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是互相联系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本文在讨论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分析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政策搭配,最后以德隆失败的案例分析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合理搭配问题。  相似文献   

2.
任颖洁 《当代经济》2006,(16):38-39
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是现代企业制度活力的源泉,是国有企业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变革成功的保证,本文从国有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尝试运用委托-代理理论,以我国行业协会为实证对象,从道德风险问题、多重博弈关系、显隐性激励机制等方面研究了我国非营利组织负责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分析认为,现阶段要充分发挥声誉等隐性激励机制对协会负责人的约束作用,要加快制定《行业协会管理法》,注重管理权限激励、社会地位激励与声誉激励相结合,培育行业协会负责人职业声誉机制,建立行业协会负责人的问责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武汉市循环经济约束机制、激励机制的现状与问题出发,分析地方政府现行的财政制度、官员考核制度、行政区划制度、生产者和消费者责任制度等导致地方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失灵的制度性因素。进而针对武汉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考虑导致地方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制度性因素,从法律法规建设、市场性政策工具的运用、市场准入标准的制定、环保垂直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的建立方面提出了武汉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约束机制的对策建议,同时,从加大循环经济投入、支持技术创新、构建循环经济生态链、建立绿色消费激励制度方面提出了激励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郑长军 《当代经济》2006,(24):116-117
国有商业银行激励与约束机制改革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内容,它直接关系到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成败.本文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激励与约束机制改革的背景和动因,阐述了国有商业银行激励与约束机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激励与约束机制改革应做的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6.
建立一个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对于充分调动国有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并发挥其积极作用,对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在高层经理人员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两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7.
国有股份制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常永 《经济师》2001,(9):154-155
我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问题。经营者激励机制主要包括报酬激励、精神激励和在职消费激励 ;约束机制主要包括内部治理结构的约束及外部市场竞争机制的约束、公开信息披露制度的约束、债权人的约束和国资部门考核评价制度的约束等  相似文献   

8.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很多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激励机制弱化、约束机制软化相关联.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的扭曲或弱化,使企业的盈利性与个人的利己动机发生了偏差和背离.建立有效的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是目前国企改革处于攻坚阶段的重大研究课题.株洲市在全省率先试行企业经营者年薪制以来,机制运行顺利,效果良好;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如何运用激励理论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尚有待进一步全面分析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淑林 《现代财经》2004,24(2):47-51
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问题。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存在劳酬失衡、激励不足、权力滥用的缺陷,而约束机制则存在政出多门、权力分散、流于形式的弊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形成对国有企业经营者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必须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分配方式、用人机制、企业制度等方面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论国有企业激励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是现代企业制度活力的源泉,是国有企业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变革成功的保证,本文从国有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杨涛  马君  冯雪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15):154-160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亟需企业激励机制变革,激励理论发轫于新古典经济学,融合了管理学、心理学、神经学等多学科视野,由于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话语体系,导致长期以来观点对峙、理论冲突。从经济学、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4个视角,解读了绩效薪酬影响员工创造力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该领域研究者对绩效薪酬与员工创造力关系的非线性思考,为整合与发展激励理论提供了基于动态心理计量过程和内外动机协同的新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12.
基于公平心理偏好的风险融资契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风险融资市场中,由于风险投资者和风险投资家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问题不可避免。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来规避这一问题。考虑到现实中风险投资者和风险投资家都是有限理性的个体,结合行为经济学和委托代理理论,针对具有公平心理偏好的风险投资者和风险投资家,构建一种新的支付模式,通过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为风险投资者建立合理的支付契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劳动力市场价格机制失衡与"大学生就业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建立了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分析劳动力市场价格机制负向失衡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市场价格机制负向失衡使我国缺乏技术人员培养激励机制,部分大学生不能顺利转化为技术工人,形成大学生就业难和技工荒并存的局面。因此,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我国劳动力市场价格机制的负向失衡问题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探寻地方官员干预要素市场的动因是治理中国要素市场扭曲的前提,而地方官员对要素市场的干预可能主要源于财政、晋升和寻租等方面的激励。本文基于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归纳,理论上分析了地方官员激励影响要素市场扭曲的机理,并利用中国省级层面面板数据对理论假说加以检验。研究发现:地方官员的财政激励、晋升激励和寻租激励对地区要素市场都产生了显著的扭曲效应,而“入世”后的这种扭曲效应下降了。在不同制度环境中,地方官员激励对要素市场扭曲的影响存在着差异。金融和法律环境的改善以及产权明晰程度的提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地方官员激励对要素市场产生的扭曲效应。本文既拓展了官员激励和要素市场扭曲等研究领域,又启发了中国要素市场扭曲的治理方向。  相似文献   

15.
基于政府管理的技术创新扩散激励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政府与技术创新扩散企业之间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表现出若干激励冲突。政府通过政策组合和优化市场环境管理手段可以有效地抑制或弱化这些冲突的发生。在分析政府与技术创新扩散主体之间的激励冲突的基础上,对政府管理的政策激励机制和市场激励机制进行了研究,从政策激励和市场激励两方面构建了基于政府管理的技术创新扩散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6.
激励机制对新创企业知识转移影响的主导作用已引起业界广泛关注,根据知识管理理论和激励理论,在将激励机制划分为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的基础上,构建了反映激励机制对新创企业知识转移影响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利用Vensim软件仿真分析了工作价值、心理契约两种内在激励机制以及股权激励、薪酬激励两种外在激励机制对知识转移的影响,并就两类激励机制及二者互动对转移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均能有效促进新创企业的知识转移,且二者存在互补耦合效应,据此可为提高新创企业知识转移绩效的激励机制设计问题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及其选择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单边、双边、区域、多边争端解决机制及其选择的文献加以全面梳理,并且指出每种争端解决机制的不足之处,在对各种争端解决机制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得出政治、经济等因素会影响各种争端解决机制选择的结论。现有的研究对于中国贸易争端解决机制选择的系统性理论分析不足,实证研究欠缺,成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赵东辉  张纯宁  孙新波 《技术经济》2021,40(11):133-145
为提高接包绩效,推进众包活动的有序进行,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通过Crowdspring平台和猪八戒网两个案例企业的对比分析,明晰众包模式协同激励机制的差异性,构建创意类众包绩效的主体间协同激励机制模型.结果表明:①主体间的协同激励机制有利于提高众包整体绩效,基于不同的激励目标会衍生出差异化的激励因子交互关系;②发包-接包-择优三个阶段,通过不同维度下各激励因子间交互、协同,分别构建以"引导""对接"和"控制"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存在激励不对称性;③与以往企业或联盟中的研究中的协同激励机制不同,众包模式下激励机制最显著的特征是存在"接包方-发包方-众包平台的自激励循环",研究结论对完善众包中多主体协同激励的理论体系及指导参与众包企业与管理部门实践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国有企业隐性激励"双重缺位"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认为,企业隐性激励是由外部市场竞争性激励和企业内部劳动市场隐含契约性激励共同组成的.进而指出,转轨时期的国有企业由于所处的外部市场竞争不充分和企业内部劳动市场的扭曲,因而存在企业隐性激励机制的"双重缺位"现象.国有企业内外部隐性激励机制"双重缺位"是导致国有企业经理人员行为短期化的根本原因.最后,文章给出了简要总结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a vast territory and a large population but limited forest resources, which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economically less developed regions. Therefore,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address the issue to establish forest eco-compensation mechanism to overcome the problems of inequity between the people and promote the public incentive for forest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The definition of eco-compensation is deeply discussed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initiatives. According to summary and analysis of the empirical work of forest eco-compensation at international level,some significant inspirations are duaw o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m,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forest eco-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china. Firstly, integrat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olicy framework of eco-compensation .Th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of eco-compensa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among the multi-departments with different temporal and spatial scales. Secondly, the types and ranges of forest eco-compensation are further studied, that is three levels of forest eco-compensation such as micro-level, macro-level as well as media-level, and then the standards of eco-com-pensation are primarily estimated which include the three factors, namely direct expense of plantation opporiunity cost for forests protection and benefits of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Finally the recommendation is created in terms of above research conclusions, which is provide the vital important references for government policy making in the forest eco-compensation doma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