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研究目的:研究青岛市1997—2008年间不同经济增长阶段农地非农化特征,探讨影响农地非农化因素的差异性,估算农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及对产业结构变动的作用。研究方法:采取实证研究,运用对比分析,建立灰色关联模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结果:(1)青岛市农地非农化过程具有显著阶段性特征;(2)建设用地增加与相关经济社会数据关联度普遍不高,且极差较小;(3)建设用地增量对二三产业增加值贡献率远低于固定资产投资;(4)农地非农化趋势具有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研究结论: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空间约束力,加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对农地非农化的引导,合理把握农地非农化节奏,加大农转用批后监管力度,盘活存量和批而未供土地,避免农地的过度非农化。  相似文献   

2.
城乡土地市场二元分割和非对称的土地权利架构塑造了非均衡的土地利益分配机制,模糊产权制度环境使地方政府成为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土地的实际最终剩余控制者和索取者。各利益主体围绕争夺土地增值收益和外部利润的博弈推动着农地非农化模式的变迁,从征地出让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地非农化模式变迁中内嵌着一个土地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向农民(集体)转移的核心逻辑。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验证土地市场发育对农地非农化的作用方向,估算其对农地非农化的作用。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面板数据模型相结合。研究结果:(1)全国土地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90%以上省份处于转型期土地市场经济阶段;(2)土地市场发育与农地非农化之间呈负相关关系;(3)1999 — 2005年,全国因土地市场发育而得到抑制的农地转为建设用地数量为25624.79 hm2,占农地转为建设用地总量的1.76%,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对于农地非农化的抑制作用还不高。研究结论:缓解农地保护压力的制度供给和政策调整可从两方面开展:(1)提高拍卖出让方式比例,出让方式由低市场化方式向高市场化方式转变,提高土地市场化水平;(2)加强土地市场法规建设、规范土地市场,促进土地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中国的现实背景界定了土地“非农化”、劳动力“非农化”以及土地与劳动力“非农化”协同发展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土地与劳动力“非农化”面临的核心问题,即土地过速“非农化”与劳动力职业“非农化”滞后情况并存,对协调发展水平较高的几种典型模式如浙江模式、咸嘉模式、南海模式、厦门“金包银”模式和三联模式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人口城镇化与农地非农化的因果关系——以湖北省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人口城镇化与农地非农化的因果关系.研究方法: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结果:(1)人口城镇化与农地非农化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并具有协整关系;(2)人13城镇化与农地非农化之间存在从农地非农化到人口城镇化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而从人口城镇化到农地非农化的Granger因果关系并不显著;(3)人口城镇化关于农地非农化的弹性为0.53,即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每变动1%,人口城镇化将变动约0.53%.研究结论:研究区城镇化方式为先土地非农化再带动人口城镇化,土地非农化作为人口城镇化的引擎在推进城镇化速度方面非常明显.是一种粗放、摊大饼式的土地高消耗、人口低吸收的城镇化方式.因此,必须建立城镇集约化指数控制农地非农化速度和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以协调人口城镇化与农地非农化的关系,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基于可持续发展资源配置公平原则探讨农地非农化配置中的收益分配问题。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农地非农化配置中,不同区域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土地收益分配上存在不公平现象。研究结论:在农地非农化配置中拟通过村级留地制度、提高建设用地指标最低交易价和税收等方式,实现土地收益的公平分配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定量评价征收和出让土地中的政府干预对土地资源从农业用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的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方法:建立包含征收、一级出让和二级转让的多市场均衡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1999—2005年征收和出让土地中的政府干预造成江西省鹰潭市农地资源被城市建设用地过度占用达183.48 hm2,占总非农化面积的33.73%。研究结论:征收和出让土地中的政府干预造成农地过度非农化,致使农村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8.
崔凯  冯献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10):55-63
研究目的:揭示土地市场化对于农地非农化的影响并对其作用区间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采用综合指标评价和门槛效应模型,在确定土地市场化水平基础上,分不同区域和出让区间考察土地市场化对于农地非农化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1)土地市场化水平对于农地非农化的影响是分区间性的,到达一定门槛值后,会产生较为显著的负向影响;(2)不同城镇化水平地区在出让价格提高过程中,都经历土地市场化对于农地非农化的正向作用区间;(3)"高价位陷阱"反映了较高出让价格区间下,土地市场化对于农地非农化产生促进,而导致过度非农化的情况。研究结论:通过市场化的作用减少农地过度非农化,需把握土地出让价格的上涨和作用区间,合理有效利用市场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9.
新增建设用地指令性配额管理的市场取向改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通过案例分析,揭示改进农地非农化开发指令性配额管理体制的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在中国农地非农化开发中,地方政府是第一顺序的土地开发者,中央以新增建设用地配额的形式统筹分配土地开发权,这一指令性配额管理体制与土地公有制以及当前所处的转型发展阶段总体上是适应的,但这一体制的“刚性”也引发了很多矛盾。改进指令性配额管理的可能路径是实行新增建设用地配额与其耕地保有量挂钩,构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市场对配额进行调剂。研究结论:沿着可转让配额方向推动农地非农化开发的指令性配额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与市场机制有效衔接和协调的一个可选路径。  相似文献   

10.
张飞  孔伟 《农村经济》2008,(5):27-30
在一般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在农地非农化中的职能主要弥补农地非农化中的"市场失灵".而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农地非农化中的政府取能并不是弥补"市场失灵",而是低成本地为经济建设提供用地;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又增加了"培育土地市场"和"弥补农地非农化中的市场失灵"两项职能.而这相互矛盾的三种政府职能,正是目前我国农地非农化中许多问题的根源.困此,要解决农地非农化中的问题,必须重构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11.
对水资源"农转非"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我国的水资源"农转非"现象日益凸显并具有"多赢"的社会经济效应,既能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又能推动农业节水和工业发展。水资源"农转非"的潜在负效应是"如果转换失控,可能会损害农业和农民的用水权益"。为防止"转换失控",应认真地考虑对农业和农民的补偿及对水资源"农转非"现象的调控和管理。补偿的形式可以是价格补偿、节水投资补偿或新水源补偿;调控管理的重点应该是水资源转移的数量调控和程序调控等。  相似文献   

12.
Agricultural shares of output and employment in thirteen Pacific basin countries are analyzed with reference to a global baseline for 1980. Per-capita output parity ratios are lower in the ASEAN, ANICs, and Japan as compared to their trading partners in North America and Oceania. Wide differences in land-labor ratios influence the direction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economies of scale, and dynamic comparative advantage. Differential changes in the partial productivities of land and labor between the high and middle income economies suggest that there has been a narrowing of the gap in land productivities and a widening of the gap in labor productivities across the Pacific. The implication is that there has been a regressive international impact on wages for farm labor. Further, since agriculture's share of land resources does not tend to fall as fast as its share of output and labor, increasing structural imbalance in terms of differential land rents to agriculture vis-à-vis non-agriculture results in greater adjustment pressures on the property and derived institutional systems that control natural resource allocation decisions. Th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heavy adjustment burdens that agriculture and developing economies have been bearing as a result of expanding trade and capital flows, and the need to focus more attention on the structure, functioning, and performance of the different institutional systems that control resource allocation decisions in these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收入差距与耕地非农化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计量经济分析。研究结果:收入差距会影响耕地非农化进程,(1)收入差距扩大会加速耕地非农化,并且收入差距越大,这种影响效果就会越恶劣;(2)收入差距因素还会通过作用经济增长,促使经济发展对耕地非农化需求加强。研究结论:收入差距使耕地库兹涅茨曲线转折阈值提高,且滞后到达。因此,以社会整体福利提高为目的,协调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才有利于耕地保护。  相似文献   

14.
农村宅基地置换改革成效分析——以嘉兴市姚庄镇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高速增长使得土地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各地频出的强拆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中国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对土地的刚性需求;而农村土地的粗放利用,使得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没有达到最优。以此为背景,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姚庄镇的改革成效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发现宅基地置换改革对农民的户籍制度、非农收入、医疗保障等方面取得较好成效;简要探讨了在农村宅基地置换改革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以规模经济理论为基础,基于陕西省和山东省6个县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农地规模经营对地理标志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农地规模经营政策对地理标志农业发展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地标准化生产存在中介效应;(2)农户扩大农地经营面积意愿越强、延长农地流转期限意愿越强、低效农地转出意愿越强、劳动力转移意愿越强,越有利于地理标志农业发展;(3)政府农地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越大、农户对农地政策越了解、农业机械和技术劳动力投入力度越大、化肥和农药减量投入越有效,越有利于地理标志农业发展。研究结论:应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使其成为地理标志农业建设的核心力量,实现农地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There exist problems of land abandonment and low-efficiency land use when China is undergoing active rural-urban migration. Whether increasing land scale can attract more labor engaged in land use is important to increase land-use efficiency and relieve labor shortage in agriculture. This paper uses data from the 2015 China Household Finance Survey to ass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renting-in and labor input in agricul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land renting-in increases labor input in agriculture. With higher land rents and profit motives, more labor in lessees’ households will be engaged in agriculture. Further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no difference in labor input in agriculture between lessees transacting with acquaintances and those transacting with non-acquaintances for the increasing marketization of land rentals between acquaintances in today’s China. Our analysis implies that developing land rental markets and promoting the marketization of land rentals are important approaches to land use sustainability and relieving labor shortage in agriculture, which has great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countries with rapid rural-urban migration and abandoned arable land.  相似文献   

17.
根据黑龙江省西部沙地农业在我国农业经济中的地位,具体分析了泰来县沙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抑制因子;针对这些障碍因素,提出了现阶段实现沙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及具体建议:探索治沙模式,改善生态环境;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特色农业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生态农业为指导思想,大力推广和发展可持续农业;合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发展,兴安县的耕地在日益减少.为研究该县耕地变化的人文驱动力,控制耕地进一步减少,以兴安县1996-2004 年耕地及相关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依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SPSS11.0统计软件定量分析了该县耕地变化的人文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城镇化是影响该县耕地变化的主要人文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利用规划学30年发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系统总结、研究中国土地利用规划学产生以来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重要成果,提出中国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土地利用规划学学科建设重点问题及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规划学经历了关注全域农地合理利用、以加强耕地保护为关键、以完善土地用途管制为核心的3个演进阶段;土地利用规划理论方法、土地利用规划评价技术、土地利用规划信息技术、土地利用规划协调方法是土地利用规划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研究结论:未来应进一步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方法、推动由"土地用途管制"向"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发展、关注土地利用规划评价体系和方法的系统化和实用化、推进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的空间规划体系创新。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用土地使用中存在一些生存问题,农用土地规划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只有将农用土地规划提高到法律的高度。以法律作为农用土地管理宏观调控的手段。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农用土地规划的目的。《农用土地规划法》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制订它必须从科学角度出发。并应遵循4项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