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民工融入到了城市的生活当中,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为城市换来了更好美好的生活环境。然而,由于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很难在大城市中长期立足,因此,现今的很多农民工都选择的回乡就业,尽管这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也会导致大城市的用工荒和乡镇的"劳动力过剩"等问题。因此,做好城乡劳动力的协调分配工作,加强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已经成为当前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重点探索农民工的就业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2.
聚集外部性的非对称性承受与人口过度集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农民工工资与城市生活成本的非相关性、农民工和应届大学毕业生对城市病的不敏感性、以及大城市居民中劳动人口数量很大的迁移成本等问题的存在,大城市工人部分丧失了向厂商索取较高名义工资以补偿其较高生活成本的能力。此时,厂商享受着大城市较高的聚集经济带来的高效率,却不用对工人较高生活成本进行完全补偿。这种厂商和工人承受聚集外部性的非对称性,必然引发生产与人口在大城市过度集中问题。  相似文献   

3.
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需要找寻与进一步释放新的增长动力。该文基于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村富余劳动力源源不断转移进城这一国情实际,顺沿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源,分解经济增长作用渠道与路径,发现农民工"半城市化"严重抑制了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带来的经济增长促进效应,认为农民工市民化有益于提振消费拉动效应,强化劳动力要素效应,放大城市化效应,将在很大程度上主导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4.
由于农民工工资与城市生活成本的非相关性、农民工和应届大学毕业生对城市病的不敏感性、以及大城市居民中劳动人口数量很大的迁移成本等问题的存在,大城市工人部分丧失了向厂商索取较高名义工资以补偿其较高生活成本的能力。此时,厂商享受着大城市较高的聚集经济带来的高效率,却不用对工人较高生活成本进行完全补偿。这种厂商和工人承受聚集外部性的非对称性,必然引发生产与人口在大城市过度集中问题。  相似文献   

5.
为适应中国劳动力供求形势新变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迫切需要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层次。教育、培训、迁移等人力资本因素是影响进城农民工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使用多元logit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受教育程度越高、接受过培训、在城市工作的年限越长的进城农民工,其从事具有更高社会声望职业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些职业有诸如办事人员和生产操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单位负责人等。提出了加强进城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城市劳动力市场已经演变成具有"二元"特征的劳动力市场,其中本地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的职业构成差异不能仅仅用劳动者自身的人力资本来解释,它还与城市政府的选择性管制有关。虽然中央政府已经逐渐取消针对外来劳动力的歧视性限制,但地方政府借助户籍制度实行的隐性、间接管制在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配置中仍然起着重要作用,是外来劳动力在职业选择中处于不利地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就业渠道不畅的原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进城就业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但由于就业渠道不畅,致使大量农民工进城后寻找工作面临很多困难,出现了农民工就业难的局面。从农民工就业渠道调查结果分析,主要有农民工、劳务中介和用人单位三个方面原因。那么,要解决农民工就业渠道不畅的问题必须建立有效的就业信息平台,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8.
1.思想认识上的障碍。(1)政府对建立农 民工社会保障制度重视不够。从城市政府角度 看,农民工进城在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的同时, 也带来了城市就业、住房、公共设施、交通、教育 环境等各方面的负担。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改 革的深入,城市下岗职工增多,贫困人口的比重 有所增加,城市居民的就业和生活保障成了政府 必须优先考虑的迫切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再为 外来农民工提供社会保障必然增加政府的财政 负担,所以,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难以被提  相似文献   

9.
康学良 《时代经贸》2012,(14):239-23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各大城市需要新建、引进大批大中型企业,各大城市的厂房建设,企业的员工力量都需要大批工人来完成,从而出现了仅我国特有的由农民转型成为城市工人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金融危机等问题的出现,大批外出务工人员需要返回到白已的故乡开始新的生活。而在外务工的农民工从大城市回到自己的故乡,该选择创业还是再就业?如何能够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换取幸福的生活,是我这篇文章要探究的内容。探究返乡农民工职业培训情况对于协调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文书 《时代经贸》2010,(15):82-85
进城农民工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普遍较低。加强进城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对提升他们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其在城市就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的工作力度,参加职业培训的农民工人数迅速增加。在城市,进城农民工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获得职业培训: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历性职业教育,政府部门组织的农民工职业培训项目,  相似文献   

11.
李雅卓  董方旭 《时代经贸》2011,(14):234-235
农业人口流向非农产业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近年来我国每年进城农民工一般保持在l亿2千万左右,其大规模发展是近十多年来的事,由于农民工以中青年为主,大部分都还没有达到养老年龄,农民工养老问题目前还不突出,没有成为社会问题。但若现在不重视,在不久的将来,大规模的农民工年老体衰后的养老问题将发展为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农民工年老后在哪里养老,城市还是农村?谁将承担养老义务,是农民工自身、是其子女还是国家和社会?这些问题不解决,将给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因此,解决好农民工的养老问题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2.
郭力 《当代经济》2016,(25):108-110
加快农民工实质性“城市融入”是未来十年我国城镇化的工作重点.本文通过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养老、医疗、子女教育、住房支持、新增基础设施等成本进行分析及横向比较,发现东部地区、大城市由于房价与地价高企、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不足、心理适应性困难等原因,很难再继续承受大量新增人口压力.而相比大城市与小城镇,百万人口左右的内地中小城市更具成本与效益优势,应当成为推进农民工“本地市民化”的重点依托.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性别差异就扎根于社会之中。男性与女性在生计策略、生活方式的选择存在不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其是我国大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之一,生计问题一直成为困扰我国城市由快速城市化向健康城市化转型的关键问题。文章从性别角度出发,以大同市农民工为调查主体,研究当今不同性别进城农民工可持续生计现状问题和解决对策,发现男性与女性农民工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差异较大,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基本没有差异,生计资本整体情况差异也不大,因此我们应该消除性别歧视,避免女性农民工成为"双弱势"群体。最后,我们应该认识到农民工问题是关系我国由快速城镇化向健康城镇化转型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进城务工农民,是我国从二元经济转向现代一元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转轨过程中,推行渐进式改革,各项改革非均衡推进的结果。但城市对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的接纳与在社会身份层面的排斥二者并存,进城务工农民权益遭受着严重缺失。在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之下,“公共劳务基金”建立的指导思想就是切实为广大进城务工农民服务,通过它的建立和运转,将有助于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在城市中所遭受的很多歧视以及有效突破农民进城务工过程中权益缺失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15.
1.实行就业政策和管理体制一体化。在城乡分割的就业政策和体制下,城乡劳动力市场是两个相互隔离的部分,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缓解城乡就业融合可能带来的摩擦,采取了城乡分开、分而治之的办法,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面对不断涌进的农村劳动力,不断出台限制农民进城的措施,通过行业限制、文化要求、限期清理等政策压缩农民工。城乡就业一体化战略是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将就业问题纳入城乡协调发展的共同政策框架之下,把城市就业和农村就业放  相似文献   

16.
李萌 《当代经济》2005,(3):30-31
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既是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也是发展中国家从二元经济走向一元经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个必然过程。但是,随着改革的进行,目前中国一方面正在加紧户籍制度的改革,取消对人口流动的限制,另一方面城市政府(尤其是一些大城市)却通过政策的变通,不断加强对外来劳动力的就业管制和限制。  相似文献   

17.
在城市里,具有高、低技能的劳动力之间具有互补性,能够互相促进对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文章利用历次人口普查数据来考察中国城市的技能分布及变化情况,得到以下三点结论:首先,高技能劳动力是城市发展的引擎,它会促进城市工资提升、人口增加。其次,大城市会促进技能互补,使得大城市中不仅有更多的高技能劳动力,也可能会有更多的低技能劳动力。这可以解释为什么高、低技能的劳动力同时向大城市集聚。最后,我们发现中国的大城市抑制了高、低技能劳动力之间的互补性,其背后原因是高技能偏向性的落户政策导致低技能劳动力相对于高技能劳动力供给受限,这不利于提升大城市的劳动生产率和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民工进城务工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化对于一个国家经济腾飞的必然性,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道路所证实。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各国都曾经或必将面对的课题。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突出地表现为农民工进城问题。文章采用第一手调查资料,从农户行为的微观角度研究了农民工进城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显示:“沿海”和“内陆”农民工在进城动因和障碍、进城途径、进城费用和收入等方面既表现出一些共同的趋势和规律,也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性。结合区域特点,制定相宜的政策,将加快我国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相似文献   

19.
侯军贤 《经济师》2008,(3):229-230
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动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的政府部门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态度比较消极,农民工在城市的务工、生活环境很不宽松,有的地方甚至利用政策手段限制农民工的正常流动。文章认为,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充分认识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别、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进城农村劳动力代际差异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18个能够综合反映农民工群体的工作、生活、社会保障和主观意愿等生存现状的指标,利用统计分析方法构建进城农村劳动力生存现状影响因素的因子模型,集中分析各个因素对进城农村劳动力现状的影响程度及其在进城农村劳动力总体代际和性别差异上的表现。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第二代农民工在工作因素、进城动机、主观诉求等方面都与第一代农民工有着较大区别,工作稳定性、身份歧视等因素对第二代农民工的影响有着不同于事先预期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