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我国的WTO过渡期的结束,给中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但是长期以来,公司的管理者普遍重视对有形契约——经济契约的管理,而忽视了对另一种契约——隐契约(心理契约)的分析。基于此,本文试图引入心理契约理论,对心理契约理论在企业人力资源文化管理方面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何强 《民营科技》2006,(4):19-20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给中国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但是,长期以来,企业管理者普遍重视对有形契约——经济契约的管理,而忽视了对另一种契约——隐契约(心理契约)的分析。基于此,试图引入心理契约理论,对心理契约理论在企业人力资源文化管理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从心理契约理论和企业文化理论出发,界定与明确了企业案例法的内涵与特点,分析与探讨了企业案例法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运用与意义。研究发现: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如同控制商业契约的起草、谈判、检查、争议处理等交易成本,企业案例法还能有效降低这个过程中达成、巩固、调整心理契约内容的内部协调成本。因此,案例作为心理契约的优良载体,发挥了其他方法所不擅长的综合优势,克服了心理契约特点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文化建设的导入、强化和演进三个过程。  相似文献   

4.
康小青 《会计之友》2007,(10Z):73-74
心理契约作为维系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心理纽带,它的改变势必直接影响到员工对组织的态度与行为,并最终影响组织的绩效。本文以零售企业员工为例,分析了心理契约对零售商业的作用及员工心理契约的形成过程,并重点探讨了零售商业员工心理契约的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5.
企业员工能否有效地工作,是否会对企业及其经营目标具有责任感、忠诚心和热情,以及能否从自己工作中得到满足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与员工之间心理契约的实现程度。本文在分析波特劳勒激励模型的基础上,借助心理契约理论,提出了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平台企业与网约工之间的关系属性,基于心理契约理论及相关研究,开发了互联网平台企业网约工心理契约的结构化问卷。以网约车司机和网约配送员为调研对象,在15个城市获取367个样本数据,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技术(LCA)对平台企业网约工心理契约的潜在类型进行细分,分析平台企业网约工的心理契约差异。结果发现,网约工心理契约分为3种类型:低期望型、高期望型和随机期望型。3种心理契约类型在文化程度、工作类型、工作平台和工作感受4个指标上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研究建议:平台企业要关注网约工的心理诉求,根据网约工的心理契约类型采取多元化雇佣模式;网约工要认识到网约工作的风险,做好经济契约和心理契约管理;政府部门要督促平台企业履行雇主责任与社会责任,保障网约工的基本劳动权益。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人的心理需要出发,通过探讨书面契约和心理契约的各自优缺点,特别是对企业文化中的新概念——心理契约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然后试图结合两者的优点,总结出企业管理中的较好的契约调整机制,期望对现代企业的管理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心理契约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心理契约理论认为:员工与企业之间除了存在正式劳务合约之外,还存在一种心理契约。心理契约是联系员工和企业的心理纽带,也是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因素。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对企业的情感投入度,进而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员工的流动率都和心理契约息息相关。一、心理契约的内涵与意义心理契约这一概念是20世纪60 年代由Argyris(1960)提出并应用于管理领域的。心理契约是个人对他(她)将为企业作出的贡献和企业相应地给予个人的诱因的总的预期。个人对企业的贡献包括努力、技能、能力、时间以及忠诚等。企业给予个人的诱因包括有形的回报和无形的回报。有形的回报如薪资、职业成长机会等,无形的回报包括  相似文献   

9.
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是以劳动契约和心理契约为双重纽带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建立在忠诚观念基础上的心理契约,逐渐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我国企业劳动关系中的隐性冲突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因此,在新经济环境下如何构建企业与员工的“心理契约”受到了普遍关注。文章在对株洲市公共交通总公司驾驶员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于公交企业如何与驾驶员构建"心理契约"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房地产企业应重视购房者心理契约的满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炎国 《价值工程》2012,31(16):116-117
在新形势下,购房者的心理契约如何?消费者心目中又是如何看待?本文对71家房地产企业和261位购房者进行了相应的调查。结果发现购房者的心理契约与开发商的认识存在一定差距。该研究一定层面上拓展了心理契约的研究领域,也探究了营销理论的跨学科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对心理契约的关注成为一个热点。心理契约理论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施恩教授提出的,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所提供的一种配合”。企业的成长与员工发展的满足条件,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但企业与员工却依然能找到共同点,如同一纸契约加以规范,可以被视为一种“隐含交易”。企业能清楚每个员工的发展期望,并满足之;每一个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通过企业能实现他们的期望。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关于心理契约的主体构成一直存在争议,雇用双方所缔结的心理契约究竟是单向还是双向,学术界的意见并不统一。文章在心理契约相关概念厘定的基础上,借助爱迪思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将心理契约放置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认为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主体构成,具有不同的类型。  相似文献   

13.
心理契约源于组织行为学研究,但企业与顾客间也存在心理契约.本文将心理契约应用到营销情境中研究服务型企业顾客忠诚,设计相应的测度量表,并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对量表的信度与效度进行了实证检验,来分析关系心理契约、交易心理契约与行为忠诚、态度忠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文章集中研究了心理契约对企业间合作的影响,这在国内尚属首次。本文全面分析了心理契约对企业间合作的影响机理,以及心理契约是如何减少企业间合作的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的,构建了企业间持续合作的心理契约模型框架,这对我国企业间如何利用心理契约来开展企业间合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5.
企业是一个不完全契约是现代企业理论的重要结论。马克思通过分析企业签约人的权力界定、内部分工与社会分工的异同,构建了其不完全契约分析框架。这与西方主流企业理论的GHM分析框架在权力配置来源、不完全契约的原因解释和企业理论的演进逻辑方面存在分歧。相比较,前者更为完整和系统化。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日益受到重视,在开发企业员工稳定性方面,心理契约管理也日益受到了关注。本文通过文献整理、比较分析发现构建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心理契约对于留住人才、节约企业招聘成本及维护企业的形象具有重大的意义,并从中分析出影响员工心理契约的因素,最后提出了维系企业员工良好心理契约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7.
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和全球化的发展,雇员和企业之间的心理契约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文章从国外相关研究的文献出发,对心理契约的概念、特点、类型和理论基础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总结出新时期背景下的心理契约的时代特点,进而对企业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制定有效的薪酬福利政策,完善雇员培训和教育,不断提升员工与雇主之间的承诺.  相似文献   

18.
基于心理契约的企业招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描述心理契约的定义、结构和形成,分析心理契约和招聘的关系,并讨论违背心理契约对企业和个人造成的影响,最后阐述形成有效心理契约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文章主要将心理契约引入公务员激励机制的研究,通过对心理契约理论梳理,分析了心理契约对公务员激励的重要影Ⅱ向,在分析总结中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现状和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心理契约理论下公务员激励机制的构建。最后提出了构建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四种途径即:物质激励、文化激励、考核激励以及工作激励。  相似文献   

20.
从"通钢事件"看心理契约违背在企业并购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变革中并购是重要的方式之一,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契约违背是导致并购失败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通钢事件"分析并购中的心理契约违背现象,并以Tumlye&Feldman的心理契约违背差异模型为基础,构建了一个企业并购中的心理契约违背模型,并运用此模型对通钢企业并购过程中心理契约违背发生的机理进行研究.最后提出企业并购要重视心理契约,建立良性的沟通机制,推进员工参与及促进企业文化的融合等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