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周洋 《大众商务》2010,(12):327-327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变革和人口转变,人口生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而言,由于种种原因,人口结构、人口素质等人口生态问题更加的突出。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变革和人口转变,人口生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而言,由于种种原因,人口结构、人口素质等人口生态问题更加的突出.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的困境及潜在的风险主要有:人口规模过大与资源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失衡,严重困扰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人口数量与质量的失衡,严重影响到社会的文明与和谐和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人口结构性失衡,制约着社会和谐和发展;人口空间分布的失衡,制约着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降低人口发展风险,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的路径选择主要有:树立全面科学的人口理念,增强人口风险意识;开启中国人口均衡型社会发展的行动方案,构建人口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坚持以人为本,调整人口政策,适时引导人口均衡发展;采取综合治理,重点解决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城市人口相比,农村人口转变存在大约20年的滞后,中国人口问题的主要方面仍然是农村人口问题。本文从社会制度变革、经济转轨、社会生育观念等几个方面对造成农村人口问题的深层次社会根源、经济根源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经济体制转轨与刘易斯转折点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文章以人口转变为主线,提出中国社会经济已跨越了第一个刘易斯转折点,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结构转型、人口转变、体制转轨等结构性问题相互重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文章认为,解决中国社会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加快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向一元结构转换,其根本途径在于全面推进中国社会经济的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化进程中,流入城市的非农人口成为城市流动人口的核心,由农村流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已成为当今中国的最大规模的生存性需要的人口流动,还包括结构分化的经济性迁移.关注城市中的非农人口问题,不仅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更需要进行导入的方式设计和导入对象的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带来了大量的人口转移,利用托达罗模型可以分析乡——城人口转移的原因。同时,从中可以看到这种人口转移所带来的六个社会影响,即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城乡收入差别;改变了城乡人口结构,延缓了城市人口的老龄化;推动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使生产力要素得以在城乡之间优化配置;时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城市的社会治安带来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运用社会生态学、经济伦理学和人口经济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揭示了人口环境系统的特征、动因及其容量,描述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和环境对人口的威胁,预测了全球与中国面临的人口环境挑战.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我国的人口结构中老龄化加剧、人口红利减少、在家庭结构中正演变为"倒金字塔"结构,实行"单独二孩"政策,对解决现阶段我国存在的人口和社会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人口均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人口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而人口自身的均衡则是实现人口长期均衡的前提。通过人口预测参数设计分别模拟“现状”“由现状逐步调整到理想状态”及“理想状态”三种方案,对中国人口的中长期发展态势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口生产自身的惯性作用,中国人口在中期(2050年以前)的基本发展态势基本不会受到人口政策或其他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但从长期(2050—2100年)来看,尽早实现总和生育率达到世代更替水平会极大地缓解长期的人口结构压力,尤其是超老龄化压力。要实现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由“单独二孩”向“全面二孩”过渡的人口发展规划应尽早纳入顶层设计,同时积极应对人口超老龄化的相关政策也应纳入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1.
贫困问题在中国既是一个历史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贫困人口集中在西部既有自然条件恶劣、长期"二元经济"结构的原因,也有西部贫困文化和人口增长过快、文化素质过低的原因.这些原因造就了西部贫困人口的能力贫困,致使他们长期处于贫困的再生产状态.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我国政府把消除贫困作为一个长期的社会目标,尤其在西部.可通过西部经济增长,加快城镇化建设,改变观念、强化教育等方式帮助贫困人口走出贫困,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数量问题和人口结构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增长趋势以及两次人口波动情况后,从虚拟变量的角度,考察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对我国人口的影响,结果表明计划生育政策大大减缓了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对控制人口形势发挥了显著作用。在此基础上,运用组合模型,一方面克服了自相关性,更重要的是,利用组合模型在预测方面的优势,对未来五年我国人口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2014年,我国人口将突破14亿,2015年,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4.2684亿。  相似文献   

13.
目前,人口大规模跨地区流动是我国大城市人口膨胀的主要推动因素。利用城市市辖区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估计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人口规模,结果表明市辖区人口规模在20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62个;以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为例分析非市场手段调控人口规模的效果及其成本,结果表明以地方政府行政手段为主的城市人口规模调控短期内效果明显,但一旦放松调控,城市人口在短期内即迅速回复到其应有的状态;对日本的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和增长演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导致人口在不同地区和城市流动的关键因素;对广东省各地级市人口演变进行估计分析,结果表明人口由珠三角核心城市流向外围城市主要是伴随着产业转移的人口回流。在市场经济框架下,不能主要以行政手段控制大城市人口增长,而应主要采用市场手段来调控城市人口结构,如产业升级与转移。  相似文献   

14.
人口流动改变了创新资源的空间配置,会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创新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创新能力的空间相关性则导致人口流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具有空间效应。采用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7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普通面板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表明:人口流入会促进本地创新,而人口流出会抑制本地创新;本地和邻近地区的人口净流入均有利于创新能力提升,人口流动影响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口流动促进人口净流入地的创新能力并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但会抑制人口净流出地的创新能力并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劳动力人口流入正向影响创新能力并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老年人口流入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及空间效应不显著,但老年人口流入达到一定规模后有利于创新能力提升;人口流动对人口规模较大城市和距离中心城市较近城市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较强,不同的城市群也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因此,应采取差别化的人口流动引导政策,充分挖掘各年龄段流动人口的潜力,有效促进各地区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结合中日两国的人口特征数据,实证研究了中日两国老龄化过程的差异、老龄化对两国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以及政府应对老龄化的政策。研究发现日本老龄化比中国提前约20年到达,在未来持续老龄化的作用下两国人口特征会趋同;日本养老金体系、储蓄率以及产业结构受老龄化的冲击比中国更严重,中国老龄化的负面问题目前还没完全暴露。日本政府通过积极的生育政策、移民政策、延迟退休政策、银色资源开发政策以及产业调整政策来解决老龄化问题,与日本相比,中国的经济社会政策显得相对迟缓与保守,目前政策实施的力度和效果都不明显,因此,中国政府应该采取更加积极的人口政策、生育配套政策、产业政策以及高龄劳动力市场政策来应对潜在的老龄化威胁。  相似文献   

16.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中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有关中国人口结构老龄化以及“刘易斯拐点”到来的议题越来越激烈。文章基于对我国人口结构变迁的研究,突破人口老龄化负面影响的惯性思维,分析了我国未来劳动力变化趋势对经济转型的推动作用,合理预计了我国未来劳动力的发展趋势。研究发现:这种人口结构的变迁有助于带动消费增长,推动服务业发展,进而有助于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17.
“三农”问题是困扰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大问题,对其原因和对策进行归纳与评析能大致体现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基本进展。综合分析相关观点可发现,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借助制度建设来减少农业人口。制度建设是手段,减少农业人口是目标。  相似文献   

18.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人口增长性压力逐步降低,但与此同时流动性压力不断增大,并逐渐取代增长性压力而成为中国人口发展的主要矛盾。目前,农村人口流动不但对计划生育工作,而且对社会稳定;不但对城市发展,而且对农村发展;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压力。优化农村流动人口的管理和计划生育工作是化解人口流动性压力的基础。要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以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人口发展和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模式为目标,以育龄人口为重点,创新管理模式和政策机制,加强对农村流动人口的管理。  相似文献   

19.
青藏铁路的开通将使西藏的流动人口迅速增加,特别是旅游人口将成倍增加;同时,人口收入和人口素质也将大幅提高,对人口分布、就业及城市化也将产生积极影响.政府应抓住机遇,修订若干人口发展的评估指标,增加对西藏人口发展的政府专项投入,建立西藏人口发展援助基金制度,启动内地帮助西藏做好人口工作的实施方案,促进西藏人口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分析城乡人口年龄结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深入理解人口年龄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描述陕西省城乡人口年龄结构差异变动的基础上,分析社会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变动和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变动对陕西省城乡人口的年龄结构差异变动的具体影响,得出陕西省城乡人口的年龄结构差异不断缩小,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城乡收入差异、城乡消费差异和恩格尔系数差异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