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跨期选择、制度转型与居民消费行为的不确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宏观消费理论作为宏观经济分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进的历史进程自始至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逻辑主线:将不确定性引入消费函数,把消费理论从确定性分析框架推进到不确定性分析框架。不确定性作为转型经济中的一个基本特征,其不稳定的制度变迁环境,使得经济主体对未来的预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基于转型期的宏观制度背景,研究我国居民消费行为不确定性的微观机理,具有很强的分析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经济增长与经济转型的过程表现在居民消费上就是消费需求的升级演变.居民消费行为演变是消费升级、消费倾向变动和收入增长三者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在转型时期,居民消费的升级变化深刻影响着消费倾向的变动.实证分析表明,在各大消费项目中,医疗保健消费对消费倾向有很大的抑制作用.这对于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有效的社会保障政策对于促进消费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信贷约束可能导致消费对收入的可预测变化的过度敏感性.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的现实表现,证实了信贷约束对居民即期消费的潜在影响.本文运用现代消费理论分析了信贷约束对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的作用程度,从制度上探讨了这种作用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微观基础、不确定性与西方宏观消费理论的拓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消费理论作为宏观经济分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基础是演变为IS-LM分析框架核心的凯恩斯宏观消费理论和绝对收入假说。西方宏观消费理论的演进始终贯穿着两条鲜明的逻辑主线:一条是与整个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发展的潮流相吻合,即为宏观消费理论建立微观个体消费基础;另一条是把消费理论从确定性分析框架推进到不确定性分析框架,实现了从确定性分析到不确定性分析的拓展。不确定性作为转型经济中制度演进的一个基本特征,使得经济主体对未来的预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何基于转型期的宏观背景,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研究我国居民消费的基本特征和规律,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刺激消费是中国现行消费制度的基本点,也是转型过程中的重大变革。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逐步形成了刺激消费的政策。刺激消费政策的核心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提升居民消费倾向,确保经济持续增长,走出通货紧缩困境。围绕这些目标,主要采  相似文献   

6.
流动性约束、不确定性与中国居民消费   总被引:144,自引:8,他引:136  
本文运用中国 1 96 1— 1 998年间数据 ,通过测试罗伯特·霍尔 (RobertHall)的消费函数及其扩展模型 ,分析了流动性约束与不确定性在中国居民消费行为演变中所起的作用。实证研究表明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 ,中国居民消费行为在 2 0世纪80年代早期发生了结构性转变。流动性约束型消费者所占比重的上升以及不确定性的增大 ,造成了中国目前的低消费增长和内需不足。此外 ,我们还发现 ,流动性约束和不确定性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强化了两者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导致了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增长率的同时下降。  相似文献   

7.
社会公平、财政支农与农村消费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炜  孙永军  范辉 《财经科学》2010,(1):99-106
长期以来居民收入被认为是影响消费行为的最直接因素,但在中国这样一个转型国家中,体制性因素及政府行为往往会极大的影响居民消费行为。因此,针对当前存在的农村消费水平长期偏低问题,本文着重关注了经济体制进程中的社会不公平因素和政府财政支农行为对农村消费需求的影响,通过对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发现,以城乡收入差距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不公平明显抑制了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财政支农政策与行为很大程度上增进了农村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然而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的滞后经济增长模式,使得中国转型阶段面临两大核心挑战--退休冲击和国内消费不足。如何应对退休危机,提升居民消费,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中国“养老金双轨制”这一热点问题切入,选取了中国1998-2014年30个地区宏观面板数据分静态和动态两大部分对理论进行实证检验,重点分析企业和事业单位退休冲击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在居民总消费支出水平方面,企业单位退休冲击对其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冲击对其具有显著正向效应。居民消费结构方面,情况较为复杂。产生这些异质效应的主要原因在于退休双轨制造成的不平等差异和两类退休人群自身主观区别等。鉴于此,本文提出了释放并轨改革的消费效应,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居民消费预期,调整市场结构,推动老龄产业和银发市场的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中国式治理模式,从财政视角利用实证数据分析了中国失衡增长的内生机制。本文认为,中国失衡的增长结构与财政收支制度安排有关。在中国式治理模式下,1994年税改中确立的财政收入制度不仅挤压了居民消费能力,而且通过引致财政支出结构扭曲恶化了居民消费倾向。实现经济平衡增长,中国需要在现行体制框架内重构财政收支体系,通过建立以人为本的财政支出体系构筑居民有钱消费、敢于消费的制度环境,通过建立以人为主的财政收入制度构筑政府有效行政的激励结构和经济社会的内生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10.
受西方消费主义文化和传统社会习俗、习惯心态等非正式制度因素的影响,中国人的消费行为被嵌入经济体制转型的制度框架之中,呈现出独特的媒介化、符号化和夸示性等消费主义或消费文化特征,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张力中的消费主义悖论表现为经济结构对消费能力的抑制和居民消费水平的两极分化。在厘清资本扩张型消费模式与可持续型消费模式界限的前提下,通过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提高劳动者的消费能力、稳定消费倾向和支出预期,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形成消费能力与生产能力之间良性循环和相互协调,进而超越生产与消费二元对立经济增长框架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以生命周期假说为依据,通过引入人口年龄结构因素,构建了消费理论模型;利用2003~2011年的浙江省地市级面板数据,考察了少儿人口抚养比、老年人口抚养比与农村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少儿人口抚养比对农村居民消费呈显著的负向作用,少儿人口抚养比每增加1个单位,消费将平均减少0.044%;老年人口抚养比对农村居民消费呈显著的正向作用,老年人口抚养比每增加1个单位,消费将平均增加0.76%。当前浙江省少儿人口抚养比呈递减态势,而老年人口抚养比则呈递增态势,两者协同促进了农村居民的消费。  相似文献   

12.
张振  乔娟 《技术经济》2014,(2):77-82
利用问卷调研数据,对品牌信任对城乡消费者品牌猪肉消费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统计分析。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随机效用理论,对影响城乡消费者品牌猪肉购买行为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居民购买品牌猪肉的比例高于农村居民;随着品牌信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品牌猪肉;城乡消费者购买品牌猪肉的行为均受到年龄、受教育水平、猪肉价格、购买品牌猪肉的便利度、购买场所、对猪肉质量安全状况的关注程度及猪肉市场负面新闻等因素的影响;消费者购买品牌猪肉的影响因素存在城乡差异,其中对猪肉质量安全状况的关注程度和猪肉市场负面新闻仅对城市居民的品牌猪肉购买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诗娥  杨汝岱 《经济评论》2012,(1):76-84,107
经验观察发现,三十年来,我国省际城乡居民消费一直存在"经济发展越落后的地区,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越大"的现象。本文构建1978-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基于不同模型的计量检验结果表明这种现象的存在,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集体贫困"之后,这种现象在1980年代中期以后的二十年间显得尤为突出。而一些省份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开始下降,这是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本文还从社会发展、经济现状、政府行为、基础设施和对外贸易五个方面对影响省际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因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研究表明,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教育公平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有助于迈向理想的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4.
城乡分割、就业状况与主观幸福感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讨论了不同人群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并在对概率模型进行分解分析的基础上,对城乡之间以及城镇失业与就业居民之间的主观幸福感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文的结论发现,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高于城镇居民主要是由于预期的满足程度、收入变化预期、对生活状态改善的评价等差异所引起的;城镇失业与就业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差异则主要是由收入效应导致的。  相似文献   

15.
基于城乡比较的视角,利用调查数据,运用意愿调查法分析了城乡居民对水源地保护的支付意愿及其差异。研究结果显示:虽然农村居民的收入较低,但是农村居民对水源地保护的响应程度要高于城区居民,且农村居民对水源地保护的户均支付意愿也高于城区居民,但农村居民的总支付意愿比城区居民小;从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来看,城区居民与农村居民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即均表现为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对支付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年龄对支付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从拒绝支付的理由来看,绝大多数农村居民拒绝支付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没有能力支付,而超过半数的城区居民认为水源地保护是政府、自来水公司等其他主体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城乡居民消费行为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以预防性储蓄理论为突破口,将城乡居民消费行为放在同一个理论框架中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消费更为谨慎,对利率的变动相对不敏感,受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较大;但消费惯性和制度变迁因素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田亚平  李伯华  李吟  罗宇航  常昊 《经济地理》2011,31(10):1703-1709
根据2000-2009年湖南省统计数据,对湖南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进行了现状分析、因子分析和趋势分析。现状分析显示:湖南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在全国排位居中,在中部地区居高;长株潭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在全省绝对差距最大,相对差距最小;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绝对差距持续加大,相对差距增长近年趋缓。因子分析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区域城乡收入绝对差距影响最大,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对区域城乡收入相对差距影响最大;城乡居民收入、人均GDP、城市化水平、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和农业财政支出比例均与湖南城乡收入分配绝对差距动态变化呈显著的正相关性。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大于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照此下去,城乡收入差距还将继续扩大,只有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11%)略高于城镇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10%)发展时,湖南城乡收入相对差距才会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因此,控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关键就是要想尽办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这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持续增加的城乡居民高储蓄率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典型特征,正确分析这一现象有利于我国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本文应用1996—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劳动力转移率和城乡收入差距对城乡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率和城乡收入差距对城乡居民储蓄率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对农村储蓄率的影响尤为明显。引入劳动力转移率和城乡收入差距的交叉项可以发现,通过提高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农村居民获取的非农收入,能有效弥补城乡收入不平衡。劳动力转移规模和转移速度共同通过收入差距的缩小对农村储蓄率存在间接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2013年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CHIP),考察各类迁移对工资收入水平的影响。OLS及PSM估计结果均表明各类迁移有利于工资收入水平的提升;采用局部工具变量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发现本文的研究结论依然成立。分迁移范围来看,市外迁移的平均收入增长效应大于市内迁移的平均收入增长效应;分户籍类型来看,农村户籍迁移的平均收入增长效应大于城市户籍的平均收入增长效应。综合比较各种迁移类型的收入增长效应,由强至弱可以将其排列为:永久移民市外迁移、农村户籍市外迁移、本地居民市外迁移、城市户籍市外迁移、农村户籍市内迁移、城市户籍市内迁移、本地居民市内迁移、永久移民市内迁移。城市化的核心在于满足居民的自由迁移意愿,从本文的研究结论来看,鼓励就近城市化而妨碍人口跨区域流动的城市化模式尚未得到收入增长激励的支撑。在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及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应注重建立全国统一的要素市场,进一步完善城市的空间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20.
深圳市市政公园游客行为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深圳市市政公园免费对外开放,其优美的环境和完善的设施已成为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文章对市政公园游客的结构、游园目的、交通方式、逗留时间、游园频率、消费情况及游客对公园清洁生产活动进行了具体调查和分析,得出了游客游园的基本资料及游客对深圳市政公园管理的认可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深圳市市政公园建设与管理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