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1 毫秒
1.
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动摇了巴塞尔委员会银行业监管原有的基本理念,银行业监管由注重单个机构的微观审慎监管开始,向更注重整个银行业体系稳定的宏观审慎监管转变,银行业监管的手段也将随之发生变化,资本充足监管、逆周期监管、流动性风险监管、杠杆比率监管是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基本内容。新监管体系与会计信息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监管理念的变化对未来银行业经营将产生重大影响,但是新资本协议存在的缺陷需要在具体实施中改进。  相似文献   

2.
全球性金融危机发生后,强化宏观审慎监管已成为我国金融监管的主要趋势。本文在辨证理解宏观审慎监管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坚持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的观点,并分别从四个方面论证了建立适应宏观审慎监管要求的微观自适应机制应包含的主要内容以及当前应把握的重点环节,对我国推进实施宏观审慎监管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以期对提高银行经营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3.
保险业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和政策目标一、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宏观审慎监管是与微观审慎监管相对应且相互补充的监管理念。微观审慎监管主要是针对金融企业的微观个体而言,包括建立指标评价体系、明确运行规则、确保金融机构个体安全。微观审慎监管中包含了一个隐性假设,即通过确保监管对象个体的稳定可以实现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但从此次金融危机所暴露出的问题来看,这一假设并不绝对成立。一方面,虽然微观审慎监管努力使金融机构作为个体与外生风险相隔离,但不能  相似文献   

4.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上公认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监管机构忽略了宏观审慎监管的建设,在此背景下宏观审慎监管模式再次提出。本文通过分析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关系,提出了重视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协调发展的观点。并结合中国金融业监管的国情,提出了继续深化微观审慎监管,关注系统风险,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手段,促进监管机构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宏观审慎监管已经成为国际金融监管当局形成的广泛共识.我国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也明确提出"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本文从宏观审慎监管提出的背景入手,从监管目标、主体、客体机制等角度总结了近期国际上有关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与实践,并结合我国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建议,包括明确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主体、客体机制以及明确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6.
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是两个相对应的概念,是金融监管的两大支柱。微观审慎监管着眼于防范单个金融机构的个体性风险,以保护消费者(储户和投资者)为目的;宏观审慎监管关注整个金融体系,着眼于防范系统性风险,以减少金融危机对经济稳定产生影响为目的。二者协调才能是最完善有效的审慎监管。本文希望通过讨论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含义、特点及二者的关系,从三个角度分析微观审慎监管的失败的原因以及目前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国际趋势,结合我国审慎监管模式的情况,进而提出协调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防范系统性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成为监管机构的主要任务,宏观审慎监管由此备受关注。本文对加强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对现有微观审慎监管体制进行了反思,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建立与宏观经济部门的合作关系、调整监管机构内部职责、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完善系统性风险分析工具方法和培育宏观视野的监管人才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过后,世界各国在受到巨大冲击后,开始意识到现代金融业的微观审慎监管已经无法应对系统性风险难题,人们将研究的重点重新定义在宏观审慎监管。随着研究的深入,宏观审慎监管,防范金融体系整体系统性风险成为金融界的热点题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归纳介绍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区别,对国际金融组织关于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改革行动进行分析,阐述了国际做法,并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及经济政治体制,分析我国对于宏观审慎体系的构建,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微观审慎监管自金融危机以后已无法有效地预防和化解系统性风险,虽我国的金融监管近几年有效性有所提高,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我国亟需引入宏观审慎监管的理念,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而宏观审慎正好向金融监管部门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理金融市场的方向,把监管视角从微观审慎转向宏观审慎,有效地补充此次金融危机所暴露出的监管空白。本文介绍了我国金融监管的发展和现状,并就建立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提出建议:金融统计的标准、系统风险度量、系统重要性机构因其独特的性质需要差别化要求,最后对中央银行行使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的优劣做出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0.
当前,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已成为国际共识,我国也明确提出要“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与微观审慎监管相对应,宏观审慎监管是仅着重于单个机构风险头寸的微观审慎监管的补充,在金融风险日趋复杂的环境下,构建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有机结合的监管体系是本轮金融监管改革的基本目标,二者协调才是最完善有效的监管.本文借鉴发达国家金融监管协调经验,对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宏、微观监管协调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监管协调方案.  相似文献   

11.
次贷危机引发了建立全球性金融监管新体系的探讨,巴塞尔协议Ⅲ的出台推动了监管重心从微观审慎监管向宏观审慎监管的转变。本文结合巴塞尔协议Ⅲ,阐述了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新动向,从资本约束的角度指出监管趋势变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直接影响,并以风险管理的内部评级法为切入点,为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宏观审慎监管趋势、将发展模式由"资本耗用型"转向"资本节约型"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全球金融危机后,欧美英等国家和地区在金融监管改革中均赋予了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从理论上分析,加强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和有效实施货币政策的需要。构建我国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应明确中央银行履行宏观审慎管理职能的法律地位,赋予其开发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和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权力,并建立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的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借鉴“公地悲剧模型”论证了银行业实施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协调监管的必要性,并运用面板VAR模型对我国14家上市银行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宏观审慎工具与微观审慎监管工具对商业银行稳健性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给定宏观审慎监管工具“银行业集中度”和“广义信贷/GDP偏离度”的一定冲击后,商业银行稳健性水平从负向反应逐步转为正向反应;给定微观审慎监管工具“流动性比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的一定冲击后,商业银行稳健性水平呈现正向反应。这表明单一宏观审慎监管工具与微观审慎监管工具的效应并不完全协调,因此,应当完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种类和操作方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各国逐步将宏观审慎监管应用到金融系统性风险管理实践,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逐步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重点。本文从两个维度分析了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有效性:在监管工具有效性维度,实证分析了我国应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控制系统性风险的效果,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实施的大多数宏观审慎监管工具达到了预期效果;在政策协调有效性维度,通过简化的银行业资产负债表,模拟分析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监管、微观审慎监管等多种政策对银行业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政策决策和协调机制方面的缺陷,我国2008年后的各个阶段分别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政策抵消"或"政策超调"。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系统性风险新认识与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及方式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但目前国内对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的认识还存在一定不足,存在割裂的倾向。通过对系统性风险和宏观审慎监管相关文献的回顾分析,本文指出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目标是一致的,并不存在单体风险与整体风险的差别,均在于防范系统性风险,二者的差别仅在于审慎监管的角度、方法有所不同。在后危机时代,我国金融监管改革应充分吸取西方国家教训,加强从宏观审慎角度对系统性风险的分析与评估,构建全面的金融业宏、微观审慎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16.
梁敏 《福建金融》2010,(10):33-35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都在着力加强以宏观审慎监管为重要内容的金融监管改革。本文阐述了宏观审慎监管的含义和背景,介绍了宏观审慎监管的国际发展概况,分析了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区别和联系,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实际,对我国金融业如何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关于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全球金融危机后,在强化微观审慎监管的同时,全面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已成为国际共识。宏观审慎监管将整个金融体系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重点关注那些对金融稳定具有系统重要性影响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采取针对性的逆周期监管措施进行调节,维护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包括宏观审慎监测分析、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和宏观审慎政策安排三大要素。美英等国为了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成立了相应的宏观审慎监管机构,其经验值得借鉴。我国应构建宏观审慎监管实体,启动宏观审慎监测分析系统,并注重研究开发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8.
宏观审慎监管: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宏观审慎监管的提出由来已久。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坚持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机结合,成为各国金融监管的主要发展趋势。本文在对境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借鉴的基础上,对我国推进实施宏观审慎监管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以期对我国银行监管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9.
银监会成立以来,坚持"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和提高透明度"的监管理念,逐渐形成覆盖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的监管框架,监管手段和方式方法不断取得新突破,监管整体效能持续提升.但是,长期以来,各方对基层微观审慎监管特别是现场检查的效能问题一直是观点不一.本文结合国内一些研究成果,立足基层实践,针对微观审慎监管有效性不足的表象,分析了监管有效性的制约因素,提出了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从金融危机的教训得知,资产证券化创新严重影响到金融稳定,并且微观审慎监管的偏差及宏观审慎监管的缺位是当前资产证券化监管存在的缺陷。为此,关于资产证券化监管框架的构建必须考虑金融稳定的维护,并从宏观审慎监管的强化来改进资产证券化的监管。同时,为了提高信息的共享及协调程度,必须有机结合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来构建资产证券化的监管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