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文章在现行户籍制度背景下,以“有序”提升中国城市化水平为目标,遵循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框架,应用“随机服务系统理论”(排队论)展开了预期一个时期内城乡二元人口转化的数学建模,并进行了实验模拟与仿真,结果较为理想。该模型的建立为定量研究我国城市人1:7增长、为政府部门有序控制城市人口数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法。同时也表明,应用随机服务系统理论定量研究人口、城市化及其他相关问题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方向,且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水平影响经济增长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在国际前沿研究中.城市化的涵义已经不止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变.既定的城市人口下,即既定的城市化水平下,城市资源、城市总人口在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布,也即城市集中度,同样会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论文从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一般理论出发,总结了较为成熟的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重点阐述了城市集中度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中部城镇群城市化进程与空间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中部城镇群是吉林省解决城市化水平虚高和转移大量农村人口的重点地区。在对吉林省中部城镇群城市化进程现状特征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部城镇群区域发展态势和格局,提出了促进城市化推进的非均衡协调发展空间战略,构建了"一主、一副、多心"的中心等级体系、"T型"轴带为主的三级轴带体系和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城镇经济区体系城市化空间组织系统,以引导吉林省中部城镇群城市化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4.
一、服务经济时代的城市化涵义 早期的城市化理论是将城市化的内涵界定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上,他们的理论假设都是工业集中在城市,因此工业化与城市化并行,农村人口转向工业就是进入城市。人口进入城市意义上的城市化是每个农业国家转向现代化时必然要经过的阶段。但是,它不是城市化的全部内容,当社会发展进入到服务经济时代后,必然会转向现代意义的城市化概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步伐呈现加快的趋势,但城市规模的盲目扩大产生了高昂的生态成本.针对目前中国城市的发展现状,本文提出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了包含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西安市为案例,系统测度了西安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结果表明,西安市呈弱可持续发展状态,尤其是人口、环境和资源体系问题严峻.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估将为政府监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提供理论依据,这对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裘建娜  赵秀云  钱晓群 《经济师》2006,(12):67-67,69
合理的城市规模创造出最大的规模效益。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经济规模的基本指标之一,城市位序—规模Zipf理论是研究城市系统的重要基础,可以较好地刻画城市的规模分布。在当前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文章拟利用中国人口统计数据对Zipf定律进行统计性实证检验,从而对中国城市化水平进行定量描述,并考察各城市规模分布的集聚程度。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并伴随有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本文通过构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在城市化水平与农村—城市移民率的变动之间建立一个模型,发现在农村—城市移民率和城市化水平、农村人口与总人口自然增长率之间存在着联系。通过城市化数据分析我国的农村—城市移民率的变化情况,并应用城市化的logistic方程对城市化水平以及农村—城市移民率进行进一步的估计,最后预测它们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配置逻辑及其对住房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余吉祥  沈坤荣 《经济研究》2019,54(4):116-132
本文致力于构建一个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城市建设用地供给理论,并基于这一理论框架讨论中国"人口、土地和住房"的空间错配机制及其后果。制度背景分析表明:中国城市建设用地供给受制于从中央到地方的指标分配,依次包括了"总量指标的地区配给"和"区县指标的用途配置"两个阶段,住房市场因此受到多级政府指标配置行为的叠加影响。理论模型揭示了财政激励下区县政府对指标的用途配置逻辑以及城市化激励下省级政府对指标的地区配置逻辑。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房地产市场上上演的"中国故事"可概述为:逆人口集聚方向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地区配给模式,叠加偏向工业的用途配置模式,对居住用地供给和住房市场产生了显著的挤压效应,导致"人口、土地和住房"的空间错配。  相似文献   

9.
正城市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在古代,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词。"城"主要是为了防卫,并且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日中为市"。现代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作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城市在本质上是人类的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人口和产业不断向城市聚集,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多样化的城市空间形态,其中,卫星城就是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表现形式。一、卫星城的产生经典的城市发展理论认为,城市化过程是一个人口和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关系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鉴系统科学中的有关理论,分别构建了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1991—2011年浙江省11个地级市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各自的内部协调性、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和计量关系。结果表明:1浙江省各地级市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均逐步提高。2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之间的协调发展度在研究前期(1991—2001年)提高的速度较慢,而在研究后期(2001—2011年)提高的速度较快。在研究前期土地城市化超前于人口城市化,而在现阶段土地城市化则滞后于人口城市化。3浙江省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的耦合协调等级具有明显的时空演变格局,杭州市和宁波市的耦合协调等级通常领先于其他城市,而丽水市和衢州市则相对落后。4根据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度和相对发展度,绘制了"九宫格",对浙江省全部地级市未来城市化协调发展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