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业集聚视野下的高技术园区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了三种较为成熟的理论 :梯度推移、增长极与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但产业集聚理论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一种新形式 ,不同生产力水平下产业集聚有传统与现代之分。在新经济时代 ,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是一种现代产业集聚 ,这种产业集聚的载体是高技术园区的发展 ,现代产业集聚对引导高技术园区的发展具有较大绩效。本文在一个产业集聚的视野范围内 ,循着产业集聚理论逻辑 ,结合我国高技术园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探讨其发展的多维制度创新对策。  相似文献   

2.
聚焦战略:园区集群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上海市委、市府自实施“聚焦张江”的战略以来.张江园区全力推进政策集聚、产业集聚、科技集聚、人才集聚……通过多种资源的集聚,园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可以看作是“集群经济”在园区的一次实践。集群经济对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聚焦战略是园区“集群经济”发展的强劲助推器。  相似文献   

3.
几年来,桂平市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的规划布局建设和发展工业园区。目前,该市四个工业园区的入园企业有86个,初步形成了"企业向园区集聚、产业向集群发展"的发展态势。发展到今天的该市工业园区,应及时地实行产业集群推动战略,并转化为实际的对策措施,使该市的工业园区进一步发展,以便成为该市经济结构调整的助推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桂平市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基本情况(一)全市工业园区完成了新一轮产业定位和规划布局桂平市至2011年11月5日长安工业园区现场办公会,在全面贯彻落实原有长安工业区、龙门陶瓷工业  相似文献   

4.
产业园区以其生态功能划分清晰和产业集聚效应显著而承载着工业化进程的生态与经济的双重功能,成为当代工业经济的主要载体,也是推动区域工业化进程的主要力量.因此,针对广西园区经济欠发达的特点,探索园区经营的内在规律,创新园区发展的建设模式,通过园区建设推动工业化进程成为广西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台湾在20世纪50至80年代期间,通过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成功承接,推动了岛内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从时间维度上看,台湾承接产业转移经历了从发挥比较优势到集聚优势的跨越。基于共同的血脉和文化基础,台湾的经验对于芜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的核心城市,芜湖需要在秉承集聚优势理念的基础上,在规划经济园区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同时,加强包括领导力、战略、制度、优势资源等集聚能力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2005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作紧紧围绕全省经济工作总体部署以建设“大项目,大基地,大园区,大产业”为重点.按照“三提高两加强”(提高产业化水平,提高产业集聚能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强规划引导加强政策引导)的指导思想,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加速产业集聚,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取得了明显成效.突出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产业选择是工业园区成功的前提,科学而准确的产业选择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工业园区的产业选择首先需考虑在园区内形成有效的产业集聚和分工协作体系,重点把握"产业链"这条主脉,坚持发挥大项目的"火车头"作用,用大项目推动大发展和工业产业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8.
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产业集聚原理以及创意产业本身的特殊性,从现实角度出发,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对集聚产生的效应进行分析,从微观主体的区位选择角度以及外部性如何产生集聚规模收益的角度解释文化创意产业集聚背后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进而解析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依托呈现集聚发展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产业集聚理论,分析了宿迁电商产业的发展,得出了宿迁电子商务产业的集聚路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园区为载体,集聚产业所需资源;二是以产业为基础,延伸商业价值链条;三是以企业为主导,依靠技术转型升级;四是以精专为突破,塑造细分领域优势。并针对性提出了四条建议:一是改革园区体系,整合资源做大做强;二是鼓励产业融合,实现互动升级和共赢;三是激励企业投入,推动电商产业发展;四是突破人才瓶颈,培育产业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聚和转移对产业发展极其重要,可以带来产业集聚效益。在一个经济区域内产业的初始集聚是比较困难的,主要是因为集聚效益的外部性以及其所有权的不清晰,企业大部分情况下无法完成自发集聚。引导产业在某一经济区域初始集聚,给集聚企业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或者优惠是必须的,直至该区域的产业集聚具有自我增强的能力。初始集聚产业的选择必须考虑该经济区域的产业发展历史,以及原有的各种要素禀赋。  相似文献   

11.
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瓶颈及突破路径——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上海市创意产业园区为具体案例,分析制约创意产业园区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瓶颈,并寻找积极的破解对策,为创意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启示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国家制定的产业政策,建设海水淡化基地或产业园区,把企业集聚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海水淡化产业链,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将形成技术战略联盟,集聚效应创造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说这话的人是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副处长王才君.日前,科技部联合发改委下发的《海水淡化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的具体目标与考核指标,其中一项是"组建2-3个海水淡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培育10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水淡化核心部件和设备制造企业,形成较为完善的海水淡化产业链."王处长正是针对这项目标有感而发,他说,这契合了当前我国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3.
发展创意产业不但符合上海市“新型产业结构”的总体规划和“科教兴市”的战略,实现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必经之路,而且创意产业拥有丰富的都市旅游资源。上海创意产业园区旅游开发正处于初期阶段,分析其旅游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借鉴创意产业起步较早国家的成功经验,为上海创意产业园区旅游开发提供新思路,从上海市政府、中介机构和创意产业园区管理等多视角实现园区的可持续旅游发展,实现“创意,让城市更美好”。  相似文献   

14.
中国高新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园区内各主体的互动关系日趋紧密,使得科技园区成为高技术综合体,由此进一步推动了大、中、小各种类型的企业群体在园区的集聚.可以说.在53个国家高新技术园区中.一部分高新园区已经具备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环境.营造了引进和形成产业集群的客观条件,形成了园区良好的区域创新网络体系,并通过园区区域创新网络系统的构筑,园区内各企业也获得了重要的协同作用和技术产品的交叉繁殖.从而形成产业集群,使这些高新园区具有了较强的竞争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已成为这些园区实现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产业区的小企业集群通过分工协作获得了与大企业相似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了意大利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在产业集聚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重庆经济的发展。与意大利产业区企业集群相比,重庆特色工业园区产业在集聚度、根植性和网络化发展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需要解放思想,理清思路,调整和创新园区发展模式,优化园区产业集群发展软环境,促进特色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物流行业顺应市场发展的形势而迅速崛起,物流基地、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项目也促进了物流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从产业集聚的理论出发,物流产业的集聚在加快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的健康发展方面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区域经济冲突化解,更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合作,帮助区域经济可持续化发展。作为北方工业经济的重点区域,天津的物流产业集聚对于当地的经济增长不容忽视。因此,本文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就天津物流产业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天津物流产业集聚是促进天津经济增长的关键点,并提出了提升天津物流产业集聚以实现经济增长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一、园区经济的概念及其特征 园区经济是指一个区域的政府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行政和市场的多种手段,集聚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科学整合,使之成为功能布局优化,结构层次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的企业集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文化产业被称为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产业集聚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极大地促进了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但河北省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相关机制还不完善、缺乏自主创新品牌、人才后备力量不足。为加快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可围绕以下几方面制定相关政策:科学规划园区,产业结构升级,加强品牌建设,培养引进综合型人才等。  相似文献   

19.
北京经济开发区可谓是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个缩影.根据<北京市"十一五"规划>,北京经济开发区的定位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为依托的综合产业新城,辐射带动京津城镇走廊产业发展的区域产业中心.围绕开发区的功能和定位,全方位推进园区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5年来,开发区由建设之初的村落逐步发展成为首都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基地.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聚是当今产业发展的基本形态,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安徽省应依托现有的优势资源,把握国家建设皖江城市带的大好机遇,通过积极引导,实现产业发展的合理集聚和布局;构建集聚"产业链",促进产业的分工协作;构建创新体系,增加集聚能力;推动产业集聚的环境建设;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构建特色产业集聚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