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国外大都市圈或首都圈产业布局规划与实践发达国家大都市圈特别是首都圈的城市发展、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调整由来已久,经历了上百年的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一些失败的教训,其中巴黎和东京大都市圈及首都圈的发展与问题最具典型性,值得北京认真地研究和借鉴。(一)世界大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变化规律。1.城市化、郊区化现象与基本规律。伦敦、巴黎、纽约、东京等世界大都市圈约有50~100公里的半径,包括中心和外围几个圈层。从这些大都市圈内部的人口结构变动看,一般都走过了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等阶段。在城市化阶段,…  相似文献   

2.
加速构建“上海都市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城市带尤其是大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是二战后全球城市化进程的集中体现,是在现代交通、通讯条件下,人口、资金、物资、技术、信息高度集聚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城市化发展的大趋势。目前世界公认的六大城市带是纽约、伦敦、东京、巴黎、芝加哥和中国的上海。其中前三位均属于全球性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处于核心层面;第四第五两位均属于国际城市,处于次核心层面;而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中心城市,则属于国家或地区中心城市,仅处于第三层面,是六大中心城市中的小弟弟。上海现在风头正劲,可谓…  相似文献   

3.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山田浩之分析了东西欧14个国家的189个大城市圈,认为城市发展经历四个阶段,即城市化阶段、郊区化阶段、逆(反)城市化阶段以及再城市化阶段。所谓逆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分散化。他认为,上述城市在五十年代约有半数处于城市化阶段,另一半  相似文献   

4.
苏,锡,常三市人口郊区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越 《经济地理》1998,18(2):35-40
自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20年代步入郊区化以来.我国从80年代也出现了一系列称之为。郊区化”的扩散现象。已有不少学者对此作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工作.这个工作的意义无疑是深远的。郊区化是作为一客观的地域社会经济现象而存在的.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包括城市人口、经济、社会、空间结构等因素在城市中心和郊区地域上的变迁。西方国家的郊区化经历了城市中心人口、工业、商业、办公业等先后向郊区迁移的几个演进阶段。中国的郊区化因宏观背景以及内部机制等等的不同.不可能走西方国家相同的道路.它必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5.
以上海市为例,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制造业郊区化和住宅郊区化两方面分析对上海城市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制造业郊区化总体上改善了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但对中心城区和郊区的影响方向相反;2住宅郊区化加剧了中心城区和郊区的职住分离现象,恶化了中心城周边地区的交通拥堵状况;3制造业郊区化和住宅郊区化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地资源的过量消耗。因此,伴随上海郊区化进程的深化,既要控制和削减NO2和PM2.5的排放浓度,又要统筹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既要注重推进郊区土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又要控制房价过快上涨,还要关注近郊区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用地结构、空间结构的互动调整和优化,力争将上海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生态宜居型的全球城市。  相似文献   

6.
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的比较及其互动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本文从内涵及动力机制两方面入手,对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两个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在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心城市边缘圈域经济发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萍 《经济学家》2003,(6):65-72
本文研究了当代中国中心城市边缘圈域经济的历史演进、发展规律、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从经济学角度对经济转型初期、深入发展阶段和新经济条件下中心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现象进行分析,认为生产要素报酬率、商品市场价格、企业利润的地域空间差异变动、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与完善是诱致中心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现象的内在经济动因,提出应以稀缺性最强且最缺乏市场提供求弹性的生产要素为核心,在中心城市与其边缘圈域之间优化配置资源,并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邹晖  罗小龙  唐蜜  殷洁 《经济地理》2019,39(9):65-70
文章通过采集网络开放数据研究住房建设的空间拓展过程,以北京为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阶段及特征,总结住房建设对我国巨型城市空间多中心发展的影响,以及巨型城市空间多中心发展的过程和机制。研究表明,我国巨型城市空间在改革开放后加速扩张,随着住房的建设人口向郊区集中,新的商业中心和就业中心在郊区形成,城市空间结构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经历城市单中心加密、城市中心扩展和卫星城镇萌芽、城市中心功能重构与新城发展、新城转型与多中心发展四个阶段。郊区次中心的形成是城市职能逐渐完备的渐进式发展的产物,郊区居住中心的产业培育和产业功能区的生活空间植入是我国巨型城市次中心发展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9.
杭州城市郊区化问题初步分析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周敏 《经济地理》1997,17(2):85-88
郊区化是城市与乡村两大板块的碰撞在城乡交接地带──城郊的作用过程.也即是城市扩散机制与乡村集聚机制在城郊地带相互作用的综合产物。郊区化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研究侧面:如果把郊区化看成是乡村城市化的一种特殊的地域类型、可以着力研究在城市性因素的扩散和乡村经济社会’父展的双重背景下、城郊地域在功能、结构、景观等方面的城市性状态的增加和农村性状态的减少过程;如果把郊区化当作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较高阶段、则应当着力研究郊区地域变迁与城市本身在人口、经济等方面的动态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以此作为衡量某一地区是否…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区域化与武汉城市空间布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殷毅  曾文 《经济地理》2006,26(1):83-87
文章论述了城市区域化是目前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发展出现的特有现象,它有别于传统的城市—区域生成关系,也有别于传统的城市郊区化现象,是中国特定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应对资源短缺压力而产生的城市功能、人口、空间扩散方式,其经济、社会、空间特征决定了城市区域化是中国“大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现象。运用城市区域化相关理念,指导新时期武汉市城市区域化进程中城市空间结构的创新,提出了城市发展区概念,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了中心城区———城市廊道———组群的多中心网络化空间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人口郊区化和产业郊区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人口规划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城市之间缺少有效地协调机制,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相对滞后,造成郊区新城人户分离、产城分离问题日益严重。通过对社会、经济、政策等相关因素的分析,鉴于郊区经济发展对人口的导入功能将进一步增强,郊区人口还将持续增加,从人口郊区化与产业郊区化协同发展的角度对产业发展、人才引进、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运用空间统计方法研究近年来北京市人口郊区化的动态变化过程。北京市人口郊区化发展迅速,近郊区已经基本实现城市化,并和中心城区一起组成了新的核心区域,人口正不断向这个新的核心区域聚集。目前北京市城市化的进程正处在新一轮的集聚阶段,新的核心区域人口越来越密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趋势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但在长期内,整个区域内人口分布将向均衡化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3.
科学的城市规划是推进"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北京市打造世界城市面临单中心过度聚集、交通拥堵加剧和区域发展不协调等方面的制约。在基于纽约、巴黎和东京等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发展模式基础上,文章从城市规划系统性、多中心建设和土地交通规划等方面,提出北京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当前,现代城市群已成为国际生产力分布体系与劳动地域分工中的新的空间组织形式。以伦敦、巴黎、纽约、芝加哥和东京等世界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体,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主体。世界级城市群的本质特征是拥有全球经济相当的控制能力,而体现这一能力的重要指标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及平台经济的集聚辐射能力。所谓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阶段产生的、依托信息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许多地方特别是大城市出现了城市人口向郊区乃至乡村回流的所谓"逆城市化"现象。这种现象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城市化率很高的西方发达国家也同样存在。文章通过对中美两国当前的"逆城市化"现象的分析,指出这只是一种局部现象,两国的城市化进程均未发生逆转。并从该现象的实质、人口流动的主体和原因、人口流动的推动力、利弊这四个方面对中美两国当前的"逆城市化"现象进行了比较,试图归纳出一些对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试论城乡交错带及其特征与功能   总被引:43,自引:3,他引:43  
陈佑启 《经济地理》1996,16(3):27-31
近半个世纪以来,始自工业革命的城市化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郊区城市化阶段.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大城市周围都出现了一系列被称为“郊区化”的扩散现象,城市中心的人口、工业、商业与住宅等要素不断向周围地区迁移,直接侵吞着城市附近的农业用地与乡村景观,在城市建成区与广大乡村地区相连部位,出现了一个城市要素逐渐过渡,彼此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各种边缘效应明显,功能互补强烈,性质既不同于典型的城市,又有异于典型农村的中间地带.从特征、结构以及功能看,该地带实质上是在城市与乡村地域之间形成的一个新的独立的地域实体,是在传统城市——乡村二分法的地域体系基础上构筑的新型地域单元.  相似文献   

17.
全球城市具有较强的全球经济控制力、资源支配力和科技创新力,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最高阶段。在总结全球城市中心功能的基础上,以纽约、伦敦和东京等全球城市为切入点,本文研究了全球城市中心功能建设的国际经验;分析了上海与全球城市的差距,提出上海应该借鉴全球城市中心功能建设的成功经验实施“五大战略”,将上海建设成为与中国国力相匹配的全球城市。  相似文献   

18.
世界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模式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志宏 《经济地理》2007,27(2):245-249
城市居住区的分化与隔离,是人与人、社会群体与社会群体关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客观反映。在不同的城市发展阶段,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具有不同的模式起源期城市属于“混合”型居住空间结构;前工业城市居住区空间属于“舒伯格”传统同心圆结构,在这基础上又叠加上“行会”与“家庭”两大特殊因素的作用;成熟期工业城市居住区空间演变成“伯吉斯”现代同心圆结构,呈现沿公共交通干道向外辐射的“星状”大都市居住空间特点;郊区化时期形成以郊区为主体的圈层状弥漫大都市居住空间结构;“后工业”时期“边缘”城市与“无边缘”城市开始产生,形成多中心的“星系状”大都市居住区空间结构。中国必须防止美国式的“弥漫状”郊区化居住空间模式。  相似文献   

19.
谢守红 《经济地理》2011,31(11):1811-1816
苏锡常,由苏州、无锡和常州三个都市区构成,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江苏省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之一.苏锡常非农化和城市化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具备了都市圈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苏锡常中心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空间不断扩张,城市空间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沿交通干线由团块状向带状转变,区域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则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苏锡常都市圈属于多核心的网络状空间结构,包括3个中心城市、9个次级城市和7个城镇发展轴.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的演进、大规模的开发区建设、乡村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行政区划调整等促进了苏锡常都市圈空间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以来,美国大都市区的人口增长率一直高于非都市地区,大都市区化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流。所谓大都市区,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口在5万以上的中心城市及其周围与之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的郊区所构成的共同体。非都市区就是大都市区以外的其他地区,比如农村和小城市。但到上世纪70年代,美国人口的发展出现了异常现象,即非都市地区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大都市区。这一现象被某些学者称为“逆城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