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建平县土地管理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工作会议精神,以“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为前提,以全面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为重点,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大胆改革,强化城乡地籍管理和转制企业的土地资产管理,努力培育规范土地市场,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发展。 他们在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中的主要做法是: 一、实行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变“三无为三有”。为了改革国有土地使用制度,合理利用、开发、经营土地,加强土地管理,促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他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和《辽宁省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  相似文献   

2.
国土资源部日前透露,我国最终将取消土地供应双轨制。所谓土地供应双轨制,是指目前中国土地供应的一种制度现状,简单说就是通过两种方式完成土地供应:一是政府无偿划拨国有土地给使用单位;一是通过市场化手段有偿出让国有土地,目前主要是通过招标、拍卖、挂牌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3.
土地法律知识问答5为什么我们国家要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实方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是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在土地制度上的体现。它既有利于土地的合理分配和使用,又有利于国有土地利用规划的实现,同时还可以以国家开辟财源、增加收入。一、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  相似文献   

4.
李雄  方龙 《改革与战略》2010,26(1):86-89
土地有偿使用是我国国有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基本目标,单一的土地出让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改革的要求。土地出让制和土地年租制并非天生的对立派,两者各有不同的功能机制和适用范围,都是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重要形式。我国内地应当借鉴我国香港地区的成功经验,实行土地出让制和土地年租制并存的“混合体制”,积极有效推进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按照马克思的绝对地租理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只要存在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存在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的分离,就必然要产生绝对地租,换句话说,土地的使用者就必须因使用土地向土地所有者交纳土地使用费。正是基于对这一理论的正确认识,我国从80年代初开始了对城镇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将长期以来实行的城镇国有土地行政无偿划拨制度改变  相似文献   

6.
迄今为止,中国依然维持城乡分治、政府垄断城市土地一级市场的制度。一方面,造成农村与城市土地分属不同法律约束,由不同机构管理,形成不同的市场和权利体系:另一方面,形成只要涉及农地变为建设用地,就要通过政府征地,任何单位建设用地都要使用国有土地。这种制度使政府成为农地变为建设用地的唯一决定者,成为城市土地一级市场的唯一供应商。  相似文献   

7.
以武汉市为例,提出了在现有的土地收购储备和交易制度下,建立合理的土地储备体系,优化土地储备运行机制,加强土地基金运行管理,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法规,丰富土地大市场,从而促进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规范国有土地的使用制度.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市土地一级开发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出让制度相配套,促进了我国土地一级市场的发展,但其运作模式存在较大差异。政府作为国有土地所有者的代表,实施土地一级开发具有主导性,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化运作是土地一级开发模式的发展方向。本文认为应加快土地一级开发的立法进程,减少土地一级开发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9.
专家指出,由于土地市场开发与管理不规范,根据土地交易量估算,我国每年国有土地收益流失至少在100亿元以上。一些单位和个人“以地生财”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2002年上半年,全国累计收取土地出让金达6000亿元。地方政府大量“经营土地”,一些市、县、区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已占到财政收入的35%左右,有的甚至高达60%。  相似文献   

10.
推行地土收购储备制度被视为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之后,土地使用制度的又一重大改革。自从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和允许土地使用权转让以来,我国城市土地市场迅速发展起来,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11.
震后重建,倒塌商品房的所有人可以继续使用该片土地,不必另外支付土地出让金。异地重建商品房。按现有政策,属于新旧房屋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之间的置换。异地重建,使用国有土地,可采取划拨方式供地并收回原土地;使用本集体之外的集体土地,可进行土地所有权互换。借鉴日本等地震多发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以及实际工作的需要,我们应该制定震后重建的专门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12.
《调查研究报告》2007,(242):1-26
迄今为止,我国依然维持城乡分治、政府垄断城市土地一级市场的制度。一方面,造成农村与城市土地分属不同法律约束,由不同机构管理,形成不同的市场和权利体系;另一方面,形成只要涉及农地变为建设用地,就要通过政府征地,任何单位建设用地都要使用国有土地。这种制度使政府成为农地变为建设用地的唯一决定者,成为城市土地一级市场的唯一供应商。本报告强调了以建设主体功能区为契机进行国土规划的必要性,提出了主体功能区建设中制定土地政策的基本原则,并按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设计了相应的土地政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土地是民生之本,保护土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土地市场建设和管理取得了积极成效。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全面实施,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初步建立,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国家不断加大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力度,严肃查处土地违法案件,促进了土地市场规范运作。但目前全国土地市场仍存在不少问题,违规设立开发区,非法占地、入市现象严重,“圈地风”盛行。一些地方任意出台土地优惠政策,滥用土地管理权限,…  相似文献   

14.
左静 《辽宁经济》1998,(5):47-47
国有土地租赁制及其实现形式●左静现阶段我国城市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实行土地租赁制。所谓土地租赁制是指在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发生分离的条件下,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有条件、有期限地租赁出去,定期收取地租,所有者和使用者之间凭租赁合同发生经济关...  相似文献   

15.
我国长期实行城镇国有、农村集体二元土地所有制。随着城镇国有土地的市场化配置程度的不断提高,土地的市场价格逐步得到充分体现,征地补偿与市场出让的差距日益扩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冲动与政府限制的矛盾日趋激烈,这导致集体土地投机猖獗,私下转用、转让屡禁不止,土地市场秩序混乱现象得不到遏制。完善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对接,  相似文献   

16.
陈灼勋 《特区经济》1997,(10):55-55
<正>国有土地使用权是我国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概括地说是无偿、无期、不流通的使用制度,其特点是集权、僵化和无视经济规律。表现这一制度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同样体现出无偿、无期、不流通的特征,不仅虚化了国家土地所有权,而且使国家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不到实现,造成了国有土地的极大浪费。  相似文献   

17.
浦东开发开放日益深入,成绩斐然,这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如何对浦东新区国有土地资产的开发利用实行统一规划、征用、开发、出让和管理,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保证国有土地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管理,是浦东开发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浦东宣布开发开放之时,就引进市场机制,对浦东的国有土地实施开发。采取了“组建公司、土地投入、企业开发、政府调控”的新模式,即由政府组建国有开发公司,划定区域,明确功能,以土地空转形式投入作为资产进行滚动开发,这对于加快…  相似文献   

18.
秦虹 《首都经济》2004,(10):16-17
在城镇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进程中,我国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已经明显提高。2003年全国已有1000多个市、县建立了土地有形市场。全国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面积占出让总面积的比例达到30%。土地要素的价值在市场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显现。  相似文献   

19.
现行土地制度存在权利二元、市场进入不平等、价格扭曲和增值收益分配不公等弊端。随着《决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现农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土地供应将从单一的政府征地转让逐步转变为包含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双规制供应,最终实现两种所有制土地权利平等、市场统一、增值收益公平共享的土地制度,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项改革的直接影响为农用土地集约化、土地交易市场化、土地收益资本化;间接影响将利于对房地产的调控、提高城镇化水平、转活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20.
政策法规     
国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新措施将出台 新规定要求严格执行土地登记制度,土地的转让、出租、抵押都要认真审核,明确土地产权关系,同时为了抑制土地投机,确保土地增值税的收取及政府的优先购买权,将综合运用地价管理手段和土地登记制度。 未来将通过土地登记和统计,随时掌握土地市场的动态变化,以有助于政府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供应计划、地价管理及实施土地市场和宏观调控。政府将颁发国有土地使用证给合格企业,日后土地使用的状况如有变更时,需另行复核。 国家土地管理局还将根据企业和有关部门的建设及评估,确定土地资产的处置、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