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前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中,市场对接会产生出众多的创新机会,但在市场机制小健全、不完善、企业自律小严格的背景下,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对接也存在着特殊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正在有步骤的建立。那么,社会保障体系和市场机制二者之间具备怎样的关系?是互相促进还是互相抑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能否实现二者之间的对接?具备哪些对接条件或者说是可能性?又如何具体的进行对接,或者说对接的中介是什么?本文就从以上问题着手,讨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与市场机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广西作为长江经济带的近邻和重要腹地,具有对接长江经济带的独特区位优势和良好合作基础。为实现优势互补,通过分析长江经济带东中西三大区域优势特点,明确广西对接长江经济带的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扬长避短、精准施策。基于此,广西要强化顶层设计,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决策层面;各市各有侧重,主动找准对接重点区域;各类企业率先对接市场主体,实现市场与消费互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对接重点产业;加快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对接发达交通网络;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主动引进技术和人才,提高创新发展能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对接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流域水污染治理机制主要是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科层制治理机制,存在着行政分割、治理手段单一、治理制度不完善、公众参与程度低等诸多缺陷;必须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机制创新,即在单一的科层制治理机制基础上引入市场机制和网络机制等多种机制,包括建立综合性流域机构,协调行政区际和各部门的利益关系;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以及完善公众的参与机制等。  相似文献   

5.
市场机制:利益驱动与利益目标的统一我国是在贫弱的基础上开始现代化进程的,市场机制不是本国文化直接孕育的结果。而是作为一种经济手段,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予以引进的结果。这种市场机制来自异质文化的母体,它的引进,使我国企业的文化选择,面临着双重重构。一是与我们社会主义企业性质结合的重构;二是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结合重构。我国企业,特别是作为影响国计民生的大型国有企业,只有成功地完成这种重构,才谈得上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企业文化。市场机制首先孕育于以个人主义为特征,注重人的物欲满足,乐道于个人价…  相似文献   

6.
劳动力市场运行的核心机制就是工资机制,没有健全的工资机制,就不会有完善的劳动力市场;而劳动与工资、劳动力与劳动力价格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工资作为劳动力的价格,劳动力价格作为劳动力市场价值的货币表现,当然要受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影响,并在劳动力市场中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看不见的手”不是万能的,我们早就明确过,建设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必须“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国家监控指导。”  相似文献   

7.
产权不清与政企不分是国有企业经营者缺乏激励约束机制的根源;经理市场机制不完善是国有企业经营者缺乏激励约束机制的主要原因;企业家创新的环境不够宽松,制约了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温州地区建立的高校与民营中小型企业科技成果对接平台,对高校与民营中小型企业间的科技成果对接作了成功的探索。民营中小型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明智的选择是借助高校的科技能力。温州地区"对接平台"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完善的沟通机制,应该包括协调机制、监督机制、传达机制、宣传机制、保障机制5个方面,它贯穿于高校与民营中小型企业之间科技成果对接的全过程中。  相似文献   

9.
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企业与市场的关系 科斯认为,企业与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可相互替代的方式。企业的存在是因为它可以节约交易费用,从而可取代市场机制。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而企业的出现可以借助于其权威关系,通过减少交易次数,实现比市场机制更有效的资源配置。两者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市场是通过非人格化的价格机制自发运行的,而在企业内部,则是通过以官僚组织结构为基础的行政权威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吴昌南 《生产力研究》2002,(3):225-226,232
当前,国有企业还不是真正的技术创新主体,主要原因是企业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及外部条件还不完善。因此,要从内外两方面来创造条件使国有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一是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产权结构,充实企业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机制;二是围绕着企业为创新主体,加强外部条件建设如完善市场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法律法规和融资环境的建设等。  相似文献   

11.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也随之不断发展、完善。建立人力资源市场,其核心和实质就是要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内在功能。人力资源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发挥调节作用的内在功能和外部表现。内在机制主要表现在“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人力资源供求平均调节器”三个方面,而竞争机制则是在经济规律的下对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素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这种经济运行机制有两个基本要素:(1)、自由竞争、能够提供正确价格参数的市场;(2)参与竞争、并对价格信号作出灵敏反应的企业。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企业内部市场机制运行的视角,对相关市场机制理论进行了梳理,系统分析了我国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发展变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特别强调市场机制在企业内部应用不仅能够优化企业原有组织管理结构,更能增强企业适应力。研究发现,企业在管理制度的建立上还尚未健全,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内部员工团队意识不强,部门之间权责不清,内部监管不力等问题较为突出。正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企业内部引入市场机制在企业顺应市场发展,扩大再生产,避免腐败等方面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阐述在企业内部推行市场机制的必然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从市场机制在公司内部经营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加强企业内部市场机制应用两个方面提出多项符合实际的对策建议,以期企业内部高效应用市场机制,促进企业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4.
黄昶生  胡波 《经济论坛》2004,(10):48-49
我国的石油工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石油工业在适应市场机制的同时,也暴露出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除,石油企业内部管理仍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思路与方式为主,适应市场变化的管理机制还未形成;二是国际石油市场风云变幻,还不能有效规避市场机制调节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15.
在体制转换时期,我国经济运行由非均衡向均衡转变,但仍属非均衡经济。一方面传统计划体制被打破。企业有了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和一定程度的计划决策权,市场机制被引入经济生活中,价值规律的要求反映在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另一方面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仍受到限制,市场机制和价格体系不完善,市场信号扭曲,因而出现了供求小均衡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市场机制主要由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等组成。社会主义的市场机制一不是简单的加一社会主义这个定语,而是要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走别于其他国家之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把优良的社会制度和当今世界上被认为效率最高的经济制度相结合的一种经济形式。它以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形式予以补充;它有效的把国家利益,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相结合,充分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以合理的资源配制来提高社会物质财富…  相似文献   

17.
市场机制不完善、宏观管理体制不配套、企业的约束机制不健全、计划管理形式不完善,是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障碍所在。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  相似文献   

18.
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国作为经济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本文在对中国就业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就业问题一是要通过有效实施财政政策,确保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以有效控制失业率;二是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实现就业的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的并轨;三是鼓励和推动非正规部门的发展,促进非正规就业,实现就业模式的转换;此外,还应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力素质。  相似文献   

19.
刘征  李娜  全闵 《城市建设》2010,(6):281-281
通过探讨建立一个完善的采购管理组织机构,对于进行企业采购管理非常重要,保证采购业务工作高效有序的展开;一般企业采购管理组织类型可发分成直线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和矩阵制。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在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采购管理机制的基础是市场机制,通过市场进行采购。但同在市场机制下,不同的企业由于管理机制不一样,在采购管理上还会出现不同的采购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成本费用是每个企业在生产活动中最为关注的一个环节,如何控制、降低其发生是企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问题。结合不同时期面临的任务,把握不同时期的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实现降低成本费用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被各种组织证明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微观上,它有利于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宏观上,它是利用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预算管理及预算机制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