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牧民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受偿意愿、受偿期望值以及影响受偿意愿的因素,以期为新疆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的完善提供参考。[方法]基于464户牧民的问卷调查,运用CVM估值法和二元Logistic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78. 23%受访牧民具有受偿意愿,21. 77%牧民不具有受偿意愿。牧民禁牧受偿意愿为947. 10~1 210. 65元/hm2,草畜平衡奖励受偿意愿为508. 8~650. 40元/hm2。[结论]牧民的受偿意愿较高,受偿意愿值远远高于草原生态保护补偿的标准。对牧民生态保护受偿意愿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包括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了解、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后草原状况改善、政府对草原监管、受访牧民文化程度、拥有草原面积、家庭纯收入、饲养牲畜头数、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后草原载畜量下降、补偿标准高低等。受访牧民年龄和家庭人口数对牧民生态保护受偿意愿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新疆草地生态的研究极具代表性,以层次分析法评价新疆新源县现行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实施效果,能客观反映政策的实施所带来的影响。[方法]以新疆新源县为例,根据具体政策实施的内容结合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特点,构建基于牧民为视角的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建立的草原生态保护政策指标指定权值,通过对新源县牧区的牧民进行调研并梳理数据和分析,客观的综合评价该地区草原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结果]生态奖补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指数为0.613 0,处于第4等级,说明该政策实施效果良好;草原改良工程实施效果为0.584 3,处于第3等级,说明政策实施效果一般;两大政策综合评价指数为0.565 5,处于第3等级,说明牧民对该地区的政策实施效果整体满意度为一般。需要当地政府完善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方法、改善和加大牧区生产条件和扶持力度、并有效解决牧民生计与草原生态保护过程中的矛盾,只有改善牧区生态和社会条件才能取得牧民对该政策的支持,促进草原生态与畜牧业良性发展。[结论]从牧民角度出发进行评价较为客观,该评价方法公正地评价了新源县草原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新源县草原生态保护政策政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进一步推动草原地区牧业可持续发展,丰富草原生态补奖在牧户草地流转行为方面的研究,从而为促进牧户进行草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最大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文章基于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牧户调研数据,运用二元Logit模型分析草原生态补奖对牧户草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并借助逐步回归法检验牧户生计多样化在草原生态补奖与草地流转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牧户贷款行为、草地现有承包面积以及牧业收入分别在10%、1%与5%显著性水平下对牧户草地流转行为产生正向促进作用,而奖补收入与工资性收入均在10%显著性水平下对牧户草地流转行为产生显著抑制作用;牧户生计多样化在草原生态补奖与草地流转之间存在遮掩效应,遮掩效应占直接效应的比例为34.55%。结论 奖补收入越高,并不一定能够促进牧户草地流转行为,并且牧户生计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大该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疆从2003年开始实施草地禁牧政策并在恢复生态、转变生产方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牧民认识不足、人工饲草料地面积严重不足、饲草料不够、政府执行和监督力度不大、草原禁牧补助及相关的补贴标准低等原因,许多牧民无法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而重返游牧生活,已经逐渐开始恢复的草原生态环境受到威胁,禁牧政策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本文以新疆富蕴县等六个典型牧业、半牧业县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分析禁牧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北方牧区牧民保护与建设草地的行为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提出研究框架并对牧户调查资料进行初步分析后,运用模型深入研究了牧民对草地保护和建设行为的影响因素,得出如下结论:①牧民收入水平较低,仍以牧业收入为主;②牧民对草地的保护和建设与其家庭收入水平关系很大;③牧民文化程度对牧民保护和建设草地的行为具有较大的决定作用。本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如下政策涵义:①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投资力度,加强对草地的保护和建设;②积极推进与草原保护和建设有关的基本制度的落实;③大力加强人才培养,进一步提高牧民文化素质;④应更加关注牧区的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6.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实施,使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从"工程项目"为中心逐步转变为"投资与补偿"相结合,对草原生态、畜牧业生产和牧民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坚定了地方政府和牧民对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信心,强化了当地草原生态保护意识;其次,与已有草原生态建设工程有机衔接,并取得了强基固本生态效果;再次,增加了牧民的收入;最后,推动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等。然而,该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草原经营权和联户承包权责不分明、季节性和局部区域超载过牧、草原监管体系不完善和监管力量力度不足以及粗放数量型畜牧业未得到根本扭转、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等诸多问题。因此,在完善草原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加强草原管护队伍建设并形成严密的草原监管体系,逐步实现草原监测全覆盖,建立补奖资金发放与政策效果挂钩的联动机制,依法进行草原保护建设,与此同时,培育牧区新型经营主体,推进草牧业转型升级,确保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7.
草场流转是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草场资源的方式之一,对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新疆和内蒙古的调研样本为例,从总收入、牧业收入、非牧收入剖析草场流转对牧民家庭收入的影响。研究表明,草场流转有助于提高牧民收入,转入草场对非牧收入的影响不显著,对牧业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转出草场对非牧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对牧业收入的影响不显著;相对低收入层级牧民,转入草场对高收入层级牧民牧业收入的作用更大,并可能扩大牧民贫富差距,而转出草场对此影响不显著。由此建议政府加强草场流转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强调流转效率的同时,不能盲目主导草场资源向大户、企业流转,仍需兼顾低收入牧民、避免贫富分化,落实牧区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8.
新疆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是全国重点草原牧区,草地占国土面积的28.83%,全区超70%的畜产品来源于天然草地。 该文基于2002~2004年新疆草地调查数据、2006~2008年中国科学院组织的“新疆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 展战略”考察和调研数据,研究新疆草地畜牧业背景、现状与问题,探索新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表明, 近半个世纪以来新疆家畜数量增加了3倍。1980年以来天然草原普遍发生退化,草地面积缩小10.77%, 草地生产力下降5%~10%,优质牧草产量下降30%~70%。在此前提下,提出新疆的草地畜牧业发展新思 路,即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出发,统筹协调山地—荒漠—绿洲复合生态系统关系,在绿洲及其 它水土条件较好的地区发展以优质、高产人工草地为基础的现代集约型草地畜牧业,逐步将畜牧业生产从 平原荒漠草地和山地草地向绿洲转移,最终使绿洲成为现代畜牧业经济发展的重心;使平原荒漠草地和山 地草地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源涵养的生态功能区,最大限度地保护天然草地植被,达到人与自然的和 谐,同时实现放牧畜牧业到现代化畜牧业的战略性转型,建立具有新疆区域特色的创新性畜牧业模式。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第三极之称,生态脆弱。从2008年开始我们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前提组建牧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切入点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核心,科学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建立草畜平衡机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的目标,开展了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通过三年的努力,从试点到推广,从探索到完善,取得了一定成果。  相似文献   

10.
草地是牧民基本的生计资产,也是中国北方的生态屏障。然而,严重的草地退化威胁着牧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维持高度可变的、脆弱干旱环境中的自然资本是发展绿色经济的要求。本文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草原牧区的主要牧业制度变迁,分析其对草地退化的影响及其路径,以探讨在现行草地经营制度下如何在不减少草地自然资本的情况下发展畜牧业。研究揭示,牧业制度变迁通过"分畜到户-牲畜增加-公地悲剧"、"分草到户/草地确权-草地细碎化-围栏陷阱"以及"三权分置/草地租赁-不完善契约/产权不安全-草地过度利用"三条路径影响草地退化。"交互规模"理论解释了草地细碎化对草地退化的影响机制。本文利用面上调研资料、定点观测数据以及自然试验证据支持了以上假说。研究表明,采用适合地区特点的确权方式、规范草地租赁市场以及减轻草地细碎化从而提高"交互规模",可更好地平衡牧业生产中的"劳动力-草地-牲畜-生产性资产-水资源",促进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Heckman模型的牧户草原流转决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析草原流转决策的影响因素,从而推动草原有序流转,进而实现牧业提效、牧民增收和牧区的生态安全。[方法]利用锡林郭勒盟209份入户调研数据,使用Heckman模型从牧户流转意愿与流转行为相互依赖的角度研究草原流转的决策问题。[结果]在牧户流转意愿影响因素中,牧户的边际产出对其有促进作用,说明牧户间草原边际产出差距越大越愿意流转; 牧户有草原证对其有促进作用,牧户间有草原纠纷对其有抑制作用,说明交易成本越低越愿意流转。在流转意愿影响流转行为的基础上,兼业对草原流转规模影响较大且产生不利影响。兼业户与非兼业户相比,草原流转规模平均缩小41%。[结论]要提升牧户的草原流转意愿,需要拉大牧户间的草原边际产出水平和降低牧户间流转的交易成本; 要扩大草原流转规模,需要减少兼业户的数量和规范草原流转价格。通过草原流转市场本身建立起有效的牧业进入与退出机制,以便在城乡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实现转出牧户的市民化和转入牧户草原畜牧业经营的规模化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文章通过构建牧民参与草原社区治理的"改变—参与"两阶段决策分析框架,基于内蒙古406户牧民的调研数据,实证探究两阶段决策意愿及影响因素,以期为牧区试点和实践草原社区治理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和Pr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牧民参与草原社区治理的决策意愿总体较高,78.32%的牧民在第一阶段愿意改变现有草原治理模式,91.16%的牧民在第二阶段愿意参与草原社区治理;牧民改变现有草原治理模式意愿受年龄、经营草场面积的负向影响,受减畜意愿、草原植被认知、草场生态压力认知、社会网络和协作治理认同的正向影响;牧民参与草原社区治理意愿与年龄、经营草场面积和养殖规模的负相关,与减畜意愿、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社会规范、草场生态压力认知和协作治理认同的正相关。[结论]开展草原社区治理试点或实践牧区已具备较好的群众基础,牧民参与草原社区治理两阶段决策意愿均受多种因素影响,且两者间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生态补偿是激励牧民参与退牧还草,实现经济与环境共赢发展的有效制度安排。基于布迪厄的实践逻辑理论,构建资本禀赋影响牧民退牧参与意愿和受偿额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假说,采用双栏模型对天山天池世界自然遗产地210份牧民样本数据进行运算,实证分析资本禀赋对牧民退牧受偿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74.76%的牧民愿意参与退牧,预期受偿额度主要集中在6000~7500元/hm2之间,牧民受偿额度的心理预期差异较大;资本禀赋对牧民退牧参与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收入、家庭劳动力人数、受教育程度、培训效果满意度、邻里关系、家庭关系、牧民清理周边垃圾的态度及对子女外出打工的态度对牧民的退牧参与意愿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资本禀赋与牧民退牧受偿额度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家庭劳动力人数、草场面积、受教育程度、培训效果满意度、生态保护的传统文化、对子女外出打工的态度、家庭关系对牧民退牧受偿额度均有显著促进作用。文中提出构建多元化补偿机制、增强牧民生计能力、形塑牧民环境素养与延伸牧民社会关系网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财政部和农业部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前期工作的通知》,从2011年开始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对牧民实行草原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牧业生产补贴等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日前,财政部和农业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前期工作的通知》,从2011年开始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对牧民实行草原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牧业生产补贴等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正>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牧区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国务院日前决定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中央财政每年为此安排资金134亿元。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从5方面落实一是实施禁牧补助。  相似文献   

17.
以甘肃玛曲县为例,对牧民参与草原生态补偿项目的成本与收益分析的结果表明,现行的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及相关配套政策的设计并未充分尊重牧民的核心利益,对其承担的损失和成本并未予以充分考虑,以致产生了激励不相容的问题,对草原生态补偿项目的实施绩效和可持续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政府引入可置信的承诺,如对牧民因参与草原生态补偿项目而损失的经济利益和承担的成本进行充分的补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等,强化对牧民的经济激励。  相似文献   

18.
建立健全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对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确保草原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基于调研数据资料,本文首先探讨了新疆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特别是对生态补偿标准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疆生态建设实践,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新疆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11年起,内蒙古自治区从草原牧区经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紧紧抓住牧民增收、草原增绿、牧业增效的主线,按照"四保一完善"总体要求,创新机制,从严监管,全面落实草原生态补助奖励各项政策,草原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已基本建立。  相似文献   

20.
正为保护草原生态,促进牧民增收,推动牧区更快更好发展,2011年起,国家在内蒙古自治区等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启动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对履行禁牧和草畜平衡的牧民分别给予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同时安排绩效奖励资金,由地方政府统筹用于发展生态保护建设和草牧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