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通过分析江津区畜禽养殖时间和空间变化,文章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方面确定9个指标研究其畜禽养殖大户对江津畜禽养殖业发展的影响。方法 该文采用了绩效层次分析和熵权法对50家养殖生猪、鱼类、肉羊或家禽的养殖大户进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评价。结果 (1)三区(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内,禁养区的养殖场全部关闭或搬迁,限养区和适养区完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设施并进行整治;(2)近20年江津区畜牧业发展逐渐从散养、放养走向了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且养殖场集中分布在中部和北部区域;(3)禁养背景下小型养殖户不断减少,较大规模养殖户占比增加,规模化程度在不断提升;(4)规模化程度越高的养殖户会产生更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养殖户在选址上更为注重三方面协调的方式。结论 现阶段畜禽养殖业污染的相关处理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威胁,畜禽业发展应推广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生态循环的畜禽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分析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地区迅速发展的稻虾种养模式存在的生态问题,旨在为稻虾种养系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方法 文章借助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和内涵,从生物多样性、土壤、水体、空气、病虫草、轮作制度、生态景观等多个方面分析了稻虾种养系统中生态要素的丢失问题;对照农业文化遗产的五大核心价值,从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短期收益与长期发展、系统推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方面分析了稻虾种养系统生态性丢失的原因。结果 当前稻虾种养系统暴露出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浪费、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土壤污染加剧、病虫草害加重、生态景观破坏、作物轮作制度改变等多重问题,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都造成负面影响,这与系统参与者对自然生态的认识与保护不足、盲目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效应密切相关。结论 稻虾种养系统的参与者需认清和尊重自然生态及农业生产系统的演变规律,挖掘和提炼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地发展稻虾种养,把稻田养虾的关键技术标准化、规范化,减少对原始生态的破坏,才能为农业生产带来可持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3.
以镇江新区为例,借鉴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原理及方法,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入手,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量化各评价指标,得出该区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值。评价结果表明:工程综合效益较好,但经济效益远高于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在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应重视促进工程实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镇江新区为例,借鉴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原理及方法,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入手,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量化各评价指标,得出该区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值。评价结果表明:工程综合效益较好,但经济效益远高于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在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应重视促进工程实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耕地利用的时序变化对内蒙古耕地的非农化利用的时空分布格局规律、特点与利用效益进行研究,科学有效评价耕地利用效益水平,以期为合理引导内蒙古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文章基于熵值法、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内蒙古耕地利用近30年的时空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分析了其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结果 (1)1991—2000年耕地转出总面积为50.6万hm2,82.15%的耕地流转至草地,从耕地转为草地是造成耕地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2)2001—2010年耕地转出总面积为38.5万hm2,62.62%的耕地转移至草地,该时期耕地转移至草地依旧为主要部分,但比例在下降。(3)2011—2019年耕地转出总面积141.7万hm2,其中有54%的耕地转移至林地,24%的耕地转移至建设用地,该时期耕地转移至建设用地的比例明显增加。(4)内蒙古的耕地利用效益近30年变化在时间上可分为3个阶段:即1990—2002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缓慢,生态效益快速降低的低生产力时期;2003—2011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快速增长,生态效益快速降低的忽视生态效益的快速经济发展期;2011—2019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增长,生态效益维持不变并略有回升的偏绿色发展期。(5)空间上的分布为4类:即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为主的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起主导的偏高耕地利用综合效益区;鄂尔多斯市、呼伦贝尔市、乌兰察布市、兴安盟为主的以生态效益主导的偏高效益区;锡林郭勒盟、通辽市、赤峰市为主的效益偏低区;乌海市、阿拉善盟为为主的效益最低区。结论 (1)内蒙古耕地与其他利用类型土地之间转换明显,耕地面积总体稳中有升,耕地集约化利用明显促进了农转非转移。(2)耕地利用的经济社会效益在时间上呈现稳定增长态势,生态效益则由降低至缓和回升;空间上各市(盟)区间差异大,需要从资源互补方面进行合理协调,科学推动耕地的绿色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将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小麦(包括春小麦与冬小麦)、玉米、大豆、水稻4种粮食作物的相关数据,并从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确定了8个指标分析了粮食虚拟水流动对我国粮食主产区各方面的影响。方法 文章运用社会公平法与彭曼公式得出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虚拟水净流出量,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置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效益指标,量化粮食虚拟水流动带来的各方面效益,并使用熵权法以及TOPSIS评价法综合评价三方面的综合效益,以更加全面的视角分析了粮食虚拟水流动对各方面的影响。结果 (1)2018年我国粮食虚拟水输出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华北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输入区则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其中粮食虚拟水净流出量最高的是黑龙江,达到了5 072m3;(2)三方面评价指标中生态效益在所占权重达到了0.47,经济效益次之,权重为0.31;(3)2018年我国粮食虚拟水净流入地区的流动综合效益均值为0.60,明显高于粮食虚拟水净流出地区的0.49。结论 总体来看,2018年我国粮食主产区间粮食虚拟水流动整体呈现出由北向南的逆向流动格局,其中生态效益是影响粮食虚拟水流动综合效益中最关键的因素。虽然我国粮食主产区整体粮食虚拟水流动综合效益总体情况中等,但净流入区与净流出区差距明显,针对以上结论提出解决我国粮食虚拟水流动负面效应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7.
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湖南省案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湖南省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德尔菲法(Delphi)对湖南省退耕还林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分析,提出湖南省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总目标层为湖南省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准则层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指标层为26项;对工程综合效益中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分析结果,生态效益占65.9%,社会效益占18.5%,经济效益占15.6%;生态效益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筛选了18个指标,建立了水产养殖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计算最大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得到各指标的重要性排序。结果显示:对于水产养殖综合效益来说,准则层中各因素重要程度的排序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对于经济效益来说,其隶属指标的排序为:劳均渔产值投入产出比利润产值面积投入;对于生态效益来说,其隶属指标的排序为:养殖密度水层利用率渔药使用强度养殖水达标排放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对于社会效益来说,其隶属指标的排序为:产品合格率渔民增收就业效果劳均用量万元产值耗能蛋白贡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秸秆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模式发展概况与特点,开展模式案例综合效益评价,为北方地区秸秆处理难题和冬季农户清洁取暖提供新思路。方法 文章采用文献归纳法、政策梳理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秸秆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模式发展现状进行综述、总结模式特点,进行供暖模式综合效益评价。结果 (1)秸秆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技术 在丹麦、比利时等国发展成熟,运用广泛,在我国则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运用和推广;(2)该模式具有可当季消纳大量秸秆,工艺简单、易推广,零碳排放、清洁环保等优点;(3)通过对河北省衡水市景县柯良农场秸秆打捆直燃集中供暖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可知,经济效益上供暖站有利可图、用户采暖费用更低;生态效益上节能减排效果好、村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促进当地农业绿色发展;社会效益上该模式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部分就业问题,也促进了农场自身发展。结论 秸秆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模式作为我国新提出的一项生物质能清洁供暖技术模式,其经济效益、环保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显著,国家可将其纳入北方地区分布式供暖的主推项目技术,优化和创新供暖模式,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规模经营是破解“小规模、分散化”农地经营格局的关键举措,考察农地规模经营的综合效益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以规模经营主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多案例研究法,分析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3种不同类型主体的农地规模经营综合效益。结果 尽管不同类型规模经营主体各有特点,但都能实现规模经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规模经营过程中,农业龙头企业仍面临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问题,合作社存在与小农户链接松散问题,家庭农场面临资金不足问题,各主体皆未能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结论 建议改善农业龙头企业外部环境,开展租金和就业支持补贴;规范合作社运营,提高小农户参与度;帮助家庭农场进行品牌塑造,提高家庭农场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开展多形式培训、考核。  相似文献   

11.
[目的]农业科技园区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是其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通过对其进行分析评价指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农业科技园区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文献查阅法对相关研究内容进行整理分析,为研究河北省农业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奠定理论基础,进而采用层次分析法从政府管理、园区发展、生态环境、社会效益、带动能力及人才资源6个方面共20个指标对河北省农业科技园区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河北省农业科技园区的生态环境(0.7314)和社会效益(0.7321)的权重值较大;且河北省农业科技园区综合评价中得分较高的依次包括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0.694)、园区建设与当地规划(0.658)、示范区高产稳产农业比例(0.623),得分较低的为项目平均盈利指数(0.089)和投资项目净现值(0.123)。[结论]综合来看,目前河北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良好,具有较好地生态环境及社会价值,但在经济价值方面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今后政府应在大力引进人才,严格控制废弃物排放标准,明确投资目标等方面加强管理,实现河北省农业科技园区更快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AHP的山东省农业适度规模效益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总结山东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及其实施区域分布概况,并研究其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以期为山东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方法]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山东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效益指标评价体系,并确定指标权重。然后根据农业规模经营从业者和当地农民根据实际情况对各指标的评分值与权重值加权计算各区域的经营效益指数并分析。[结果]鲁南和半岛地区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效益明显好于其他4个区域;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要远大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尤其是农业土地利用率和农业产出值的增加较为明显,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得到较大提高。[结论]山东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多样化发展,规模经营效益区域差异明显,鲁南和半岛地区的效益最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经济效益较为突出,显著提高了农业土地利用率和产出值。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一种在新形势下可以有效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并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农业发展新模式,值得在更大的区域推广和实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地区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农业生态脆弱性,通过研究特殊地形和气候下的农业生态脆弱性,有助于为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提供参考。[方法]文章以广西为例,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综合权重,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对广西农业生态脆弱性程度进行评价,利用ArcGIS对生态脆弱性进行分级,以期探究广西农业生态脆弱性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权重分析结果表明水蚀面积的权重值最高为0134,年平均降水量的权重值为0113,自然环境指标相对于农业生产和经济指标对农业生态脆弱性的影响更大。区划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农业生态脆弱性区域大致可分为5个区域,分别是桂西峰丛洼地带、桂东山地丘陵地带、桂中低山丘陵地带、桂东北山地、桂南沿海丘陵地带。[结论]广西农业生态环境整体来看较为脆弱,处于轻度和中度脆弱等级,但生态环境问题仍不容忽视。为了改善农业生态脆弱性,政府应实行区域的联合防治,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督和治理,积极探寻生态、环保的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状态,促进广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市农地资源调查及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文章分析了2007—2016年10年来鄂尔多斯市农地数量变化情况,同时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维度入手,对此期间内鄂尔多斯市农地资源利用效益进行测度。[方法]建立鄂尔多斯市农地利用效益指标体系,采用极差法、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进而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综合效益进行测算。[结果]鄂尔多斯市农地主要包括耕地、园地、林地和牧草地4种类型,占比分别为2.97%、16.23%、43.81%和31.86%;2007—2016年鄂尔多斯市农地数量逐年上升,以园地增长面积最大,耕地增长面积最小,形成以草地、园地为主,林地、耕地为辅的分布特征;10年来鄂尔多斯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呈上升趋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上升幅度大于生态效益,且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优于生态效益;除社会效益外,鄂尔多斯市农地利用综合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于2012年皆处于"低谷期",但综合效益整体处于上升态势,4种效益上升斜率逐渐趋于一致,农地利用效益步入稳定上升阶段。[结论]鄂尔多斯市农地利用效率逐渐趋于协调稳定上升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产业融合是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重点所在,对园区产业融合发展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明晰其产业融合发展的整体水平,并有利于了解园区建设的阶段性成效与主要短板。方法 根据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融合的形式及其产生的作用,结合文献与调研资料,文章从园区产业融合发展本身和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效益两方面选取相关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农业产业融合综合发展指数法测算北京8家园区的产业融合指数和综合效益指数,从两方面观测园区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结果 (1)经过3年的发展,北京现代农业产业园整体上基本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并取得较好经济效益,但产业融合深度不足和社会、生态效益偏低。(2)园区农业产业链延伸达到基本实现融合发展水平,但农业多功能拓展、技术渗透发展两方面水平相对偏低,主要是休闲农业拓展、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农业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等发展不足影响其融合深度。(3)园区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效益水平较高,但社会、生态两方面效益水平相对较低,主要是组织化水平、绿色发展、就业促进等作用发挥不足影响其综合效益水平。结论 基于北京区域特殊性,发挥科技创新的强劲驱动力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推动作用是未来北京现代农业产业园提升产业融合深度和综合效益水平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生态化发展是未来我国包括茶产业在内的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生态茶园建设,但是对茶园生态化发展水平评价的研究尚不充分,不能满足产业推进生态价值评价转化的实际需求。构建茶园生态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文章从生态环境水平、技术与管理水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5个维度建立了茶园生态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测算指标权重,开展17个样本茶园的实证研究,计算茶园生态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同时用障碍度模型识别了阻碍茶园生态化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结果] 17个样本茶园的评价结果与样本茶园生态化发展水平的原有判断基本吻合;样本茶园生态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包括生态效益维度中的水土保持情况和茶园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多样性,茶叶产品安全质量维度中的农药残留是否零检出。[结论]该文构建的茶园生态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较好的实用价值,可用于对茶园生态化水平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基于AHP的甘肃农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甘肃农业发展水平进行研究,分析甘肃农业发展水平和现状,旨在为甘肃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全新的思考路径。[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经济、生态和资源利用水平构成评价综合层,向下分21个可量化的具体指标,并计算各指标权重。对各个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最后计算2010~2016年甘肃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值。[结果]在综合评价层中,生态效应的权重最大,为0.515 2,其次为资源利用效率,最低为经济效益,为0.155 8,指标层权重前3位分别为人均水资源量、有效灌溉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权重值分别为0.104 4、0.096 1和0.066 6;2010~2015年,甘肃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2016年又出现滑落。[结论]水资源对甘肃省农业的发展制约性较大,解决水资源有效利用与保护成为当务之急,而有效灌溉是解决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甘肃农业发展受负向指标影响较大,加强农业现代化和资源利用效率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结合当下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情况,对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进行评价,探讨多种农业发展的模式,为加快黑龙江省城镇化进程提供助力,为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实地调查法和文献查阅法对相关的研究内容进行汇总和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从基础资源设施、科技应用、生态建设、经济效益、政府管理、农村发展6个方面23个指标对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进行评价,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黑龙江省农业业态配置情况,为黑龙江省未来农业发展模式提出建议。[结果]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的评价指标体系中,生态建设和经济效益方面的权重值比较大,均为0.281 6;而农村发展、基础资源设施和政府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综合来看,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整体较好,但是在其他方面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结论]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进程良好,在农业发展中,基础资源设施、政府管理水平和农村发展水平都有待提高。今后,政府应该加强管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产业"等多种农业综合发展模式,促进黑龙江省农业更快速地发展,进而提升黑龙江省整体的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