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创新人才是结构转型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运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对四川、陕西、上海三省市2017-2021年科技创新人才进行需求预测和比较分析。R语言求解结果表明,三地及高技术产业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数量均呈稳步增长态势,但增速存在区域性差异,新的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区域性非均衡态势将逐渐形成,区域性人才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力度,合理规范人才竞争应成为国家层面的人才政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人才生态环境、提高人才与产业匹配度既是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也是区域性人才管理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科技创新人才是结构转型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运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对四川、陕西、上海三省市2017-2021年科技创新人才进行需求预测和比较分析。R语言求解结果表明,三地及高技术产业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数量均呈稳步增长态势,但增速存在区域性差异,新的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区域性非均衡态势将逐渐形成,区域性人才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力度,合理规范人才竞争应成为国家层面的人才政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人才生态环境、提高人才与产业匹配度既是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也是区域性人才管理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已步入全球话语权竞争时代,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升级为协同高质量创新,而建设国家自创区是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与全球话语权的战略举措,推动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是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和构筑区域创新创业高地的重要路径。在梳理国家自创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状况与高质量创新特征的基础上,明晰基于价值链、产业链、知识链的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路径。在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模式方面,主要有企业引领型模式、人才支撑型模式、平台引导型模式、机构合作型模式,其是高质量创新的重要特质所在,也是理论创新之处。最后,针对如何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发展,从整体规划、人才管理改革、科技创新管理、服务体系4个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中药产业国际化过程的科技创新支持系统,指出科技创新不仅是中药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也是中药产业国际化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群科技创新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资源作为支撑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要战略资源,在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阐述了基于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开展信息资源组织与服务的背景和必要性,分析了现有科技创新活动中信息资源组织与服务的现状,提出了产业集群科技创新的信息资源组织与知识服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创新人才引育是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企业如何抓住机遇,创新人才引育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成为嘉兴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科技服务业夯实了产业体系的创新动力.充分发挥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北京为例,对科技服务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进行了实证分析.科技服务业促进创新创业生态完善,为产业培育创造了良好环境;以科技服务业组织为重要载体,夯实产业创新能力支撑.同时,科技服务业对...  相似文献   

8.
基于科技竞争力3个方面的要素,分析了R&D产业对提升城市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意义。科技实力对R&D产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科技创新是R&D产业成长的内在驱动力,对R&D产业的成长起支撑作用;科技转化是R&D产业技术成果市场化、商品化的关键步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R&D产业的良性成长是促进城市科技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对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至关重要。最后,针对中国R&D产业成长实践,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面向新世纪发展我国先进制造技术的战略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进制造技术是面向21世纪的高新技术,是推动制造业升级创新的技术支撑。针对我国制造技术比较落后的现状,从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推动先进制造创新体系建设,搞好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与创新,大力发展高新制造技术及其产业,努力提高制造业全员科技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发展我国先进制造技术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灵魂,但创新人才资源的稀缺特性影响了科技创新的成功率和效率。人才共享是解决创新人才匮乏难题的有效途径,但容易引发创新成果归属、权益分配和无形资产流失等诸多问题,制约着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创新人才共享。通过分析传统人才共享模式的利弊,探求了适合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创新人才共享模式。并提出科学划分创新成果的归属、合理分配创新成果权益、强化共享人员保密义务等具体的完善建议,为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新人才共享、实现产业技术革新目标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1.
上海作为长三角城市群首位城市,积极利用首位城市的聚集与扩散效应,加快发展服务型经济,上海重视科技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积极抢占产业制高点、引领长三角科技创新,注重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产业整体优势,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壮大特色产业集群,不断强化产业对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作用,引领长三角地区融入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  相似文献   

12.
先进制造技术是面向21世纪的高新技术,是推动制造业升级创新的技术支撑。针对我国制造技术比较落后的现状,从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推动先进制造创新体系建设、搞好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与创新、大力发展高新制造技术及其产业、努力提高制造业全员科技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发展我国先进制造技术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2022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有力统筹教育、  相似文献   

14.
科技体制机制关系到协同创新主体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以及协同创新要素能否顺畅地进行集聚和合作,从而影响协同创新绩效。宁波创新资源基础薄弱,产业转型升级亟需依赖区域协同创新推动。在分析协同创新政府科技管理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协同创新科技体制机制框架设计,并从协同创新人才支撑、创新组织建设、科技服务平台支持、创新成果转化交易服务体系、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高技术产业科技能力是保障高技术产业持续创新的重要因素。通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发现我国高技术产业科技能力由3个要素构成。其中,科技创新资源投入及研发能力是影响高技术产业科技能力的最主要因素,对高技术产业科技能力的贡献最大,达51.041%;其次是科技创新转化和波及能力,再次是创新经济支撑能力,它们对高技术产业科技能力的贡献率分别为23.929%、16.163%。通过1996—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科技能力的综合得分发现,该能力呈现出持续提升的态势。 ?  相似文献   

16.
协同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设计——以宁波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体制机制关系到协同创新主体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以及协同创新要素能否顺畅地进行集聚和合作,从而影响协同创新绩效。宁波创新资源基础薄弱,产业转型升级亟需依赖区域协同创新推动。在分析协同创新政府科技管理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协同创新科技体制机制框架设计,并从协同创新人才支撑、创新组织建设、科技服务平台支持、创新成果转化交易服务体系、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赢得未来产业发展先机、抢占世界科技和产业竞争制高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立足本国优势领域、产业特色等,加大突破性技术和硬科技领域的研发投入、培育和吸引多层次人才、完善科技基础设施、强化科技和产业政策的作用。我国应该充分发挥体制优势,从提升科技研发水平、研发效能、研发投入、基础设施、人才培育等方面持续发力,积极推动未来技术和未来产业发展,抢占全球产业创新制高点。  相似文献   

18.
三峡库区地处长江咽喉地带,是我国极为重要的敏感生态经济区。三峡库区的战略地位决定了生态与经济必须同步建设、同时优化和协调发展。三峡库区生态与经济同步建设面临人地矛盾突出、财政困难和资金缺乏、科技创新和人才不足、地方政府的"经济人"行为、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难点。推进三峡库区生态与经济同步建设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发展兼具生态与经济的双功能产业,加大国家投入力度,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强化科技支撑与人才支持、完善库区综合统一的管理体制等。  相似文献   

19.
创新驱动战略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创新的基点和重点是科技创新,而创新驱动能力不仅包括科技创新能力,还应体现为驱动能力,即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创新能力。实证研究表明,包括山西省在内的全国各地区创新驱动能力与其创新投入、创新产出、教育、知识支撑及科技创新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2014年重点工作其中之一是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动力。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