因此,价值的生产要素成为某些人的所有物是按要素分配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关于建立劳动力市场的几个问题赵宇霞一、建立劳动力市场势在必行劳动力指人的劳动能力,储存在劳动者的身体之内,归劳动者个人所有。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力不具有商品的属性,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由国家全部包揽。由于缺乏对劳动力价值的科学评价,长期以来使劳...  相似文献   

17.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含义是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也可以概括为“劳动创造价值”。劳动价值论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而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问题的提出劳动价值论就必然会发展创新。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则是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从劳动创造价值的命题出发解决了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但却解决不了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面对新的社会问题必须把劳动价值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说明“劳动具有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  相似文献   

18.
工资机制决定于经济运行关系而非经济性质关系。在商品和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劳动量工资机制所依存的经济运行条件逐步消失,劳动供求工资机制起主导作用虽然具有必然性,但工资偏低、增长乏力、收入悬殊等问题也不可避免地相伴而生。劳动力价值工资机制不但同我国事实上的资本经济运行相吻合,而且能够弥补劳动量工资机制、劳动供求工资机制的缺陷,应当成为决定我国工资水平的工资机制。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需要和所处的以劳动力"贫困积累"为主要特征的时代特点,马克思将"劳动循环"论证直接置于"资本循环"之中,没有对劳动力扩大再生产这一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命题进行深入探索,也没有对劳动参与剩余价值分配进行研究。本文在对马克思有关劳动创造价值理论梳理的基础上,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基础,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为导向,结合中国的实践、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以及国内外研究成果,对以"知识生产与知识消费一体化"为特征的知识生产部门的劳动过程、劳动力扩大再生产、剩余价值的分享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以此为基础,对知识部门的创新发展与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劳动力市场运行的核心机制就是工资机制,没有健全的工资机制,就不会有完善的劳动力市场;而劳动与工资、劳动力与劳动力价格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工资作为劳动力的价格,劳动力价格作为劳动力市场价值的货币表现,当然要受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影响,并在劳动力市场中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看不见的手”不是万能的,我们早就明确过,建设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必须“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国家监控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