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为不断改善商业银行流动性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减少商业银行的亲周期效应,同时不断提高货币政策的效果,开展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量化研究非常重要.本文在对某大型商业银行新增贷款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贷款规模的变动规律进行了时间序列模型的拟合,并进行了趋势预测和实证检验.研究认为,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具有显著的日、周、月不同的概率统计分布特性,时间序列模型可以作为前瞻性地开展信贷规模管理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2.
为不断改善商业银行流动性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减少商业银行的亲周期效应,同时不断提高货币政策的效果,开展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量化研究非常重要。本文在对某大型商业银行新增贷款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贷款规模的变动规律进行了时间序列模型的拟合,并进行了趋势预测和实证检验。研究认为,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具有显著的日、周、月不同的概率统计分布特性,时间序列模型可以作为前瞻性地开展信贷规模管理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商业银行在不断优化信贷投放行业结构以保障"供给侧"改革顺利进行的同时,更需推动自身发展、提高经营效率。本文以商业银行"三性原则"为基础,基于我国2008~2015年14家商业银行数据,研究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行业结构对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实证发现,样本期内各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波动较大,信贷投放结构对银行经营效率有较大影响。在转型时期,为提高经营效率,各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发展特点,构建合理信贷投放行业结构,国有控股类银行需大量增加制造业、商业金融业等行业的信贷投放;非国有控股类银行需适当增加房地产业信贷投放;而对农林牧渔及信息技术业各类银行的信贷投放基本无需调整。  相似文献   

4.
李宁果 《新金融》2015,(6):43-46
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放松,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市场呈现井喷式增长。信贷资产证券化对于商业银行盘活存量资产、增加贷款规模、缓解资本压力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商业银行开展此类业务的收益和成本进行了梳理,研究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综合收益的计算方法,并通过设计和模拟具体CLO产品来计算银行的综合收益。此类业务实现盈利的关键在于募集资金再投放的收益。在现行监管规则和市场行情下,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商业银行应该按照监管规定的最低比例持有次级档证券。  相似文献   

5.
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的风险,也是商业银行经营中需要控制的重要要素.在经济市场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规模迅速扩大,但信贷高速投放带来的风险也在急剧增加,已成为影响银行发展的一个绊脚石.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范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计划管理的主要模式是规模控制。规模控制对于商业银行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把握信贷投放节奏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是随着外部对商业银行监管的不断增强、企业信贷需求日趋灵活与多变、银行业绩压力的不断增大、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等,简单的计划调配、规模控制已逐渐暴露出其易控盘子难控质量、指令性较强而指导性缺乏的不足。经济资本管理是在市场高度发达和面临风险日趋复杂的现实下,注重内部资本管理,并超越资本监管要求而产生的全新管理理念,是加强商业银行内部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张棋 《金融论坛》2013,(5):66-72
本文通过构建组合管理模型,对信贷资产组合结构进行实证研究,计算各行业的组合损失分布和经济资本。研究表明,信贷资产组合损失呈现对数状态分布;各行业贷款的经济资本结构和贷款规模结构、收益结构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商业银行应该基于贷款的经济资本、贷款规模和收益等要素来制定信贷结构优化调整策略;商业银行在开展信贷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各个行业的回报率和资产规模,还应该从风险调整收益角度进行"投入—产出"的对比分析,应按照风险收益相匹配的原则,增加风险调整收益较高的"高效能"领域信贷资产的规模水平。  相似文献   

8.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9年中国政府采取了投资拉动政策,商业银行也加大了信贷投放,信贷资产规模急剧增加,存量资产和新增资产的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尽管股改以来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趋于优化,但是仍存在房地产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部分风险较高行业的贷款规模偏大等问题,未来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应从以下六方面着手:科学配置信贷资源;通过信贷增量优化带动存量优化;创新中间业务,带动传统业务发展;依托产业价值链,引导信贷资金投向;关注金融生态变化,明确信贷优先投放区域;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把握贷款行业投向。  相似文献   

9.
张棋  王玥  李鑫 《金融论坛》2012,(5):19-25
本文利用ARMA模型和VAR模型,对重要宏观经济指标、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规模与质量进行预测分析,对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和质量进行压力测试,并对指标间的波动特性及变化规律进行量化.研究结果表明,宏观经济波动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增长和质量稳定均有显著影响.商业银行应加强基础数据的整理、储备,将土地、物业作为抵质押物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创新与突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为进一步推广低碳理念和创新低碳金融服务,我国商业银行对现有绿色信贷制度进行了创新性研究,初步形成了"低碳信贷"概念。低碳信贷,顾名思义,就是在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制度基础上融入低碳概念,将原有绿色信贷模式进一步专业化为两维低碳信贷体系(见图1):一维是低碳企业贷款。进一步加大低碳产业、低碳企业规模化信贷的投放力度,力求低碳经济信贷化,助推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全面开展;  相似文献   

11.
借助资本市场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策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晓娟 《金融论坛》2004,9(3):57-61
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之间存在一种既竞争又融合的关系.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了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商业银行构成的挑战和机遇:资本市场的发展分流了商业银行信贷客户和存款资金,使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经营风险和竞争压力;同时,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商业银行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表外业务的拓展、资产质量的改善和资产结构优化.作者最后提出了借助资本市场发展商业银行的具体策略,包括负债业务证券化、积极争取同业存款、创新信贷业务品种、大力拓展表外业务、信贷资产证券化、银行资本证券化、完善信息技术系统建议、加快人才培养和创新市场营销等.  相似文献   

12.
有效信贷需求不足与商业银行经营战略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经营困境,本文从金融系统风险配置角度对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金融风险的非均衡配置及商业银行关系型信贷技术的缺失是出现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本文还相应提出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选择,包括实施混业经营战略,努力提高银行信贷资金运用的主动性;将支持中小企业作为新的信贷增长点,稳步实施中小企业贷款战略;构建我国私人银行业务体系,积极开拓消费信贷市场等。  相似文献   

13.
薛鸿健 《金融论坛》2005,10(3):26-33
近年来需求、供给与产品之间的互动,使美国工商信贷市场需求下滑,风险增加,收益下降。此外,次级与衍生市场使银行信贷要接受开放、透明、竞争的交易市场的检验。美国商业银行通过改革商业模式、明确市场定位、完善风险控制、差异信贷产品、强化市场营销和提高操作效率,成功地应对了挑战。美国商业银行在工商信贷市场上所遇到的难题在我国工商信贷市场上也初现端倪。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国有商业银行应借鉴美国商业银行的实践,构建核心竞争力、完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强化企业信贷经营及优化企业信贷流程,才能赢得工商信贷市场的竞争。  相似文献   

14.
信用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面临的主要风险,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在推进信用风险管理的历程中,整体上面临着方法论和实现路径两大课题.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演进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并最终成为新型信用风险管理技术的普遍实施路径.当前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处在向模型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信息技术体系也正处于重构的重要阶段,在同步升级信用风险管理与重新构建信息技术体系的过程中,信用风险管理技术的应用范围要从传统产品扩充到衍生产品、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资产组合风险管理功能、实现信用风险管理在资本层面应用,最终完成新型管理技术的内化.  相似文献   

15.
我国金融体系仍以银行业为主导,信贷业务作为银行主要收入来源的同时,与之相应的信贷风险也成为其面临的首要风险。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并建设性提出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化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关于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加强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水平,提高资产质量,防范和化解不良资产是国有商业银行增强赢利能力、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的首要任务.本文从经济金融全球化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影响出发,提出国有商业银行要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观念,并设计了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若干原则、总体框架和战略步骤.为配合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战略的实施,作者还提出了以下改革举措,包括:调整信贷内部结构;再造信贷管理流程;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正确选择和安排财务策略;建立信息和法律支撑平台、激励和处罚体系及信贷风险文化等.  相似文献   

17.
The role that foreign banks pla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has been arduously debated. Foreign banks ca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banking sector in the host country but they can also undermine local banks by selecting only the most trustworthy borrowers. In this paper, I analyze the period between 2005 and 2014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foreign and domestic banks in Mexico and Colombia. Analyzing Mexico is of great importance given that foreign banks control more than 80% of the banking assets. Also, given the difference in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between Mexico and Colombia, I can control for regulatory environment. After controlling for size,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and country of origin, I find that foreign banks have not stimulated growth in Mexico through commercial loans. Previous studies suggest that this lack of credit to companies may be due to a weak enforcement of contracts rather than to foreign ownership. However, Colombia has a weaker enforcement of contracts environments and foreign banks also do not provide as many commercial loans as domestic banks. This paper is of particular interest to regulato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at need foreign capital and those that want to intensify the allocation of commercial credit.  相似文献   

18.
谭政勋  黄东生 《金融论坛》2012,(1):23-28,45
本文运用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3~2010年的数据,实证研究了银行稳定与信息披露的关系。中国商业银行的稳定性在逐渐增强,信息披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银行稳定性。进一步发挥信息披露的市场约束作用,需要完善相应的制度环境和市场基础。银行资产规模以及利润的增长有效地促进了商业银行的稳定性。国有银行有国家信用的担保,而股份制银行具备相对完善的治理制度,两者的稳定性并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别。政府应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为投资者提供全面、及时、真实的财务信息,加强信息披露的市场约束作用,加强对银行信息披露的监管。  相似文献   

19.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评级模型的构建及实证检验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肖北溟 《金融论坛》2004,9(4):16-21
信贷评级是信贷风险管理的前提,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都采用这一方式管理信贷风险.本文在对国有商业银行当前信用评级方法存在问题和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模型,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建议.作者利用贷款历史数据,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构建内部信用评级模型;通过因子分析方法构建的模型使评级指标体系更加科学、合理,避免了反映风险信息的冗余与遗漏;聚类分析使评级模型直接与违约概率挂钩,度量风险的准确性进一步提高.论文最后对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使其有效性得到了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