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央行汇率管理工具箱日渐丰富。从实践来看,逆周期因子、外汇储备、离岸央票以及外汇风险准备金工具对于抑制人民币贬值均有一定效果。调节外汇风险准备金既能抑制人民币贬值,也能抑制人民币升值。调节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对于抑制人民币升值有一定效果,而对于抑制贬值效果有限。调节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对于抑制人民币升值和贬值效果均不明显。总体来看,汇率管理工具大都只能在短期内起到一定作用,而无法改变人民币汇率原有趋势。未来应进一步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监管框架,保持当前外汇储备规模,同时加强央行网站建设,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以提高预期管理的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2.
<正>外汇风险准备金是典型的价格型逆周期宏观审慎政策工具,银行会将因缴纳准备金形成的资金占用成本直接摊入代客远期售汇业务成本,最终体现为远期售汇的额外加点,进而抑制客户的顺周期行为。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具有“宏观、逆周期、防传染”的特性,外汇风险准备金属于典型的逆周期宏观审慎政策工具。2015年以来,我国累计五次调整外汇风险准备金率,有力地维护了外汇市场平稳运行。本文拟从外汇风险准备金的内涵入手,探析外汇风险准备金率的调整对零售外汇市场和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针对宏观审慎政策中的逆周期政策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理论上研究了逆周期政策工具所带来的宏观和微观效应,并运用动态面板数据广义矩估计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信贷扩张期杠杆率、贷款损失准备金率的上升会使银行的当期风险承担水平增加,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使风险承担降低。而滞后六个月的资本充足率、杠杆率、贷款损失准备金率的上升可以显著降低当期的风险承担水平,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宏观效应和微观效应一致。  相似文献   

4.
后疫情时代美国超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其通胀高企,美联储开启史诗级加息周期,国际资本大幅快速回流美国,导致全球金融风险显著上升,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剧,亟须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监管。本文构建一个包含无息外汇准备金逆周期调节跨境资本流动的小型开放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框架,研究“双支柱”调控应对美联储加息冲击的效果。结果表明:第一,美联储加息冲击下,国内产出和通胀下滑,人民币贬值;此时采取降低外汇存款准备金政策能稳定汇率并降低经济波动,主要机制是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能增加国内金融机构外汇贷款的资金供给,降低国内企业融资成本。第二,提升利率政策虽然有助于稳定汇率,但会增大经济波动且削弱货币政策有效性;而“双支柱”调控不仅能降低产出和汇率波动,还不会降低货币政策有效性。第三,“双支柱”政策最优组合是货币政策盯住国内产出和通胀波动,宏观审慎政策盯住国际资本流动。据此,本文认为,我国应采用“双支柱”调控应对美联储激进加息,降低利率以应对通胀和产出下滑,降低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以促进汇率稳定。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查数据库构建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综合指标,同时选取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价值比上限代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检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通过对2008—2018年间我国114家商业银行的实证检验发现,无论是单一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还是宏观审慎工具综合指标,均能抑制信贷规模以及房价的快速增长,减少系统性风险的积累;且针对特定目标设立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政策效果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在微观层面也能有效抑制银行风险.就具体的政策效果而言,相较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规模较小的城商行和农商行对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反应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6.
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宏观审慎政策的执行变得更加频繁。随着金融一体化的加深,一国的宏观审慎政策会影响其他国家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即产生了溢出效应。本文以紧缩性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和贷款价值比政策为研究对象,对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溢出的传导机制进行了分析;构建溢出指数对宏观审慎政策的溢出效应进行了讨论;最后,检验了中国的金融稳定对外部宏观审慎政策溢出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外部宏观审慎政策对中国的宏观审慎政策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其中,存款准备金率的溢出效应要大于贷款价值比。第二,中国的金融稳定会对外部宏观审慎政策的溢出效应产生影响。其中,信贷和房价的变化与存款准备金率的溢出效应成反向关系,与贷款价值比的溢出效应成正向关系。由此,本文认为中国应该重视外部宏观审慎政策的影响,并积极参与国际宏观审慎政策协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存款保险融资机制特别是风险差别费率的设计思路,分析了经济周期造成存款保险基金波动的原因.在分析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基本属性的基础上,将存款保险融资机制置于宏观审慎视角下,提出设计存款保险融资机制可以考虑逆周期原则,科学、合理的融资机制应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8.
宏观审慎政策不仅要在风险积累时坚定稳妥收紧,而且要在风险显性化时及时有效放松,已有研究多聚焦前者,针对后者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后者对于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提高逆周期调节能力同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探讨了宏观审慎政策宽松的内涵、作用机理和制约因素,梳理了新冠疫情前及疫情期间宏观审慎政策宽松的国际实践,并基于66国数据采用计量模型科学评估了政策效果,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实施宏观审慎政策宽松的有益经验,分析了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宽松实践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宏观审慎政策宽松可通过稳定信贷市场、保障金融运行、引导正向预期、产生外部性等传导渠道实现政策目标,但也面临不少制约因素;总体看,疫情期间实施宏观审慎政策宽松显著缓解了疫情冲击带来的经济压力和金融压力,其中,逆周期资本缓冲工具的宽松效果相对突出;有效积累缓冲、保障缓冲释放、把握好政策尺度是提高宏观审慎政策宽松效果的重要因素;我国探索开展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宏观审慎政策宽松实践,但还存在政策潜力有待释放、政策工具箱仍需丰富完善、政策视野需要向非银金融部门延伸、政策应对非传统风险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结合我国...  相似文献   

9.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自1985年实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38年间一共进行了64次调整。2018年以来,为拉动经济增长,我国持续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近两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央行持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本文以2018-2023年为区间,通过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研究发现,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流动性比例产生负向影响;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分阶段模型研究政策的传导效力,发现疫情前后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传导效果变化明显、效力减弱、时滞拉长;进一步对银行分类后,发现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受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比城商行、农商行小。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传导效力要随之改变,经济下行预期下,在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政策的灵活性和精准性,从而更好地发挥稳定经济大盘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16年人民币对美元显著贬值,而楼市火爆风险陡增,汇率与房价随之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伴随着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从数量型工具向价格型工具的转变,汇率作为外汇资产价格,正逐渐成为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重要渠道。通过构建人民币汇率、房地产价格、产出、通货膨胀四个内生变量的VAR模型,实证分析了汇率通过房地产价格渠道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效果,研究表明,人民币汇率通过房地产价格对产出具有长期影响,汇率向房地产价格的传递存在一定阻滞。  相似文献   

11.
宏观审慎管理工具作为管理跨境资本流动的重要工具,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愈加受到重视。聚焦外汇的宏观审慎政策通过直接影响跨境资本流动来降低资本流动风险,聚焦国内的宏观审慎政策通过降低国内金融风险从而有可能对跨境资本流动产生间接影响。本文研究发现:第一,外汇宏观审慎政策主要通过信贷、银行非核心资金和未对冲的外汇风险三种渠道抑制跨境资本流动及其风险,虽然有效性总体得到认可,但不同渠道间依然存在一定异质性;第二,虽然外汇宏观审慎政策的跨境溢出和政策漏损受到的关注较少,但已有研究基本证实了政策漏损的存在及其对有效性的影响;第三,部分聚焦国内的宏观审慎政策会对跨境资本流动带来间接影响,且主要通过信贷渠道抑制跨境资本流入风险。本文在总结当前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展望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手工搜集整理政府部门发布的通知公告、文件等信息构造宏观审慎政策指数,结合企业财务数据、实际贷款数据和年报文本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宏观审慎政策对实体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并深入探讨其作用渠道。研究发现,紧缩的宏观审慎政策会降低实体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信贷和预期引导是主要传导渠道。进一步分析发现,宏观审慎政策可以弱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实体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刺激效应。  相似文献   

13.
自从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明确了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来,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综合交替使用汇率政策、利率政策、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和宏观审慎政策等五项政策工具的组合,始终坚持把握好执行政策的力度和节奏,负重前行,更加注重金融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宏观杠杆率不断攀升,系统性风险成为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重点,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成为应对当前风险挑战的重要手段。本文构建了一个DSGE模型,将逆周期资本缓冲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纳入其中,将宏观杠杆率作为宏观审慎政策调控的信号,以福利效应最大化为标准,研究在多元化的外生冲击环境下,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最优制度安排。研究结果表明:一是通过货币政策防范金融风险的效果存在局限;二是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双支柱调控框架有助于降低经济波动,改善社会福利;三是宏观审慎政策效果的充分发挥需要货币政策配合。根据上述结论,本文提出政策建议如下:一是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在目标、工具、手段上应该相互独立。二是要完善货币政策和审慎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快双支柱政策框架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5.
吴迪  张楚然  侯成琪 《金融研究》2022,505(7):57-75
本文通过建立包含异质性家庭、异质性厂商和金融机构的DSGE模型,分析对预期房价作出反应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政策效果,研究不同政策的选择和协调问题。研究发现,首先,由于政策的作用范围不同,不同政策会对金融稳定和经济稳定产生不同影响。对预期房价作出反应的货币政策能够抑制住房需求和信贷供给,但也会抑制消费需求和产出;而对预期房价作出反应的逆周期LTV政策和逆周期资本充足率政策在应对房价波动导致的金融稳定问题时更加有的放矢。其次,外生冲击的来源会影响政策的选择和协调——当经济波动来源于需求冲击时,固定LTV政策搭配逆周期资本充足率的宏观审慎政策、不对预期房价作出反应的货币政策表现最优;当经济波动来源于供给冲击时,固定LTV政策搭配逆周期资本充足率的宏观审慎政策、对预期房价作出反应的货币政策表现最优。  相似文献   

16.
声音     
周小川:应尽快运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央行行长周小川6月1日指出,当前,有必要也有条件尽陕采纳和运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在宏观方面,除了要用好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具有逆周期调节效果的传统货币政策工具,还应引入逆周期调节的创新手段。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详述了系统性风险和宏观审慎的涵义,并从存款保险、最后贷款人、问题银行的市场退出以及金融监管政策协调四个方面阐述了系统性风险防范的一般制度安排;同时初步探索了宏观审慎监管的框架和工具问题,特别对系统重要性机构的监管和逆周期监管措施进行了探讨。关于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的动态平衡、系统性风险防范和宏观审慎监管的跨境协调问题,本文也进行了初步分析。文章最后给出关于改善中国金融监管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存款准备金率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近20年来,我国在充分发挥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作用的同时,没有对外汇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探析,提出了强化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管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8.11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向市场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现阶段我国"资本有限流动+汇率有管理的浮动+货币政策相对独立"的中间汇率制度,随着资本项目自由兑换进程加快,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越来越大.通过对2005第一季度至2016年第三季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外汇占款增速、存款准备金率和CPI对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速影响研究发现,汇率制度对货币供应量增速影响显著,外汇占款是汇率制度向货币政策传导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全球金融周期背景下宏观审慎政策提升国内金融体系应对外部金融冲击的有效性。通过构建两期开放经济模型,本文得到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政策能够降低跨境资本流动和资产价格联动性的结论,并利用1997—2020年53个经济体的面板数据,基于逆倾向得分回归检验了提出的假设。实证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能够减少跨境资本流动带来的汇率波动并降低资产价格联动性,在制度质量和金融发展水平更高、外汇储备更多的经济体,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更好。此外,使用包含强度信息的LTV工具的估算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的边际影响逐渐下降。在稳步推进高水平金融开放的背景下,本文研究结论为实施宏观审慎政策以减轻外部冲击、维护金融稳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