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十七大”又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的提出,是我国分配制度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引起了理论界的多次探讨。笔者通过总结近年来学术争论中提出的观点,对按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及意义、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按要素分配包含着按劳分配,可以作为我国现阶段统一的分配政策。  相似文献   

2.
我国实行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根据不同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关系,以及这些不同生产要素在财富的生产中所作的贡献产生的一种分配形式。“要素所有权”是生产方式的前提和起点,它决定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各生产部门间的分配,是“按要素分配”原则存在的依据,“要素贡献”是按要素分配原则的最终决定因素。在按要素分配理论中,正确认识“要素所有权”与“要素贡献”两者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是理解按生产要素分配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价值、财富与分配"新四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学术界在商品价值、社会财富和分配关系的基本理论研究方面仍没有取得共识。为了清晰地使有关价值、财富与分配的各种现象和本质联系都可得到圆满的科学说明,笔者提出“新四说”:各种生产性活劳动创造商品价值——活劳动价值说;全生产要素或经济要素创造社会财富或商品使用价值——全要素财富说;多种产权关系决定按资和按劳等多种分配方式——多产权分配说;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形式是要素所有者创造价值和财富并据此参与分配,而实质是按生产要素产权分配——按要素贡献的分配形式与实质说(按贡分配形质说)。  相似文献   

4.
传统理论认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是一个价值分割的问题。这种认识无法对十六大提出的分配原则和分配制度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因为 ,按照“价值创造一元论” ,在价值创造中除劳动要素之外其他生产要素都不创造价值 ;如果运用“价值创造多元论”加以解释 ,又会落入马克思曾经批判的“庸俗共创论”。只有通过深入分析收入分配的本质 ,确认收入分配在本质上不是对价值的分配 ,而是对财富及其支配权的分配 ,财富由多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 ,各要素按贡献共同参与财富分配 ,才能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按贡献分配将劳动与其他非劳动要素统一于生产要素,将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统一于社会贡献,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统一于按贡献分配。这一原则体现了经济国际化、市场化等时代性,把握了按贡献分配规律的必然性,是我国分配理论与时俱进地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生产要素的内涵及外延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人才要素是第一生产要素”的观点,对生产要素的分类、特征、分配因子及收益形式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建立了知识与人才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份额模型。  相似文献   

7.
企业租金、专有性贡献与分配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燕  宋周 《生产力研究》2004,4(2):24-25,28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应“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可以说 ,这一分配原则 ,也是我们理解企业分配制度的关键和核心。本文借助“企业租金”这个全新的视角和工具 ,分析探讨了企业中按“贡献”分配的基本内涵和主要逻辑 ,提出要素按专用性和专有性贡献分别参与“企业基本租金”和“企业净租金”的分配观点 ,并应用之对企业分配制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 ,首先要分清两个问题 :一是不能将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相混淆 ;二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不是要素价值论。按生产要素分配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找不到依据 ,似乎在西方经济学的“三位一体公式”中可以找到依据。但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大小来决定分配 ,其中生产要素贡献大小的量无法确定。克拉克依据生产率递减规律 ,用边际产品收益来测算生产要素的报酬 ,存在着一系列无法解决的难题 ,因而是不科学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只能是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我国现阶段分配问题时应该重视研究劳动所得,不应把重点放在非劳动收入上,劳动所得可以通过按劳分配获得,也可以通过按要素分配获得。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不等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中的“贡献”是指对使用价值生产的贡献,不能用分配工作的具体形式的某些共同性模糊不同分配方式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0.
事业单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我国现阶段基本分配原则与分配制度。如何将上述要求贯彻在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中,既是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拟在总结我国近年来事业单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国家公共事业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方面的一些基本做法,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对我国事业单位生产要素…  相似文献   

11.
技术要素是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为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十七大报告提出要“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通过分析总结,作者提出当前我国企事业单位对专业技术人员这一群体的分配方式主要有10种。上述研究发现为理解当前中国技术要素参与分配问题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理论依据、难题和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要不要实行按要素分配已经不是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必须回答的是如何实行按要素分配的问题。在社会财富创造中的贡献是要素参与分配的惟一合理的尺度和标准。但是,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只是一个基本的法则,要素收入的数量大小不仅受自然因素的制约,而且受社会因素的制约,因而如何度量生产要素在社会财富创造中的贡献成为按要素分配的关键和根本难题。要素价格内含了度量要素对社会财富贡献所需要的信息量,只要实现市场化,就能成为要素贡献的测量器。价格市场化是实现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赵向前 《经济师》2001,(11):30-31
西方经济学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分配的表现现象 ,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观点 ,它虽没有触及社会分配的本质 ,但是仍有其合理的一面 ,对当前中国社会财富分配制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是要索财富论和生产要素所有权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有利于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搞活国企、有利于推进市场经济的进程.生产要素贡献的度量应坚持市场化原则,以要素的稀缺程度和贡献率作为分配的尺度.确立和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路径选择:微观基础再造、健全完善市场体系、法规政策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  相似文献   

15.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按资分配正日益普遍,致使价值的创造与分配不对称、即劳动价值论、按劳分配和剩余价值社会化的矛盾已成为令人困惑的理论难题。因此本文进行了全新的探索:①阐明按资分配中的“资”是一种通用的生产要素;②首次揭示劳动工具对人类活劳动“吸收──储存──转移──释放”的重要功能和创立“间接活劳动”的崭新概念;③分析了“间接活劳动”通过劳动工具及其泛化形态创造价值的过程,重新界定了创造价值的劳动范围与内容,对价值构成提出了新的“三位一体”观点;因此,新增财富的按资分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表现形式,在本质上是按间接活劳动分配。  相似文献   

16.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蓉 《生产力研究》2005,(1):30-31,88
目前理论界关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的讨论仍然很多 ,这不仅关系到如何理解按生产要素分配在经济实践中的重大意义 ,也涉及到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问题。本文在综述了现有主要观点之后提出 ,按生产要素分配或者按劳分配并不是劳动价值论的必然逻辑结论 ,要素的所有权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谢好民  林霞 《经济论坛》1999,(18):19-19
“十五大”报告提出的“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新分配制度,是对传统分配理论的突破,是对按劳分配理论创新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规律的必然选择。那么,究竟什么是按生产要素分配?该如何定位按劳分配?一、我国分配制度的演变过程马克思认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这里所说的生产条件的分配,主要指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因此所有制性质决定了社会的分配制度。经济体制的改革不…  相似文献   

18.
“按贡献分配”不是指按要素的边际贡献分配,也不是指按要素对财富创造和价值形成的贡献分配,而是指按要素提供必要生产条件的贡献和对要素投入差异产生的增量财富实现价值贡献分配。两种贡献作用于按要素分配的关系是,按第一种贡献分配是按要素分配的根本依据,即决定按要素分配存在的依据(通过要素所有权作为最终依据的作用体现);按第二种贡献分配则是按要素分配的从属依据,也即调节要素投入差异对财富实现价值影响在分配量实现上的补充性调节依据。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要素,可以依据其产权参与价值分配,依据其贡献率的大小获得相应收益。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基础是劳动价值论而不是要素价值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理性有利于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和开发各种社会资源,对于正确认识“剥削”问题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针对论文《究竟是按所有权分配还是按贡献分配?》的一些观点,笔者提出如下四点商榷意见:一、劳动价值论的实质不是说价值是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而是指,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价值的源泉和实体是活劳动,非劳动要素不创造价值;二、按要素所有权分配是生产要素分属不同所有者条件下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提出和赞同的正确理论;三、分配方式是由所有制而不是由政权的性质决定的;四、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理论依据不是劳动价值论,不能通过歪曲劳动价值论,否认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本质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