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考虑环境和耕地约束,构建了城镇化效率测算指标体系,测算并分析我国2000~2014年区域城镇化效率,并且从城镇化发展模式与产业结构分布形态2个角度探索区域城镇化效率差异的机理。[方法]以"工业三废"和耕地面积减少量作为非合意产出,构建了由11个指标组成的投入—合意产出—非合意产出指标体系,进而利用优化ISBM模型测算了2000~2014年我国区域城镇化效率,并利用谱系聚类方法分析了其梯队层次特征。[结果]我国各省域城镇化效率总体较低,绝大多数省域处于效率缺损的状态;各省域城镇化效率表现为明显的5个梯队层次,不同区域、不同梯队省域城镇化效率存在明显差异,总体呈现出东、中、西依次递减的格局,并且省域之间城镇化效率差距自2000年以来呈不断缩小的趋势;东部地区城镇化效率较高,总体上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之间相互协调,城市群发展程度高而使得城市之间的分工合作程度高;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效率相对较低,产业结构对经济的支撑作用相对较弱,城市体系断层明显,城市群带动作用弱。[结论]我国区域城镇化效率总体较低且不平衡,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镇化模式和演进机制,区域之间的城镇化效率差异体现在产业结构层次、城市集聚方式以及劳动力转移方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目的]城乡一体化是破解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举措。探究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及效率,有助于对今后发展策略及规划的提出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从城乡空间一体化、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和生态一体化4个方面系统构建评价体系,对2007—2017年湖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展开评价,进一步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中的CCR模型和BCC模型测算了该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效率。[结果](1)2007—2017年湖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分值整体上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由2007年的0.148提高到2017年的0.821。其中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分值也呈递增趋势,城乡空间一体化和生态一体化发展水平存在一定波动,但整体发展势头良好。(2)2007—2017年湖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纯技术效率均为1.000,综合效率的变化趋势与规模效率表现高度的一致性。(3)2009年和2011—2013年湖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小于1.000,存在投入过剩和产出不足的现象,规模效益递减。2014—2017年投入和产出达到了最优状态。[结论]湖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发展效率处于良好的状态。进一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乡空间、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2011~2015年间全国以及各区域层面的农村减贫效率进行测度,探讨其空间差异及变化特征。[方法]文章采用投入导向的DEA-BCC模型测算农村减贫效率值,并借助探索性数据分析法(ESDA)对农村减贫效率的空间差异和变化展开分析。[结果](1)我国农村减贫综合技术效率相对较低,未能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投入的潜力,纯技术效率整体偏小是造成综合技术效率较低的重要原因;(2)省际农村减贫效率在2011~2015年整体呈现出先减后增的趋势,并表现出西高东低的阶梯形空间布局;(3)农村减贫的综合技术效率存在正自相关性,高高聚集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低低聚集区域呈现由东北向京津都市区移转的趋势;(4)减贫综合技术效率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北与西南两大区域,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及东部沿海地区,较为稳定的冷点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及环渤海地区。[结论]我国农村减贫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的特征,需要精准地识别出局部性致贫因素,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具有区域联动特点的空间扶贫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收敛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基于中国大陆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以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产出,以能源、资本、劳动、土地四要素为投入,构建DEA模型,比较分析了2002-2011年各个省份的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结果表明:(1)我国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总体偏低,在其他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维持既定产出的节能潜力达到39%;(2)从总体趋势看,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了波动上升的态势,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正在由粗放型逐步向集约型转变;(3)从区域层面看,东部地区的平均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最高,中部地区的次之,西部地区最低,区域差距明显.在此基础上,对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收敛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较低地区的增长趋势快于较高地区,农业能源效率整体上呈现向一个稳态收敛的发展趋势.最后,提出了制定差异化节能目标、推进农业节能减排科技进步以及提升西部地区能源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改进的中国各地农业生态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提高全国农业资源利用率,推动建立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两型农业",对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展开研究发现,农田生态系统服务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产出,但在当前生态效率研究中未得到充分体现。文章通过量化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利于权衡农产品供需关系,更好以农田生态系统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福利为目标来开展农业生产。[方法]文章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作为期望产出之一,将全国划分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4个农业效率研究区域。运用非期望产出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计算2014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生态效率,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1)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整体水平良好,平均值为0.945,在空间上表现为东部东北西部中部的空间分布格局。(2)影响全国农业生态效率的关键因素为土地投入、机械投入、化肥投入和水资源投入。农业生态系统服务指标与农业生态效率呈正向相关。土地、农药、劳动力、机械、水资源、化肥、农膜和能源投入、农业产值及碳排放均与之呈负向相关。其中农药投入是最为显著的抑制因子,控制农药投入是提升全国农业效率核心因素。(3)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分异格局是多层影响因素叠加而成,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损失的原因主要在于资源要素消耗的过量与农业碳排放过多。[结论]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整体上发展较好,但各省市的农业生态效率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仍有上升的空间。从投入产出冗余角度来看,目前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损失的原因主要在于资源要素消耗的过量与农业碳排放过多。在发展中着重加大区域对农业土地的开发投入、推广机械科学技术、减少化肥等污染物投入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用水技术,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虑碳排放约束,分析甘肃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特征和区域特征,以期为提升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基于2005—2016年甘肃省14市州面板数据,以农业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运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法,对甘肃省农业环境效率和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进行测算。[结果](1) 2005—2016年甘肃省农业环境效率值总体呈现下降—上升—趋于平缓的变化趋势,且均小于1;(2)碳排放约束下甘肃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波动增长的趋势,年均值为1.010,年均增长率为1%,且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3)甘肃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其中中部地区增长最快,陇东南地区次之,河西地区增长最慢。[结论]忽视碳排放将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议各区域依据自身资源禀赋,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思路,提高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率是提升甘肃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中国柑橘种植业的技术效率、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为柑橘种植行业效率评价和政策引导提供借鉴。[方法]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利用我国8个柑橘主产省市2007—2015年的柑橘种植经营的面板数据,分类测算了柑橘种植技术效率、时序演变规律,并对影响因素了进行了分析。[结果](1)柑橘种植技术效率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橘类生产技术效率整体平均水平高于柑类,柑类的生产种植技术效率由0. 26提升到0. 85,橘类的生产种植技术效率在0. 83-0. 95区间窄幅振动;(2)柑橘生产种植技术效率存在区域差异,东部省份和西部省份的柑类生产种植平均技术效率基本持平,中部省份的柑类种植生产技术效率相对处于低位,而西部地区的橘类生产技术效率整体上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3)化肥和农药为主的直接物资与服务投入对柑橘产出的增长效果具有负效应;(4)橘类的种植经营中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柑类的规模经济效应不显著。[结论]技术进步在柑橘生产种植中正在发挥重要作用,单纯的依靠化肥、农业和劳动的投入增长,会带来效率的损失;生产规模的提高有助于柑橘生产的技术效率提升;在柑橘生产种植需要转换增长动能,更加注重柑橘生产过程中的有机、绿色属性,提升生产经营规模,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技术效率的提高,进而促进柑橘种植者的收入水平,实现产业扶贫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对土地要素投入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情况进行研究,定量测算经济系统中各要素的产出弹性、替代弹性及技术进步值,分析中部地区各城市土地要素的投入效率及与其他要素的竞争趋势,为省域差异化的土地资源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随机前沿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实证研究法。研究结果:中部地区各省市土地要素的产出弹性持续增强,土地要素与其他经济要素的替代能力因地而异,其情况与各省市的经济发展现状基本相符。研究结论:(1)中部6省市当前的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来自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土地要素需求旺盛;(2)土地扩张与劳动力增加不可持续,提升劳动与投资效率,使用行政、经济手段抑制土地扩张,能够平衡好用地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近10年长江经济带多尺度耕地利用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辅助跨区域耕地保护与管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基于合作博弈赋权法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利用耕地规模、投入和产出指数,分析长江经济带近10年多空间尺度变化特征。[结果](1)2005~2015年期间长江经济带耕地规模指数、投入强度、产出能力均呈现增长态势,增长比例分别为8.98%、124.27%、18.81%。(2)长江经济带不同尺度耕地利用变化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上游耕地规模指数增长20.26%,中游地区耕地投入强度增长明显,下游地区耕地规模指数下降3.86%,但耕地产出能力提升显著。从省域尺度上来看,"云南—贵州—湖南—湖北"一带耕地规模指数增加明显,云南、安徽、贵州和四川4省耕地投入强度的涨幅超20%,四川、安徽、江西、江苏省耕地产出能力增长明显。地级及以上城市尺度耕地规模指数、投入强度和产出能力呈"大范围增长,局部小幅降低"格局。(3)地级及以上尺度耕地规模指数、投入强度和产出能力变动关系错位明显。[结论]大区域多尺度耕地利用变化特征对比分析,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区域耕地利用变化的深层次动力机制,是有效推进跨区域耕地利用与保护、统筹安排农业发展布局和助力流域乡村振兴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环节,通过构建指标体系以及评价研究,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质量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以农业大省湖南省为例,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进而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进行评价研究。在分析新型城镇化内容的基础上,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和生态环境等4个方向构建了具体的20个评价指标。进而对主成分分析得出的4个主成分进行研究。[结果](1)主成分1在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森林覆盖率等指标中载荷较大,主要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指标;(2)主成分2在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比重和养老保险覆盖率等指标中载荷较大,主要是城乡统筹指标;(3)主成分3在地表水达到Ⅲ类标准的比重和工业综合能源消耗量等指标中载荷较大,主要是生态环境指标;(4)主成分4在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和普通高中在校生等指标中载荷较大,主要是人口城镇化指标。(5)湖南省14个市区新型城镇化质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长沙市(1.911)、湘潭市(1.567)、常德市(1.537)、郴州市(1.422)、株洲市(1.408)、岳阳市(1.325)、衡阳市(1.312)、益阳市(1.302)、娄底市(1.224)、怀化市(0.988)、邵阳市(0.928)、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0.926)、永州市(0.890)和张家界市(0.766),说明湖南省各市区新型城镇化质量发展不均衡。[结论]为有效促进湖南省新型城镇化质量水平的提高及各市区均衡发展,应推进人口城镇化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善生态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目的]2011年以来上海市浦东新区陆续实行一系列农民增收补贴政策,为了解政策在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和农业发展方面的效果,进行了该研究。[方法]基于2011~2016年浦东新区和新区各镇的投入与产出数据,利用DEA-Malmquist模型对政策的总体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把浦东新区作为独立决策单元进行测算,政策实施期间的总体技术效率值为1,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对新区14个镇的测算显示大部分镇DEA有效,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地区差异。[结论](1)浦东新区农民增收补贴政策总体成效显著;(2)农民增收补贴政策存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2011~2016年浦东新区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平缓"L"形走势;(3)浦东新区各镇总体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地区差异,北部镇情况优于南部镇。并根据结论提出了保持政策延续性和稳定性、调整农民增收补贴结构和增量补贴向南部镇倾斜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村城镇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孝感市7个乡镇的城镇化发展个案为例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城镇化非均衡发展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不利影响,并据此提出了通过实施城镇化非均衡整体发展战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土地投入、产出为基础,分析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为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构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值,并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分析法对京津冀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空间差异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1)京津冀整体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耦合协调度较低,耦合协调平均值为0.425,属于濒临失调衰退类型,并且各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2)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s I为0.217 928,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形态;(3)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空间差异主要受区位优势、产业结构等影响,京津冀3地仅有北京、天津2个城市处于协调发展状态,河北省整体都处于失调衰退状态。[结论]根据区域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空间分异特点,应制定差异化策略,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既立足于解决城镇与乡村面临的突出问题,亦承担着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责。文章通过定性分析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机制,构建二者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模型,并基于2006-2018年的数据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市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耦合协调水平进行定量测度。结果显示:(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态势,市域间二者发展差距收窄;(2)耦合度有所上升且保持在高位水平,耦合质量和效率亟待进一步提高;(3)耦合协调度上升趋势明显,双核心城市带动作用呈现"弱—强—弱"的演变。基于此,应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推动新型城镇化向纵深发展,做好与乡村振兴的对接协同;强化双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有针对性地提升协调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根据2011—2016年的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数据,从物质资料投入、劳动力投入和技术投入等方面确定5个指标对全国16个省(区、市)的马铃薯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进行研究。[方法]运用含参数的索洛余值法,构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拟我国马铃薯生产的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得到各个生产要素对马铃薯生产的贡献大小和影响程度。[结果](1) 2012—2016年,我国马铃薯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呈"N"型,未来有上升趋势;(2)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条件下,广义的科技进步对马铃薯单产的贡献率高达57%,肥料和劳动力投入的弹性分别为0. 28和0. 15,广义的科技进步对马铃薯生产影响十分显著;(3)我国马铃薯TFP变化区域差异明显。[结论]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了提高肥料的科技含量、加速马铃薯经营主体的人力资本积累、强化政策扶持与制度建设和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等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发展新型城镇化不意味着让农村凋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建管机制。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欠账多、缺口大,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耕地利用效率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揭示区域耕地利用效率变化及影响因素,为提高区域耕地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文章采用了非期望产出SBM模型、Tobit模型、变异系数法、K均值聚类法。[结果](1)黑龙江省耕地利用综合技术效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纯技术效率不高是制约综合技术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2)1994~2014年间耕地利用效率区域差异总体呈现增大趋势;1994~2005年各区域耕地利用效率差异较小,但变幅较大,该时期综合技术效率区域分异主要受纯技术效率的影响;2006~2014年耕地利用效率区域差异较大,但变幅较小,该时期综合技术效率分异主要受规模效率影响;(3)经聚类,齐齐哈尔、伊春、牡丹江、大兴安岭为I类地区,为耕地利用综合技术效率高效率区,纯技术效率略高于规模效率;鸡西、双鸭山、大庆、佳木斯、七台河、黑河、绥化为Ⅱ类地区,为中效率区,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相当;哈尔滨、鹤岗为Ⅲ类地区,为低效率区,纯技术效率远低于规模效率;I类地区投入要素利用率Ⅱ类地区Ⅲ类地区;(4)影响因素按影响程度依次为劳动力比例、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劳动力人均播种面积、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其中农村劳动力人均播种面积对耕地利用效率为正向影响,其余均为负向影响。[结论]1994~2014年黑龙江省耕地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且区域差异较大,主要受劳动力、农机、化肥及播种面积影响。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的城镇化关乎中原经济区乃至中国城镇化进程。面对城镇化水平低、"三农"问题突出和经济基础较差等问题,探索一条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子意义重大。实践表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也是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和途径。总结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四种模式,分析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措施,对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适应限制开发区域保护性开发的发展要求,拓展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内涵。[方法]文章综合构建了区域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模型,并运用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以及熵权法等对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1)研究期内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但增长幅度较为缓慢;(2)研究期内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水平地区差异从"大差距低水平"特征逐渐向"小差距高水平"特征转变。(3)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水平分布总体上呈现出中部低、东西两翼较高的"凹"字型空间格局特征。(4)工业废水中COD去除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人均GDP、城镇化率是阻碍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水平依然处于规模化、粗放式发展阶段,今后仍需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维护社会系统稳定,减少废弃物排放,消除环境污染作为该区域实现绿色转型、绿色崛起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探究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网络及其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为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模型和面板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前者空间分布由“点—带”分布转为“T”型格局,后者空间分布由“大分散、小集聚”转为“东高西低”。(2)中国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网络呈现“东密西疏”特征,网络关系数和网络密度先上升后维持稳定,网络等级度和网络效率逐渐下降。北京、天津、上海等省份具有较高中心度,中西部多数省份中心度有所提高,新疆中心度始终处于较低水平。(3)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网络的网络中心度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提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度数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的作用在东部地区最为突出,而中介中心度的作用则在中部地区最为明显。研究结论:应以网络化思维促进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并依托城镇化建设加强土地优化配置,同时注重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