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都是宏观经济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通常情况下,GDP的增长与就业增长是正向相关的,经济增长是充分就业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文章以辽宁省为例,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相关性。通过分析得出辽宁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违背了"奥肯定律",并考察经济增长没有创造就业增长的原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2.
就业弹性描述的是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即经济增长1%所带来的就业增长率(或失业下降率)。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通常是一致的(萧条期间的两者负增长可看作是一种反证),奥肯定律是这一规律的理论概括,根据该定律,当GDP没有达到“潜在的产出额”时,经济增长率每上升1%,失业率下降0.5%。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及其形成机理   总被引:105,自引:0,他引:105  
一、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 按照西方经济理论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一国或地区的GDP增长是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加等因素长期作用的结  相似文献   

4.
张岩 《生产力研究》2013,(12):90-92
我国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长,就业增长反过来也带动经济增长。然而,我国经济在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同时就业压力有增无减。文章通过对不同指标进行比较和实证研究,在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不一致的原因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了增加就业和降低失业率,必须保持快速、稳定的经济增长。但高速GDP增长能否创造出多的就业机会,则取决于经济增长方式、产业区域布局等因素。通过对GDP就业弹性的分析、产业产值弹性比较,并从资源禀赋情况和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来看,云南省在保证一定经济增长率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措施扩大就业弹性水平,选择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政策才是实现就业增长目标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30年多年来,河北省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幅达10.4%,然而就业增长远远滞后于GDP增长.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河北省1982~2011年就业与经济增长相关数据,运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检验方法,实证测算出河北省就业与经济增长具备长期稳定的关系,即就业促进了经济增长,然而经济增长并没有相应带动就业的提升.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作为河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的资本深化和技术进步并没有拉动就业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增速较快,但在GDP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就业率并没有保持相应的同步增长.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长的过分偏好和对就业问题的相对忽视.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作用,以实现经济与就业的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非一致性的制度解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对就业产生多大的拉动力,反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就业增长产生了挤出作用,体现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导致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过分偏重GDP、没有建立完善的现代产权制度、劳动力市场制度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滞后和教育结构失衡等。要实现经济和就业同步增长,就要树立科学发展观,需要对以上相关制度进行改革和调整。  相似文献   

9.
为了预测2004年就业总增长量和非农就业增长量,就必须知道2003年就业总人口、非农就业总人口和GDP就业弹性系数等指数,并通过对2004年GDP增长率可能出现情况的预测来测算2004年的就业总增长量和非农就业增长量。本文对就业量的时间数列、就业回归模型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预测未来就业岗位新增量。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虽依靠经济扩张拉动就业增长,但是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却在逐渐降低,经济增长不再是解决就业增长的充分条件了。本文从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出发,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作了阐释,并对促进我国就业增长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经济增长与非农就业以及经济增长与各产业就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而回答了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通过经济增长是否能够促进就业、促进就业的有效程序为多大、如何提高经济增长在促进就业方面的持续有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城镇化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泓  崔开昌 《生产力研究》2012,(3):132-133,197
文章运用协整理论、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验证了安徽省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城镇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安徽省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城镇化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之间存在单项因果关系,城镇化和就业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证实了安徽省城镇化和就业增长的相互促进作用,经济增长短期内对就业增长具有较为有力的促进作用。安徽省要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为抓手,促进和扩大就业增长。  相似文献   

13.
胡智  雷佳 《经济学动态》2007,(10):60-6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就业的增长率却在不断下降,增长与就业背离的原因何在?本文认为,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一致的原因在于这一阶段的产业结构变化:第一产业排挤出大量劳动力,持续发展的第二产业就业容量未能相应增长,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因此,要缓解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就要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加大对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部门的投入,从而实现经济与就业的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14.
通过构建GDP对就业影响测度模型及反映就业弹性变化趋势的“动态模型”,揭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内在关系,提出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就业增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一致性的制度解释及制度安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一致性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经验,而我国在制度转型中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出现了不一致或就业弹性偏低的现象,本文从制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政府政绩评价制度、收入分配制度、产权制度和人力资本制度等问题作出新的安排。  相似文献   

16.
黄安余 《经济师》2007,(11):7-8
改革以来,中国就业弹性系数逐步下降,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降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政府应当选择就业优先的增长方式,对技术进步与结构调整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以福建省就业增长方式探索为契机,研究福建省的经济增长与就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的关系,最后给出促进福建省就业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8.
绍兴GDP增长率、就业增长率和就业弹性变化趋势基本上一致,三次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同。1994--2006年,第一产业的平均就业弹性为-0.77,第二产业为0.21,第三产业为0.26。绍兴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变动的特点与绍兴集群经济发达的特点密切相关。绍兴集群经济演进及就业结构变动趋势对扩大就业的启示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把青年劳动力作为就业和创业扶助的瞄准点;保持灵活的就业渠道,弥补经济增速下滑的失业损失;发挥政府职能,降低自然失业率。  相似文献   

19.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25年来,我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长率超过了9%,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虽然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是由于人口与劳动力增长较快、经济结构失衡状况不断恶化,我国的失业压力却有增无减,经济增长始终是在巨大的失业压力下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经济增长中就业效应不足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率,但近年来就业弹性不断下降,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不足问题日益显现。其中,经济结构失衡是就业效应不足的重要诱因。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就业效应不足既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也会导致大量的社会无业人口,对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力促进就业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