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卫新江 《中国保险》2006,(11):64-6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险欺诈形态日益多样化、隐蔽性更强,识别保险欺诈也变得更加困难,在这种背景下仅凭保险公司自身的力量,已经难以有效防范保险欺诈,这就需要加强保险公司与外部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把保险公司内部的调查力量和外部机构的调查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信息共享、开展联合调查,共同打击保险欺诈。保险公司与外部机构互动的形式多样,主要包括:设立重大欺诈案件的报告制度、建立信息联网制度、多部门联合调查、建立社区性的防范欺诈组织等。  相似文献   

2.
内部数据查询是保险公司防范欺诈的一种常用的方法,主要是依托公司的业务查询系统进行数据配对查询,以识别和发现保险欺诈。具有反欺诈功能的公司业务查询系统可以设计成公司综合业务处理系统的一部分或者单独设立,但不管怎样该查询系统的正常运转需要公司综合义务处理系统的支持。这种支持主要的数据方面的,要保证可能与欺诈有关的各类业务信息能够及时地(最好是同步地)向业务查询系统集中,只有满足这样的技术要求,业务查询系统才能真正发挥识别和发现保险欺诈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保险欺诈防范方法之二:实地调查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地调查法是保险公司用来防范保险欺诈的一种很重要的日常性工作方法。从理论上讲,如果保险公司有能力对每一起保险事故进行实地调查的话,那么保险欺诈就可以被消灭。在实践中保险经营的经济合理原则要求保险公司只能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十分有限的赔案调查中去。实地调查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什么样子的案件才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以车险为例,美国的保险公司通常只对下列案件进行实地调查:  相似文献   

4.
卫新江 《中国保险》2006,(10):64-64
强化理赔管理,是提高遏制和防范保险欺诈的根本方法,以前几讲中谈到的内部、外部数据调查、结案前,结案后审查等都可以归入到强化理赔管理,我们这里主要从如何加强理赔基础管理的角度来介绍如何通过加强理赔管理来减少和遏制保险欺诈事件的发生。从理赔基础管理的角度来看,我国保险公司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没有一套理赔从事人员的专业技术系列化的培训、教育体系,理赔管理专业化水平不高;理赔业务流程不尽合理,难以防范保险欺诈事件的发生;理赔质量管理环节薄弱,难以协调好理赔质量和欺诈防范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保险欺诈既是法律问题同时也是经济问题,它不仅影响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盈利水平,而且会诱发各种犯罪行为,对保险欺诈风险进行有效防范与化解,将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卫新江 《中国保险》2006,(12):60-60
现代科技的应用不仅能够大大提高业务处理的效率和质量,而且还有助于人们发现和识别保险欺诈。因而,在引入新技术改进承保、理赔业务管理系统的同时。应当考虑到防范保险欺诈的需要,依据这样的思路设计出来的保险公司业务处理系统除具备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外,还具备另一项重要的职能:遏制和发现保险欺诈。  相似文献   

7.
试析保险欺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险欺诈是保险公司面临的一项难题。保险欺诈的形式有订立保险合同时的欺诈和保险索赔时的欺诈。保险欺诈的产生有其本质根源、社会根源、心理根源和保险业的内部根源。寻找有效的防范保险欺诈的方法需要从加大保险宣传、充分利用法律武器及提高保险公司的承保和理赔管理水平各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车险领域历来是保险欺诈的"重灾区",车险欺诈案件数量占保险涉刑案件的70%~80%,严重侵害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破坏正常的车险市场秩序,影响道路交通安全和公民人身、财产安全,是行业监管部门、公安司法机关防范打击的重点犯罪类型.近年来车险欺诈案件频发、手段多样,且日趋职业化、团伙化、专业化,对行业车险反欺诈以及监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基于近年来反欺诈监管工作实践,以北京地区5家大中型保险公司的理赔及反欺诈工作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当前车险欺诈案件的新趋势和新特点,进而从保险公司经营管理、行业信息共享、外部环境、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剖析问题成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以大数据为核心构建多方协作联动防控体系的监管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9.
李玉泉  乔石 《保险研究》2021,(4):121-127
随着以互联网、大数据为核心的新科技的出现,在大金融背景下,保险欺诈呈现出新的特征.本文从保险欺诈的欺诈行为、实施者的主观过错、欺诈行为与保险赔偿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这三个构成要件入手,详细分析了在金融活动相互融合以及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广泛运用的当今时代下保险欺诈的三个新特征,并从健全保险欺诈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跨行业的反保险欺诈协作机制、建立整个保险行业的反欺诈数据一体化管理体系和夯实保险机构的反保险欺诈管理能力四个方面提出具体的保险欺诈防范路径.  相似文献   

10.
目前,有效防范保险欺诈的问题在保险界中越来越突出和重要了。各国都纷纷成立了反保险欺诈的组织,并设立了相应的识别工具。但是,中国保险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保险服务的工具还不成熟。本文介绍了美国ISO索赔查询工具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并对如何在我国也实施有效防范进行了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欧美保险反欺诈机制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虹 《西南金融》2007,(11):50-51
欧洲和美国的保险反欺诈机制各具特色,都在保险反欺诈工作中发挥了独特功效。通过对欧洲和美国保险反欺诈机制的介绍,了解欧美各自在反欺诈方面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情况,对于我国保险反欺诈工作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意外事故导致饶伤、交通事故导致脾脏摘除,按理来说,如果这类受伤者在保险公司投保了意外伤害保险,就可以得到保险理赔。但现实情况是,保户能不能得到保险公司的赔偿,却要看保险公司的“脸色”。  相似文献   

13.
保险营销是保险公司通过各种方法来推广保险理念,带动产品销售,从而提高本企业在保险市场的占有率,增强竞争力的一种策略行为。由于目前市场上各保险公司提供的商品大同小异,因此营销就成为争取客户投保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保险公司车险微信服务平台,即保险公司借助安装在用户智能手机上的社交软件“微信”,利用微信公众账号搭建保险公司客户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车险报价、车险在线投保、在线支付、在线核保、保单实时下载、实时报案、在线理赔、理赔进度查询、接收相关信息等服务,为客户带来快捷便利的保险服务。  相似文献   

15.
中国保险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保险欺诈已影响到保险业正常秩序。对于保险欺诈的深入研究无疑将对中国保险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所帮助。本文在总结国内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保险欺诈发现率对防范保险欺诈的作用,分析了保险欺诈发现率低的原因,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王吉红 《上海保险》2023,(10):53-56
一、引言火灾公众责任保险是指以在公共场所等场地发生火灾事故涉及的公共权益为被保险客体,由投保人或被保险人通过保险公司或直接由保险公司,将第三方依法应负的民事赔偿责任作为保险标的的一种保险。投保人投保后,保险公司通过风险管理,降低保险标的的火灾事故发生率。火灾事故发生后,保险公司将在责任范围内向受灾人提供赔偿(张军,2011)。借鉴和总结发达国家与我国在推广火灾公众责任保险方面的经验,本文认为,火灾公众责任保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火灾防范意识和激励增加安全投资,从而降低火灾事故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保险信息化进程中的反欺诈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险欺诈的本质是一种恶意的、不诚信的行为,是保险公司实现稳健经营、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风险。尽管保险欺诈不能完全杜绝,但通过适当的手段是可以加以控制的。开发保险反欺诈管理系统,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对保险欺诈的识别、评估,通过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辅助反欺诈管理部门进行侦测、反制保险欺诈,是进行保险反欺诈管理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8.
现在,商业银行在办理住房抵押贷款业务时,均把购买个人住房贷款保险作为获得住房贷款的条件之一,以防范经营风险。银行大多规定住房贷款保险的期限与贷款期限一致,贷款人在投保时一次性缴清保费。在购房贷款中,银行要求借款人对抵押物(住房)进行固定资产保险是有正当理由的,也是符合国际国内商业银行惯例和有关法规的,对借款人,银行和保险公司来讲都应该是一件好事。  相似文献   

19.
一、网络保险发展情况简介 网络保险,指保险公司或者新型的网上保险中介通过互联网为客户提供有关保险产品和服务的相关信息.客户通过网络直接实现投保等保险业务,  相似文献   

20.
李虹  孙蓉 《中国保险》2006,(12):56-59
自保险产生以来,保险欺诈便应运而生。近年来,因保险欺诈而导致的支出占总赔款支出的比例不断攀升。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国际上因保险欺诈导致的某些保险险种的损失高达的50%保费收入。平均保险业务的欺诈损失在10%-30%左右。保险欺诈是世界各国保险业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我国作为国际保险市场的新生力量,也面临着日趋严重的保险欺诈问题。从全国范围看,在80年代末期,诈骗犯罪中涉及保险欺诈的仅占2%左右;到2000年,却已上升至9.1%。据北京各财产保险公司的保守估计,目前北京市约有20%的机动车辆保险赔款属于欺诈,在2000年至2003年的4年间,骗赔造成的保险损失约有13亿元。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了解和借鉴国外保险反欺诈的做法及动向,以便为我国防范保险欺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