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土地储备制度作为国有土地资源配置体制的创新应运而生,它重塑了我国长期沿用的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土地配置方式,确立了土地市场的配置秩序,形成了政府对一级土地市场的垄断,改变了土地市场乃至整个房地产市场的秩序。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充分发挥土地储备制度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机制,是稳定当前房地产价格的有效着力点。  相似文献   

2.
土地储备制度实施以后,对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土地储备制度的基本内涵,通过剖析土地储备制度对土地供应的影响,进而分析出对房地产市场和房价的影响。尽管从长远看来土地储备制度的实行利大于弊,但由于目前实际情况的限制,这种影响有一定程度的负面效果。文章最后提出了几项改革建议,只有土地储备制度更加完善,市场上才能出现公正公平的房价。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晓霏 《经济论坛》2009,(10):59-60
土地储备制度是各国政府高效控制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一种常用手段,在我国目前属于一种新的政府管理与控制房地产行业与市场的手段。在实践过程中,土地储备政策确实为地方政府解决房地产市场出现的问题做出了一些贡献,但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本文从土地储备制度的原理入手,分析了土地储备对土地和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并对如何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4.
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重要手段的土地储备制度与房地产市场具有紧密的关系,但是,该制度是否是引起城市房价上涨的主因,这就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今后的发展与完善。因此探讨和研究土地储备制度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与地价上涨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对于规范土地市场、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增加政府土地收益起了积极推进作用。但土地储备制度的实施又伴随着土地价格快速上涨,致使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碰到重重阻力。但是,应该辩证地看待土地储备制度对土地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影响,地价上涨既有其合理的成分,又有不合理的成分,不能笼统地将地价上涨归咎于土地储备制度的实施。各级政府应该在整顿土地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土地储备制度。  相似文献   

6.
杨琳 《技术经济》2012,31(2):75-79
深入分析了土地储备过程中政府、土地储备机构以及房地产开发商三方的博弈过程,提出了基于信息博弈模型的城市土地储备经济分析方法。采用完全信息博弈模型和不完全信息博弈模型,分析了城市土地储备过程中参与者的角色类型及其经济关系,得到了土地储备过程中土地市场的政策定位。提出必须明确政府职能和土地储备机构的角色定位、明确土地的权属、合理分配土地收益、理顺利益分配关系。  相似文献   

7.
土地储备制度是政府为提高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由土地储备经营机构(土地储备中心)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通过征用、收购、置换、转制、收回等方式,从分散的土地使用者手中,把土地集中起来,并由土地储备中心进行土地开发后,将土地储备起来,再根据城市规划和城市土地出让年度计划,有计划地将土地投入市场,以满足各类建设用地需求,合理调控土地市场供求关系的管理制度。建立土地储备制度,是政府加强城市土地管理,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保持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增加财政收入的有效途径。由于土地储备中心…  相似文献   

8.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城市建设和发展最宝贵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财富,通过实施土地储备调控、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土地、调整土地资源供应等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地方政府或机构土地储备合理调控土地市场,同时带来土地储备融资风险,本文主要探讨了有关融资风险现状和如何防范土地储备融资风险,对相关行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土地储备与城市土地市场运行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城市土地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市场力量薄弱是最基本的问题。作者认为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政府失灵甚于市场失灵。土地储备制度是促进土地市场正常发育,并能克服市场失灵的有效制度供给。通过土地储备制度,提高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强化土地管理职能,加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促进旧城改造与显化城市土地资产价值。文章就功能定位、储备量、资金来源等土地储备运作的难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土地储备,是指由城市政府委托土地储备机构,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储备规划,依法征收、收回、收购土地,在完成了房屋的拆迁、土地的平整等一系列前期开发工作后予以存储,然后再根据土地市场需求状况和计划供应出让土地的行为。土地储备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城市土地配置机制和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对于完善土地市场的管理和控制,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推进存量土地的盘活和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落实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使得集群政策开始成为各地区地方政府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成长的重要政策工具。来自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实践中的大量证据表明,政府政策正在成为各地产业集群培育或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将总结美国、意大利等国家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政策经验,提炼国外先进地区政府运用产业集群的政策启示,为我国地方政府推动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当老年产业受制于市场的不成熟、不完善而无法顺利形成良性互动式发展趋势时,由政府介入解开市场与企业间的“死结”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政府应针对不同性质的领域采取不同的对策。对老年产业竞争性领域的政府对策和非竞争性领域的政府对策问题作了分类研究,并着重对老年产业竞争性领域提出了发展思路和可以采取的具体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政府与市场的划分,取决于人类生活所同时面临的两种不同性质的风险。损失风险属于公共风险,归政府治理;机会风险属于私人风险,归市场治理。市场经济就是风险经济。市场机制就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市场主体自主地将自己的产权与他人进行交换的风险机制。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就是向市场注入风险机制,解决制度环境、市场主体、产权制度、行政垄断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鸣 《经济问题》2004,(5):12-14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关键在于这种代价能不能承受,值不值得承受。经济学与公共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即使是一些看起来与经济问题无关的公共政策,如果细心分析总是可以发现其中的经济学逻辑。这一逻辑告诉我们,公共政策是通过比较其成本和收益而产生的,公共政策存在的理由在于它的社会成本小于以市场和企业自行解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产权可进入市场流通,实行土地资产经营,对此人们已没有疑问。但土地是否有价值(劳动价值),如何确定土地价值与价格,在认识上大相径庭,由此产生种种不同的土地价值观。深入研究土地价值问题,不仅对研究地租地价理论十分必要,而且对研究土地产权流转、土地市场的管理、土地金融等等土地经济问题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三种不同的土地价值观 对于土地价值这样一个基础理论问题,理论界有所谓无价值论、全价值论和土地价值二元论三种分  相似文献   

16.
论公私法划分与市场体制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而法治社会的建立和法制的完善则是一个在政府积极推进,社会与国家博弈以及社会交易等各种因素合力推进中逐步发展的制度演进过程。本文从比较西方公私法的划分以及在实践中的作用的角度,从法理学层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基础和制度安排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会计工作与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是企业搞好经济管理工作的立足点。论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以及单位负责人在本环节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于2011年1月正式开通的昆明一丽江铁路(以下简称昆一丽铁路),一方面大大改善了丽江旅游业的可进入性,另一方面则大大减少了前往丽江旅游者的费用开支,从而促进了丽江旅游业进一步的繁荣发展。从旅游者的视角,就昆一丽铁路的开通对旅游者前往丽江旅游盼决策以及在丽江旅游经历产生的影响做出评价,旨在评价这一可进入性的增加对前往丽江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及旅游经历的影响。另外,还验证了火车旅行对旅游者选择丽江作为其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深入探究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并对转型的中国经济以有益的启示,在自由与制度辨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金融自由化的本质是自由与制度结合的理论观点。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提出金融危机是“错误金融自由化”的假说,并以理论和实际数据验证这个假说。验证的结论是,此次源于美国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错误金融自由化的结果,而非金融自由化制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蒋年云 《开放时代》2002,25(6):85-90
确立国有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不能单纯地注重在所有制的性质上,而应立足于财产的占有方式。由国有企业产权运动历史发展的四个特征规定,在再生产的过程中,其本身必然地会发生财产主体的背离。国有企业利益主体二重化是国有产权的异化,同时二重化的利益主体又是统一的,并对代表全民的国家利益主体进一步地规定。国有企业利益主体二重性跟马克思提出的“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预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