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巨量的工程,搞好了,对拉动中国内需,让中国再继续稳定增长20年问题不大。更重要的是,中国城镇化的路走好走对了,对世界未来的发展意义更大。因为欧美国家过去的城镇化,大部分是在拥有先天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目前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不但城镇化比率低,拥有的自然资源更低。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巨量体型国家,更是一个人均资源贫国。中国城镇化首先表现为巨量体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都拥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是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要素存在着自身的缺陷,进而影响着城镇化的进程。本文从探讨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入手,深入研究如何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了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农村劳动作用的有效途径,以期对实践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对于规划的重要意义,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说。中国城镇化是在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进的,徐绍史认为,这决定了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  相似文献   

4.
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可以不断发展下去,如何在旅游资源充足且丰富的地区,开展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工作,一直是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问题,"新型城镇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这表示以后城镇化发展要进行转型,努力找出能够帮助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区实现新型城镇化的方法,以此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争取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则是土地问题。实现土地资源有效整合的关键就是将农村土地流转起来,达到城乡统筹的目的,进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本文基于新型城镇化的新视野,通过分析土地流转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应对土地流转问题的对策措施,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的城镇化关乎中原经济区乃至中国城镇化进程。面对城镇化水平低、"三农"问题突出和经济基础较差等问题,探索一条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子意义重大。实践表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也是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和途径。总结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四种模式,分析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措施,对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未来城镇化的主战场将转向中小城市和重点小城镇,小城镇发展是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内在要求,相对于大城市,小城镇不仅缺少资金,更缺少吸引资金可持续进入的体制机制。开发性金融在目标、功能、效率、手段等方面更能够与中国城镇化发展相适应,通过科学规划、搭建小城镇投融资平台、整合多方资源、创新多元投融资主体等模式破解小城镇发展的资金及体制瓶颈,为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发挥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需要巨量的资金投入,地方政府必须创新城镇化建设投融资机制才能更好地支持城镇化进程。本文从河南省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如何完善投融资机制,以增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相互协调与合作。要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要以新型工业化作为夯实城镇化建设的基础;注重城镇发展的品质;大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使新型城镇天更蓝、水更清、地更净、景更美;还要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以多规合一为引领主,建立多规融合信息平台,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实现工业化以及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有效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方式。当前,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相关措施的实施,道路拥堵、土地资源稀缺等问题越发明显。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对我国土地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我国紧缺的土地资源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在此背景下,如何采取更有效的土地利用与管理措施,如何充分利用我国土地资源市场的配置作用,成为提升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关键。围绕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展开讨论,分析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发展进程受到人口、土地、资金、资源与环境等因素制约,因此,应采取大力提升农村教育水平,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等措施,以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2.
农村城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必经阶段。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进程,新型城镇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新型城镇化在为社会资源供应结构提供优化契机的同时,又向教育资源配置提出资源结构均衡的要求。均衡配置城乡中小学的教育资源,紧迫任务主要有二:一是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步伐,夯实资源均衡配置的经济基础;二是拓宽乡村教师的来源渠道,改进乡村教师的供应结构,为乡村学校的发展提供师资保障。  相似文献   

13.
2012年肇源农场城镇化率实现了100%,标志着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新型城镇化这一背景下,农场城镇化要看其综合水平,因此本篇文章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发展、生活质量和资源环境等五个方面构建了肇源农场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测度体系,并利用改进熵值法对农场城镇化综合水平进行测算分析,数据显示肇源农场城镇化建设中资源环境质量发展水平较低,其次是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质量,因此农场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注重保护资源环境,建设绿色城镇体系;增加居民的经济收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城镇化建设快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已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升城镇化效率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文章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并参考相关研究成果,构建城镇化效率指标体系对安徽省新型城镇化效率进行测度,运用DEA-Malmquist和DEA-BCC模型揭示16个地级市近10年新型城镇化效率的演变过程和空间差异,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安徽省新型城镇化效率呈现逐步提升的趋势;新型城镇化效率中部高、南北低,区域差异明显;人口因素、产业结构、城镇规模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是新型城镇化效率提升的主要影响因素;技术进步是安徽省新型城镇化效率空间差异的重要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解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水平,构建指标评价体系,研究了山东省17个地级市人口、土地、经济、社会、环境及综合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布特征,以期为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评估、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保证各市均衡发展、提升市民生活质量提供借鉴。[方法]该文利用熵值法计算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各评价指标权重,运用Arc-GIS12.0软件对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整体呈现出"东北和西南高、西北和东南低"的特点。其中,经济城镇化表现为"东北、西南和中部城市突出、西北和东南城市发展较落后"的特点,与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特征相吻合;社会城镇化表现出中部、西南高,西北、东南低的特点;土地城镇化体现出以莱芜为最高值中心,以青岛、潍坊、淄博、济宁为第二高值的倒"C"型特点;人口城镇化则以济南为最高值,以菏泽、济宁、淄博、潍坊、青岛为第二高值;环境城镇化表现出"沿海城市高、中部城市低"的特征。[结论]山东省市域之间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且经济在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起着直接决定性作用。山东省在统筹全省新型城镇化平衡发展过程中,注重当地经济建设是根本。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是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宏观规划,在城镇发展过程中,建立健全城镇化格局具有现实与理论双重意义。文章以吉林省28个城市的空间布局为切入点,利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吉林省的区域条件、城镇化布局、城镇化发展特点、城镇化空间现状进行研究,探索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布局的发展策略。研究发现,目前吉林省新型城镇依托各自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主要呈现出工贸型、边贸性、农牧型、资源型城镇类型,体现出城镇以交通干线为依托、集群性、大城镇带动小城镇发展等特点,并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新阶段;但仍然存在城市发展差异化明显、小城镇规模不足等问题。对此,应构建政策与资金双向动力系统,整合基础设施优势与区位优势资源,通过构建联动型产业格局推动新型城镇的集约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状况与资源配置同广大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以人为本"核心理念落实的关键。本文在相关理论研究基础上,采用2007—2014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差分广义矩估计(DIF-GMM)动态面板模型,研究了农村金融机构城乡资源配置失衡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金融机构规模的提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农村金融机构对城乡金融资源的配置存在失衡前提下,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的提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抑制作用;随着金融规模的提升,金融机构会重新配置资源,最终金融效率的提升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正>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中共中央、国务院刚刚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全面实施好《规划》,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城乡融合中的耦合协调: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测算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分析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性,为促进城乡融合、识别城乡发展战略的薄弱点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方法 文章基于城乡融合视角,构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结果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存在明显的区域特征,其中,菏泽、聊城等地为城乡发展的“低洼地带”;在样本期间内,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度轻微下降,城乡政策处于不断调整之中;协调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城乡之间具有较好的融合发展态势;菏泽、聊城等边缘地市存在明显的“低耦合度—低协调度”特征,城乡发展关系需进一步优化。结论 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应摒弃粗放型发展模式,结合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制定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标准差修正G1组合赋权法,基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确定的新型城镇化指标,利用2008—2013年截面数据从城镇化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四个方面定量测度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数并对2016—2018年进行预测。根据测度结果,结合人的全面发展状况,对新型城镇化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联性、协调性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提升明显、增幅平稳,具有线性增长特征,未来三年发展指数将持续走高但增速有所放缓;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能够显著影响人的全面发展,二者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新型城镇化与人的全面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反映出我国现行城镇化决策能够有效促进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