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8 毫秒
1.
中评 《商周刊》2016,(5):64
核心二线城市,掘金机会正在来临。能不能掘到真金,还要考验房企的核心能力,闭着眼睛下注是不行的。"除极少数超大城市,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这样宣布。在该次会议上,明确除极少数超大城市外,全面放开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留学归国人员等落户限制。这意味着我国户籍制度的门槛再一次降低。从新型城镇化和户籍改革的方向来看,一线城市将在"严格控制人口""严控城市建设用地"的  相似文献   

2.
在城市里,具有高、低技能的劳动力之间具有互补性,能够互相促进对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文章利用历次人口普查数据来考察中国城市的技能分布及变化情况,得到以下三点结论:首先,高技能劳动力是城市发展的引擎,它会促进城市工资提升、人口增加。其次,大城市会促进技能互补,使得大城市中不仅有更多的高技能劳动力,也可能会有更多的低技能劳动力。这可以解释为什么高、低技能的劳动力同时向大城市集聚。最后,我们发现中国的大城市抑制了高、低技能劳动力之间的互补性,其背后原因是高技能偏向性的落户政策导致低技能劳动力相对于高技能劳动力供给受限,这不利于提升大城市的劳动生产率和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6月26日召开,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作了《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中称,我国将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专家说,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各类城市具体的城镇化路径.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户籍改革按照从小城镇、中等规模城市再到大城市的逻辑顺序展开。大城市户籍改革面临着人口承载能力限制、财政分权模式下的差别待遇、人才与人口可控性等一系列难题。消解大城市的户籍改革压力,涉及均衡区域资源配置、是否保留户籍的工具性,以及筛选机制和户籍门槛等核心问题。大城市户籍政策调整的关键仍然是寻求政策供需的均衡点,未来的政策走向是渐进式改革与福利供给"普惠制"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油气资源作为西部重要资源之一,把油气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西部新城,重点是在油气区域内"整县设市"或在靠近油气区且靠近大城范围内建设新城;同时建设新城并非只为解决现有大城市的社会经济问题,而且可作为服务于限制大城市发展的预防性措施。油气与新城相结合,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这一战略实现西部大开发,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未来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工进城必然是长期趋势,如果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不能融入其工作的城市,必然在城市形成"新二元结构",威胁城市的和谐发展。农民工进城,需要逐步解决其户籍问题。未来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重点是放在中小城镇,还是大城市?越是大城市,经济越发达,就业机会越多,往往也是外来劳动力越集中的地方,那么,是否有必要以承载力为理由来限制外来劳动力进入大城市?这里,我们重点讨论三方面问题:为什么要进城?农民工进什么样的城,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是进东部还是中西部?在方式、路径以及受到的制度障碍这几方面,农民工怎样进城?  相似文献   

7.
南京大行宫地区属市中心范围,这里商业气氛浓厚,一幢幢高档商务写字楼不断拔地而起,很像国外大城市的CBD(商务中心区)。前两年,南京最大的一个外文书店迁移此处,就在路口位置最好的一幢新商务楼的楼下落户。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早在私家车消费到来之前,便采取了控制牌照发放等汽车消费限制的政策。前一段时期,北京市也曾讨论过是否步上海后尘,对私家车采取限制措施。北京和上海作为国内最大的两座城市,也是中国首先具备私家车发展条件的两大城市,但目前为止,这两大城市均对私家车的无限制发展提出疑虑。那么,轿车消费发展规律谁来主导?对轿车消费应采取何种态度?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张孝德博士。  相似文献   

9.
近来有人提出,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应该限制外来移民。对这问题,经济学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记者 《商周刊》2011,(18):100-101
不少国人知道清迈,恐怕因为邓丽君之爱与死的缘故,再加上那首温婉甜蜜的《小城故事》,所以在我们心目中,总觉得清迈乃是一个"充满喜和乐"的小小城市。但在这次作旅行攻略的时候,我才了解清迈同时还是泰国第二大城市。想一想,好像无论如何,很难将一个国家的第二大城市与"小城"联系起来。然而,当我们到达清迈并在此周周旋旋、盘桓数日之后,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清迈,仍然是我们当年心意中那个有故事的"小城"。  相似文献   

11.
城市再生是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的概念,它不同以往的"旧城上建旧城"的实践内容令其很难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显著一面,但是城市再生作为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经过程,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它能够焕发出城市的本质特征.本文概括了城市再生的一般内涵和适合中国大城市旧城区再生的主题内容,着重分析我国大城市旧城区再生的经济意义,并得出结论--旧城区再生是我国走上内涵式、质量型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城市对周边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日益明显。可是大城市内部区域经济发展和财力差距问题往往被忽视。大城市内部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体现着区域内部的分工合作和相互的竞争关系,这种客观存在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这种差距过大并成为一种趋势,将对大城市的整体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从而弱化大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本报告通过实证分析和客观认识大城市内部区域差距,在充分考虑城市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及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从推进市管县的小城镇建设、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适当加大市级财力集中程度、增强落后地区自身发展动力以及建立区域差距预警机制等方面,提出了逐步缩小大城市内部区域差距的对策建议。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城市对周边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日益明显。可是大城市内部区域经济发展和财力差距问题往往被忽视。大城市内部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体现着区域内部的分工合作和相互的竞争关系,这种客观存在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这种差距过大并成为一种趋势,将对大城市的整体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从而弱化大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本报告通过实证分析和  相似文献   

13.
200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当前,要把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又一次强调,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  相似文献   

14.
郭力 《当代经济》2016,(25):108-110
加快农民工实质性“城市融入”是未来十年我国城镇化的工作重点.本文通过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养老、医疗、子女教育、住房支持、新增基础设施等成本进行分析及横向比较,发现东部地区、大城市由于房价与地价高企、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不足、心理适应性困难等原因,很难再继续承受大量新增人口压力.而相比大城市与小城镇,百万人口左右的内地中小城市更具成本与效益优势,应当成为推进农民工“本地市民化”的重点依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我国2004年制造业企业普查数据,检验了不同规模的企业在不同规模的城市中得益于何种类型的集聚经济。结果表明,在控制了人力资本的外部性和城市人口规模效应后,小型企业在中等城市和大城市中显著得益于马歇尔外部经济(行业内集聚经济),在超大和特大城市中显著得益于雅各布斯外部经济(跨行业集聚经济);中型企业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中显著得益于马歇尔外部经济,但只在特大城市中显著得益于雅各布斯外部经济;大型企业即使在特大和超大城市中也很少得益于雅各布斯外部经济。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经济税源也加速向城市集中,尤其是向大城市集中。所以,在客观上要求集中管理资源,将税收的管理重心向大城市转移,将税收管理的资源向大城市倾斜,逐步实现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集约化管理。目前,大城市的税收征管由于存在各种问题而导致征管效率的较大损失。制约大城市税收征管效率的因素有很多,但相对而言,征纳交易费用、征管资源配置、税收服务体系建设应是三大关键因素。节约征纳交易费用、科学配置征管资源和完善税收服务体系是提升大城市税收征管效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采用相对价格法和1 246组城市对数据,对1999-2013年中三角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市场一体化程度进行测度与比较分析,运用熵权法构建了复合指标和固定效应模型,对两大城市群市场一体化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近15年来,两大城市群市场一体化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中三角城市群市场一体化水平和进程均滞后于长三角城市群;地方保护主义、经济外向度和交通基础设施是影响两大城市群市场一体化的共同因素。其中,地方保护主义和经济外向度是两大城市群市场一体化的主要障碍,而交通基础设施有利于促进两大城市群市场一体化;信息通达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是影响两大城市群市场一体化的差异化因素。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制约了中三角城市群市场一体化,却促进了长三角城市群市场一体化,信息通达度阻碍了长三角城市群市场一体化,却促进了中三角城市群市场一体化。  相似文献   

18.
聚集外部性的非对称性承受与人口过度集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农民工工资与城市生活成本的非相关性、农民工和应届大学毕业生对城市病的不敏感性、以及大城市居民中劳动人口数量很大的迁移成本等问题的存在,大城市工人部分丧失了向厂商索取较高名义工资以补偿其较高生活成本的能力。此时,厂商享受着大城市较高的聚集经济带来的高效率,却不用对工人较高生活成本进行完全补偿。这种厂商和工人承受聚集外部性的非对称性,必然引发生产与人口在大城市过度集中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房兆灿 《商周刊》2011,(7):40-41
在“被限”与“反被限”的博弈中。生活正在发生一些超越个人能力的变化,而结果,是在大城市居住的幸福感增强了?是多种限制成就了跨越式消费?还是彻底搅黄了中产阶层的上流梦想?  相似文献   

20.
余罡 《经济地理》1993,13(1):38-42
大城市郊区城镇和农村集镇,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由于大城市的辐射和影响,使郊区城镇的发展机制与众不同,形成了较为独特的用地结构和布局形态。研究郊区镇用地和布局的特点及问题,对这些镇自身发展十分必要,对大城市区域协调发展和大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