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票据的无因性脱胎于物权的无因性,同时又避免了物权无因性给物权所有人所带来的种种不公平,而胜于物权的无因性。本文从德国《民法典》的角度出发,探讨物权无因性和票据无因性的区别,梳理了票据无因性的理论基础,希求在这一领域做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票据的无因性脱胎于物权的无因性,同时又避免了物权无因性给物权所有人所带来的种种不公平,而胜于物权的无因性.本文从德国<民法典>的角度出发,探讨物权无因性和票据无因性的区别,梳理了票据无因性的理论基础,希求在这一领域做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翁波 《金卡工程》2010,14(4):209-209
物权行为概念,是法律拟制和极端抽象思维的产物,在民法领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定性。物权行为概念的创立不仅在物权法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整个民法科学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蓓  张浩虹  李枝 《金卡工程》2010,14(5):11-12
物权行为理论是德国物权立法所采用的一种物权变动理论,也是我国物权立法所应考量的问题。本文以我国实然物权立法选择为基础,从不同学理角度分析了物权行为理论的价值及其合理性,同时论证了我国物权立法的应然选择,以求能对我国物权立法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票据行为无因性是票据法的一个重要法理。有学者认为:票据行为无因性只适用于票据债务人与第三人之间。在票据的直接当事人之间,仍可以票据原因作为抗辩事由。所以,票据行为无因性并非是绝对的,只是一种相对的无因性。一时之间,相对无因性论竟蔚为通说。另有学者认为:票据行为无因性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票据人的抗辩的切断。亦和者甚众。相对无因性论果真揭示的是票据行为无因性的真理吗?票  相似文献   

6.
刘骏 《当代金融研究》2020,2020(2):95-113
德国法基于商事实践中的“经理人”制度,以概念法学的方法构造了代理权授予之无因性理论。在民事一般代理领域,授权是基础关系的具体履行,二者在存续、效力和权限方面紧密关联,授权行为之无因性所意图解决之善意第三人保护问题可借助表见理论。《民法总则》未采该理论,授权行为属于委托合同之履行,但可进一步明确可有效授权予限制行为能力人。该理论内涵之一“代理权授予之独立性”却在商事代理领域取得了成功,包括公司代理机关、经理人,然并无必要将选任代理人的行为解释为单方行为而非合同。我国法可借鉴这一理论: 确立公司代表权之概括性、不可限制性;第三人简单知情代表权违反内部限制的并不当然等于“恶意”。  相似文献   

7.
瑞士法中就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采债权形式主义,但与一般债权形式主义又有不同,体现为登记或交付的物权行为属性,即区分了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瑞士法规定物权行为的效力受其原因关系即债权行为之影响,确立了物权行为有因性理论.瑞士的做法对我国未来制定民法典提供了经验,我国应当明确规定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的区分并应当引入物权行为有因性理论.  相似文献   

8.
夏关根 《金卡工程》2009,13(8):124-124
物权变动一直是民法理论关注的焦点,它涉及一个国家"静"的财产秩序和"动"的交易安全.在我国<物权法>颁布后,人们对我国自己的物权变动模式产生了争论.本文认为,不清晰认识我国的物权变动模式就无法理清交易关系中各种复杂的法律关系,从而影响交易秩序和交易安全.而要认识我国的物权变动模式首先需要了解各种典型的变动模式,在此基础上来分析我国的物权法.本文就是在粗浅探讨了各种物权变动模式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我国的物权变动模式属于债权形式主义变动模式.  相似文献   

9.
吕勇 《现代金融》2006,(11):45-45
在目前商业银行的新型担保资产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不典型的物权担保资产,如公路收费权质押、出口退税质押等。这些质押方式被银行大量采用,有些也有政府文件作为依据,但作为一种物权担保,其行为效力和风险防范方法一直是有异议的。一是物权法仍然是我国民法的一个基础理论,而多数的新型权利质押,金融资产中的权利并没有得到法律性质上的承认,是不是物权没有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0.
陈大颖 《金卡工程》2009,13(11):147-148
物权和债权二元理论体系一直是传统民法关于财产权的理论根基,物权为支配权,债权为请求权。但随着权利结构的日渐复杂化,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有些权利尽管从性质上属于债权,但它们却具有了为普通债权所不具备的物权的效力,本文从汽车租赁、房屋租赁等租赁权入手,通过债权物权化分析,重新审视债权利用权本质,以期深入理解和运用物权法。  相似文献   

11.
常青 《金卡工程》2009,13(2):60-61
物权行为理论是罗马法学家独特法律思维的产物,该理论的本质在于,使得法律行为在物权变动领域亦能独立地达到其私法上的效果并能够加强对社会交易安全的保护。由于时代的发展,学者对这一理论的争论颇多,对此,我们应该从物权行为理论的历史起源以及制度设计者的价值选择等方面来全面考察,并作出客观评价和取舍。  相似文献   

12.
安连成 《中国外资》2010,(2):167-168
自德国民法将取得时效和消灭时效分别规定以来,取得时效和消灭时效更加被看作是两种不同的制度,其间并不存在制度上的联系,通过分析物权请求权的性质认识物权的含义与性质,结合时效的构成要件,分析物权请求权能否适用取得时效和消灭时效的问题,对完善我国相关制度作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3.
自德国民法将取得时效和消灭时效分别规定以来,取得时效和消灭时效更加被看作是两种不同的制度,其间并不存在制度上的联系.通过分析物权请求权的性质认识物权的含义与性质,结合时效的构成要件,分析物权请求权能否适用取得时效和消灭时效的问题,对完善我国相关制度作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4.
李昱彦 《金卡工程》2009,13(12):102-102
代理制度作为民法中的一项基础制度,扩张和补充了民事主体的行为能力。代理授权行为是否具有有因性或者无因性,则决定着本人与代理人间的基础行为无效或撤销时,授权行为的法律效力。有因说指:授权行为与其基础行为,系不可分离,亦即若基础行为因无效、被撤销等原因而消灭时,其授权行为亦随之消灭;无因说指:授权行为与其基础行为系可分离的,故其基础法律行为虽无效或撤销,其授权行为仍不受影响。对于代理授权行为的有因性、无因性问题,一个多世纪以来,学界仍争论纷纭。本文从两学说的理论内容、法律意义及其两学说的利弊来谈谈对代理授权行为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
刘芬 《金卡工程》2010,14(3):207-207
我国《物权法》采用了以债权形式主义为原则、以债权意思主义为例外的物权变动模式。本文对我国物权变动的立法进行了理论预设,提出在日后的立法中应完整地采用物权行为理论。  相似文献   

16.
黄泷一 《当代金融研究》2020,2020(1):96-117
物权类型封闭原则起源于潘德克顿法学,其本意只是限制私法自治,并无限制物权法律渊源的意图。东亚地区的物权法定原则是物权类型封闭原则的亚类型,即在物权类型封闭原则的基础上,附加限制了物权法律渊源。物权类型封闭原则的形式合理性在于对物债二分体系的维护,其实质合理性则主要在于保障财物的可流通性与交易安全,同时也发挥着公共政策功能。虽然在公示制度逐渐完善的情况下,物权类型封闭的交易安全保障功能已经减弱,但其在体系维护和公共政策方面仍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功能。已经实行物权类型封闭原则的国家并无改采物权自由创设的必要,同时物权自由创设本身包含的制度风险也削弱了其可行性。我国的民法体系、登记制度现状以及特殊国情决定了未来民法典应当维持物权法定原则,但物权法律渊源应当与民法法律渊源保持一致。立法机关应当对物权法定原则的规范表达进行完善,并对相关制度做出妥善安排。  相似文献   

17.
刘家顺 《中国外资》2009,(8):157-157
在民商事活动中,如果要发生物权变动的法律效力,那么就必须要有符合法律上的方式或者说是要件,对于依买卖契约等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的方式,该文通过对合同无效说、合同有效说、合同效力待定说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提出了新的合同效力待定理论。  相似文献   

18.
在民商事活动中,如果要发生物权变动的法律效力,那么就必须要有符合法律上的方式或者说是要件,对于依买卖契约等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的方式,该文通过对合同无效说、合同有效说、合同效力待定说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提出了新的合同效力待定理论.  相似文献   

19.
依据物权变动的发生根据,物权变动可以分为基于法律行为而发生的物权变动以及非基于法律行为而发生的物权变动。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也需要满足物权法所规定的公示公信效力,赋予某一项法律文书物权变动的效力,必须考量公示公信原则和法律效力类型两个方面的问题。故因仲裁裁决书未能达到物权变动的公示公信主义要求,《物权法》第28条宜适时作相应限缩修改。  相似文献   

20.
张静 《当代金融研究》2018,2018(2):128-149
南非属于混合法系,南非物权法采取了物权自由原则,并运用登记能力和“所有权切割”理论作为物权的甄别机制。这个机制在保证物权体系不断发展的同时维持了物债二分,不过它面临司法适用不一致的问题,物权和债权的界限难以完全确定。在理论上,南非的物权自由原则有助于我们认识物权的客体和内容,理解物权体系的形成和演进。在实践上,物权自由原则的实践对于如何缓和物权法定原则和认定新型物权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民法总则》第116条的规定过于僵化,仅由立法者预先设计物权体系。未来民法典物权编中需要规定缓和物权法定规则,授予法官认定新型物权的权力,引入司法性的事后认定机制作为辅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