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业企业要进行物质产品的生产。必须具备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三个基本的要素。马克思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资本论》第二卷)。这段话正说明任何社会形式的生产,都离不开劳动者,只有劳动者才是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创造者,它是生产过程中最基本并具有决定性的要素。要劳动就要支付工资,但工资在不同的社会有着不同的实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是商品,工资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却被歪曲为劳动报酬的形态,造成劳动都有报酬的假象,它体现着资本家为谋取最大限度利润和加强对工人榨取其剩余价值的  相似文献   

2.
赵旭亮 《经济问题》1989,(12):62-6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全面阐述了关于市场价值决定的理论。在《资本论》第一卷,他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揭示了商品价值的实体,价值量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规定,价值所体现的社会本质,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在《资本论》第二卷,马克思分析了商品价值的实现途径和实现条件。《资本论》第三卷则在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基础之上,阐述了价值向市场价值的转化,市场价值的决定机  相似文献   

3.
在坚持、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认真学习与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其手稿十分必要.我国学术界由于长期忽视对《资本论》的学习与研究,以至于出现诸多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的误读与误解,特别是见诸于商品和货币的关系、货币与纸币的关系、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的关系、年剩余价值率与年利润率的关系以及创造价值的劳动与不创造价值的劳动之间的关系等,亟需通过对《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学习与研究进行辨正.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确立了劳动本体论思想,这一思想分别在“劳动价值论”、“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生产过程”、“资本主义工资”、“资本的积累”五个部分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劳动价值论”中“商品”这一研究起点的选取、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商品拜物教理论,“货币转化为资本”中“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劳动力的买和卖,“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工资”中工资的本质、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资本的积累”中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一系列论述从未脱离马克思以劳动为本体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创新的范畴与《资本论》原理有内在联系和相通.马克思是世界公认的创新理论的先驱,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创新理论的开山之作.马克思明确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是生产力要素,反映生产力发展的现实.科技生产力的价值不能只是以其劳动价值来衡量,应该以其创造的使用价值来衡量.科技生产力的价值已经大大超过了从事科技劳动的劳动者的劳动价值.科技成为生产力关键在科技的应用.科学在未与生产结合之前,它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一般生产力;科学只有转化为技术并应用于生产,才物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科学在资本主义产生以前就已存在,但只是在进入资本主义生产阶段后,才成为生产力要素.原因是科学因素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创新驱动需要足够的动力,动力在于相关的制度创新.这方面的制度可以从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科技创新的动力分析中得到说明.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经济学中,工资由劳动力价值决定,换言之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故劳动力价值的大小决定了工资额的基本维度。然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论述的只是劳动力价值一般,在解释现实工资运动中个人工资量之间的变动差异时会陷入困境。因此,为了更好地利用马克思经济学来解释个人工资量的涨落变化,本文从马克思所提的劳动力价值一般概念发展出劳动力价值特定概念,构建了个人工资量的系统决定模型,从而实现个人工资量涨落差异在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全面阐释。  相似文献   

7.
劳动生产力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最重要的、最基础的,同时也是最抽象的命题.在《资本论》的阐述中,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具体体现.在市场价值这个层次上,超额剩余价值就失去了其自身与本企业劳动的联系.此时,超额剩余价值有两个来源:一是由于个别企业的剩余劳动时间延长所带来的剩余价值的增加;二是来自于同一部门内部其他企业的价值转移.但随着竞争从同一部门内转移到不同部门之间后,市场价值也随之转化为生产价格.在这一阶段超额剩余价值来源于社会总剩余劳动,具体表现为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价值转移.而“成正比”理论的错误就在于混淆了价值规律的不同理论层次.  相似文献   

8.
智力劳动的分配决定效应及模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随着知识的积累与科技的进步 ,智力密集型劳动已经替代体力密集型劳动成为价值的最主要源泉。智力劳动的特征使得凝结在产品中的劳动含量与智力投资呈正相关 ,进而与其所形成的智力劳动力价值呈正向相关。因此 ,提高智力劳动力价值在分配决定机制中的权重 ,相对于现行以工龄为主体的工资决定体制而言 ,更能体现按“能”付酬原则 ,更能体现生产力的进步对分配的决定作用。以简单劳动力价值确定最低工资水平 ,然后依据每一阶次的智力劳动力价值差别确定工资水平差别 ,更能推动智力投资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智力劳动力价值为基础的工资分配制度 ,可界定为一个基于贴现理论的微观静态分配模型。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从商品价值开始,到工资、利润、地租及历史观都得出对独立的结论,因而演绎成不同的理论体系,但是,撇开《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在阶级立场、理论体系和论证方法上的区别,它们在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和促进生产力发展上,仍然具有内在统一性和外在互补性,因此,在健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方面要坚持《资本论》的指导地位,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另一方面又要借鉴和利用西方经济学中的合理成分,为改革实践拓宽道路。  相似文献   

10.
李锋  区浩潆 《经济论坛》1999,(13):30-31
企业家的价值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的。企业家作为一种特殊劳动力,具有与一般劳动力不同的价值内涵,即能创造出比一般劳动力所能创造的大得多的价值。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这种劳动力商品...  相似文献   

11.
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界普遍忽视或否认马克思对企业家理论的贡献,文章作者则认为,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蕴涵着丰富的企业家思想作者在文章中,首先探讨了企业家的形成和企业家的概念。接着研究了企业家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认为企业家的劳动性质是复杂的人类劳动,论述了企业家的劳动创造价值,其中指挥劳动和监督劳动(企业家劳动I)再生产企业家自身的劳动力价值,创新劳动(企业家劳动Ⅱ)创造超额利润。企业家自身的劳动力价值是有界限的,而创新劳动(企业家劳动Ⅱ)创造的价值无法限量。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家的创造热情,促进企业家创造最大的价值量?马克思认为,可以通过几大机制的设置来激励企业家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变动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体系中的重要论题.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成“正比说”,产生这种错误观点的根源在于混淆了使用价值与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质的差别.要厘清“变动关系”问题,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这一命题.劳动生产力和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是本质关系,而劳动生产力和市场价值及生产价格之间的关系则是不同层次的现象形态的关系.运用双重价值转形理论可以更好地解释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关系,从而找到正确理解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逻辑关系的金钥匙,破解所谓的“马克思的悖论”,从而更好地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13.
<正> 佐牧同志在《经济研究》1983年第8期发表的《劳动生产率与价值创造》一文,针对在同一生产部门内生产力高的劳动究竟能否创造更多的价值这一问题,提出了这样的见解:在通常情况下,在同一生产部门内部,等量劳动只提供等量价值;在特殊情况下,同一部门内生产力特别高(或特别低)的劳动,能在相同时间内提供更多(或更少)的价值。我认为,佐文由于混淆了价值创造与所谓“价值转移”、社会价值与所谓“个别价值”等概念以及对生产力、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值决定的关系,在论述中未能正确地回答在同一生产部门内生产力高的劳动究竟能否创造更多的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要素收益     
《经济师》2001,(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商品的生产价值是由劳动、资本、土地这三个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劳动、资本、土地是一切社会生产所不可缺少的三个要素 ,它们在创造效用的过程中 ,分别创造并获得了工资、利息、地租三项收益 ,作为对自身耗费的补偿。要提高劳动生产率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就得使各种生产要素充分发挥作用 ,创造收益。要素收益  相似文献   

15.
恩格斯在编辑出版《资本论》第三卷过程中,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二篇所阐述的原理,补写了第四章《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在量的规定上补充了马克思的利润学说。同时,恩格斯从资本家对利润的追求进一步论证了生产力的发展受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限制,从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限制指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恩格斯批判了西方经济学者在价值和生产价格关系上的错误理论,捍卫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和生产价格理论。  相似文献   

16.
如何论证“私营企业主”的管理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论证“私营企业主”的管理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有些人引用了马克思的一段论述,即“利润中也包含一点属于工资的东西(在不存在领取这种工资的经理的地方)。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是作为劳动的管理者和指挥者出现的。在这个意义上说,资本家在劳动过程本身中起着积极作用。……这种与剥削相结合的劳动……当然就与雇佣工人的劳动一样,是一种加入产品价值的劳动”。我们查阅《资本论》有关论述之后,觉得引用者对于马克思的这段论述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同时,马克思对经理人员的管理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直接论述的。而“私营企业主”的管理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理论根据在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实际。  相似文献   

17.
<正>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劳动生产率区别为劳动的社会生产率和劳动的自然生产率。他写道:“在农业中(采矿业中也一样),问题不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而且还有由劳动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劳动的自然生产率。”在同书的另外一些地方,劳动的社会生产率又叫作“历史地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或“由社会条件决定的生产率”;劳动的自然生产率也叫作“受自然制约的劳动生产力”,或“自然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私企业中的劳动力还是商品并具有价值: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表现形式;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不等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按要素分配并不是说所有要素都参与价值的创造,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相似文献   

19.
《资本论》的辨证法与联合劳动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商品内在矛盾,创建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最终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的运行规律,指导无产阶段革命斗争,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必须支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保,建立联合劳动价值论,指导社会主义建设,联合劳动价值论以建设社会主义辩证法为指导,强调把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实物生产劳动和服务生产劳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以及自然等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和实现使用价值和价值,正确处理商品内在矛盾和不同所有者的经济利益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张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是不正确的,片面强调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也不是全面的。  相似文献   

20.
主张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的同志,都认为马克思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两种含义:一是单个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2页)二是商品的社会必需总量的必要的劳动时间,即“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类的商品上”(《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